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编辑室(科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编审,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加强课程综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科学原本就属于综合课程,课程标准也没有必要再提10%的跨学科学习的课时要求。 跨学科学习是集科学、技术、工
跨学科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能给学生一个用于认识世界的组织架构,帮助他们跨学科、跨学段地理解和联结学科核心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跨学科概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应用迁移和创新实践能力,还能提升他们跨领域认知自然世界的水平,帮助其形成连贯、系统、科学的世界观。教师在进行跨学科学习设计时,应将核心观念、思维品质、学科能力、正确价值观有机融合其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记自然日记,是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有规律地观察、记录、认识和感受自然的一种学习方式。自然日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习惯,让他们更加关注自然、了解自然,探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现教材二年级“了解天气”单元的《自然日记》一课,传承了人教社1985年版《自然》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内容,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他们经历课前观察、课中
科普剧是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提倡通过科普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逐渐形成对事物比较全面的看法。科普剧是一种独特且新颖的学习活动,充满趣味,贴近学生生活,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蕴藏于角色表演之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科学知识,达成学习目标。 三年级《食物的旅行》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这一部分的知识非常抽象,教学中教师多采用
核心概念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能说出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能通过测量、调查、统计分析自身生活习惯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自然资源 知道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以垃圾分类为例,通过践行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树立循环利用资源的意识 能通过比较与分类,区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结合身边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建议 人类活
课时学习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自主阅读资料,归纳总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能说出一些工程的主要系统 通过认识船的历史,了解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感受到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知道船只由船舱、船舵、龙骨等多个系统组成 制作独木舟模型,探究独木舟的载重量以及船型与阻力的关系 通过亲身实践,初步感知“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载
复习是认知的重温过程,也是知识脉络的整理过程。科学课上及时且多样化的复习是形成科学概念体系的必要手段,是思维建模的重要支撑。学生通过辨析回顾、系统梳理和实践应用,可以在即时性复习中夯实科学概念、完善认知体系、建构认知模型。教师要探索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归纳整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一、辨析回顾,精确定位科学概念 在即时性复习中,学生可以优先对科学概念进行回顾和辨析,确保概念的准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然而,传统的项目化学习多采用同一化的学习模式,忽视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探究能力、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核心素养时代的现实需求。有鉴于此,设计融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完成项目化学习模式的转型已成为当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茶韵满园”项目中,教师通过
《漂浮的船》属于六年级“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单元中的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仿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船的发展历程、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以及它们的用途。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活动一:探究物体的沉浮,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活动二: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活动三: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
《昼夜的交替》是五年级“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整个单元按照由果溯因的思路,以人类探索地球及其运动的科技史为线索,引领学生从观察现象到揭示规律并用模型进行解释,重点培养他们的数据整理、分析、模型解释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本课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领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并用模拟实验加以论证,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观察同一地点白天和黑夜的图片中发现并明确问题
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被喻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1]建构主义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不断实践,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三年级《昆虫》一课后,我们对此更有体会。 一、搭建“脚手架”,助力学生有意义的建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在帮助学生走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它强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1]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其蕴含更为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将其与学科内容相连接,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提升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2] 一、构建跨学科学习框架,引领深度探索 在“船的研究与创
课程标准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单元知识衔接和进阶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可能依然呈现碎片式,无法形成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难以做到深度学习。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作为主要依据,以科学教材为依托,践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进阶式大单元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整合现有教材内容,设计大单元主题 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能在跨学科
小学阶段,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爱上科普阅读,带领他们进行广泛阅读、深度阅读、在知行结合中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大大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促进他们体悟科学家锲而不舍、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进而逐步内化科学家的思维与实践方式。 一、在广泛阅读中发展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科学家更是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一群人。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大量阅读科普书籍是一条便捷路径。 1.设计推荐科普书目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鼓励他们整合多学科知识,构建全面的科学认知体系,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数学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两者的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数学模型可以连接数学与科学,其价值未得到充分展现。同时,学生在面对科学问题时,不善于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建构初步的数学模型来辅助理解。教
教学实践表明,项目学习正成为改变学生学习现状的新抓手,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坚持开展小学生“童创未来”项目,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社会性成长。 “童创未来”项目是指用儿童的眼光、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该项目关注学生心底最强烈的呼唤,强调学生个体的内驱力,要求教师应该看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意向;[1]关注生活,截取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典型案例,让
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过程与方法也作为一种知识来教授,常导致以知识为重、机械模拟探究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好奇心的发展,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基于对以往教学的深层次反思,教师要精心组织、加强监控,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和实践。在《刺激与反应》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开展基于深度思维的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立足核心素养设计思维目标 《刺激与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坚持生态教育二十多年,逐渐摸索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教育新思路。 一、课堂主渠道,坚持育人为本 课堂是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主渠道,科学教师要善于研究并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 科学课教学结合教科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地球家园环境的珍贵,意识到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注重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提升科学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与体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辨析。 一、提出问题,激发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能力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
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思维发展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拓展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秉持“教学与思维共进”的原则,确保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一、巧设研究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科学探索的旅程始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思维的火花往往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对于学生而言,身处一个真实且引人入胜的研究情境中,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探索欲望
“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强调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入小学科学“三段式”特色作业,即根据时间跨度分为常规教学阶段、复习阶段和寒暑假阶段。 一、“三段式”特色作业的基本策略 “三段式”特色作业旨在通过开放、整体、多元的作业设计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其科学素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三段式”作业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对于科学学科而言,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触发器”,[1]有助于促进他们深度学习。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经历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性、探究性、论证性和迁移性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激发学生兴趣、驱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为目标。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因为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和缺乏发展性视角等原因,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无法全面有效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表现性评价因其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评估学生的复杂能力而备受关注,[1]它既能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又能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同时新增了“工程设计与物化”这一核心概念。工程是一种人工造物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直接而实际的生产力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启蒙和锻炼,课程标准对其实践能力和思维素养提升的要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培养他们改造环境的倾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工程思维是在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一种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还提出了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超越了学科核心概念,可以更直接地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道理,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模式。系统与模型与其余3个跨学科概念联系密切,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他跨学科概念,例如,系统与外界一般存在物质与能量交换;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系统有相对稳定性,但又时刻变化着;
光苞蓟
鹅掌楸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他们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课程需要通过周边的事物制作出来可以用于日常教学使用的教具,其应用性会高度符合课程的重难点,因此自制教具在科学课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有学者对广义的教具的描述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自然物或社会产品;对狭义的教具的表述为,各类教学活动专门设计制造的物品。[1]在教具制作前,教师与学生的
原教具不足 此次教具改进是基于三个版本教材,教材中的三个原型教具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研究光的反射时,要用手固定两面及以上的镜子,这样就比较费人力;将白板纸立在平面镜上时费人力,也不能保证白板纸是完全垂直于平面镜的,还不好控制入射角。 操作麻烦,耗时耗力。知识点分布广,每个知识点要通过不同的教具才能实现,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教具记混的情况,不能直观地区分折射与反射的区别。 教具材料 激光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深刻变革、促使着人类社会向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时代转变。许多不断出现的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科技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教育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核心素养,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对科学的态度是影响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Maier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对科学的态度显著影响其课堂教学。Kazempour
利用建模的方法,配合科学探究的模式,我们可以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应用迁移。下面尝试对气球悬停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气球在流动空气中的现象 有时候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一阵风吹来,小朋友手上的气球被吹跑了。 物体随风而跑,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现象。为了进行探究,可以用吹风机进行验证。测试后就会发现:一松手,气球的确会被吹走。如果把空矿泉水瓶绑在气球下面的绳子上,一手拿着绳
11个阶段,1935.3克! 2024年6月28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移交嫦娥六号样品容器,交接样品证书。经测量,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1935.3克,这是人类首份月背样品。 从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始,历经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四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
2024年3月,我引导两个宝贝在家里做小实验——探究几种材料的吸水性。我没有刻意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会提醒他们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看到一个吸水强一个吸水弱,我问大宝为什么。他说:“因为一个是海绵,一个是布。”我从没教过他物体的材质,但是他能说出来,我想这不就是在解释科学的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吗? 科学启蒙要从小孩子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孩子的成
2024年5月13日,秭归县小学科学1+1+N全体骨干教师、秭归县实验小学教联体和秭归县第一实验小学教联体全体科学教师,齐聚秭归县郭家坝镇郭家坝小学,开展小学科学“生动课堂”建设暨送教下乡活动。秭归县小学科学教研员张桂英教师执教了示范课《温度和水的变化》,全体参会教师进行夜学,对示范课开展研讨。秭归县实验小学的梅和容教师和其他三位教师向参会教师展示了他们的四节示范课,探索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
济南市历城第六中学是坐落在美丽泉城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每周四下午,小学科学组教师会开展科学社团活动。2024年春季起,科学社团的同学在教师带领下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学校虽然不大,但是各色植物不少,按照开花的先后次序,学生认识了不少“明星”植物:迎春、连翘、杏树、木兰、西府海棠、垂丝海棠、丁香、五角枫、蔷薇、木瓜、柿子、石榴、紫藤、大叶女贞、槐树……他们立足校园从科学的角度认真开展自然观察,创作自
2024年3月底至5月中旬,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状元里小学开展“种桑养蚕”主题项目学习。活动始于桑叶刚发芽的初春,止于蚕蛾死亡的至夏。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学生经历“蚕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全过程,感知生命的意义。他们还通过不同任务,学习蚕桑文化。例如:在养蚕收取蚕沙的时候,知道了蚕沙的药用价值;在抽取蚕丝的过程中,体会到一根蚕丝的长度;在制作蚕丝扇的活动中,感悟审美的艺术;在绘制蚕的绘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