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学) 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 刘默耕先生在谈及自然教学的艺术时,曾打了一个比方“过河”:河里有不少大块、小块的石头,老师先跳到一块大石头上,再让学生自己找路到这儿来,尽管学生找的石头、走的路各不相同,但都是朝着老师的方向,目标都是过河,等大家都到眼前了,老师再跳到另一块大石头上,让学生再到这儿来……过河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生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提倡充分利用身边的、易得的科学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发挥科技馆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等途径,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由此可以看出,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是科学课程中四大核心素养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科学课堂作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历程,强化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求是精神、批判精神、探索精神、思辨精神,进而促进他们科学理性精神的形成,[1]助力思维型课堂的高质量开展。 实践中,我们构建了指向理性精神的思维型课堂的实施路径(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科学思维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强化科学
在科学课堂中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可以避免科学探究流于形式,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依赖于课堂活动,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思维的进阶。现以六年级《电动机与现代工业》一课的重点内容“制作简易电动机”为例,阐述如何以思维进阶为目标设计实践活动,以达成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 一、学情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课的学科核心概念是技术、工程与社会,课程标
《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是三年级“空气”单元的内容。本课教学,学生在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对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形成初步认识,并在观察、研讨活动中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为什么能上升和下降,进而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形成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 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我们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并融合了技术与工程相关内容,同时,为解释“热气球为什么上升
科学课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在“保温水杯套的设计与制作”内容教学中,我尝试从研读教材内容、依托真实情境、明确驱动任务、多样评价方式入手,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研读教材内容,确立跨学科学习主题 五年级“热”单元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为主要学习线索,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研读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及具体的课程安排,
科学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对科学思维的评价也有具体的要求。 一、及时评价,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上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将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
微活动以科学探究的微小型活动为主线,以融汇学科知识与培养探究技能为表征,指向深度科学探究。微活动重视学生探究真实的科学问题,强调“小切口、深探究”。 一、生活类微活动 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生活资源是科学赖以依托的重要资源,提炼生活资源可以保障科学探究的真实性。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师巧妙利用生活类微活动,重现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场景,能大大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科学课尤其要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这是科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验是科学课的标配,材料又是实验成功的保障。然而,有的学校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导致实验材料不配套,降低了科学教学质量。科学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利用、调整、充实相应实验材料,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选择与教材完全一致的材料 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科学原理和现象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踪迹,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观察自然现象,激发好奇心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科学知识联系紧密,这些自然现象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良好素材。日出日落、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实践要围绕真实情境开展探究活动,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通过技术与工程方法设计、制作装置或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在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项目化活动,以循序渐进的工程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主动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而发展高阶思维。 一、创设工程情境,开启工程思维 技术与工程实践的项目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
“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提质增效”要求。教师可以从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概念建构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状况,分析概念发展进程,以评测工具为依托,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精准引导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细化核心概念,构建概念发展路径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发展学生的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概念学习是提高技能、
模型建构是科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是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有关研究指出,科学学习就是科学建模的过程,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描述、解释、预测、推理微观和宏观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实质就是建构和应用科学模型的过程。[1]建构模型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舍弃一些次要的因素,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更易于理解的形式,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科学现象,提炼共性元素,
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对100节常态课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短时间的探究实践和频繁的活动切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体参与不充分,缺乏真正的研讨。二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概念前测和思维发展关注还不够,学生的“做中思”不足,研讨短且不充分。三是没有构建评价体系,教师对于评价研究不足。为了发展学生科学高阶思维,我们尝试开展
科学作业作为表征学生知识深度的重要载体,设计时要凸显缄默知识,[1]要保持作业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一体化,更要体现其进阶的深化学习作用,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展。当前科学作业目标多聚焦在知识及技能上,忽视背后的素养与智慧,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实践性、开放性。[2]习得性作业以巩固知识技能为基本,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指向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 一、先
科学课程标准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要求教师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有学者认为,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1] 学科核心概念突破了之前的学科领域界限,从科学知识的整体进行凝练。如何改变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倾向,围绕核心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这是科学教师设计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
大单元教学是我国科学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科学课程标准提到,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教科版教材注重采用大单元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以及整体认识。在三年级“水”单元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科学概念驱动大单元教学,并对比传统单课教学评估其有效性。 一、大单元教学内涵与实施路径 大单元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倡导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把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在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探究活动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情境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科学知识,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自觉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场景,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2] 二年级《推和拉》一课是“用力以后”单元第一课,是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强调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它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将来面对真实问题时能综合运用知识予以解决。 在小学阶段,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跨学科概念不应是硬性的学习指标,而应是渗透、初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历实践活动逐步感知自然世界的事物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
探究实践是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锻炼和提高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在科学课堂中设计探究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他们的现有水平以及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分析 《影子的秘密》是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利用模拟材料产生影
科学课程倡导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运用好这种方式,并非易事,值得教师深入探索。教师要深读教材编写的基本逻辑与要义,找准“引导学生到哪儿”和“用什么方法带学生到那儿”的平衡点,通过评价判断学生是否实现了能力的迁移,探索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一、依托教材,精准聚焦 要上好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路径,我的做法是——由终启始。“终”是什么?在追求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熟悉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碎片化教学方式和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课程标准倡导,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这一变革引领着教学方式的深刻转型。 胡卫平教授将科学教学定位为“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逐渐理解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的核心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1]这一定位不仅揭示了科学教学的内在逻
一、项目化学习的主题确立 1.提炼层级目标,确立项目主题 五年级“船的研究”单元《设计我们的小船》一课,要求学生学习力学原理和建构空间概念。这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他们很难将对“浮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什么沉在水中的材料也可以设计成浮的物体”等问题的理解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在学习后对单元概念的掌握情况较差。这节课的目标指向是什么呢?基于科学课程标准
《做个小温室》是二年级的内容,属于STEM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倡导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以此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我尝试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审阅教材涉及的关键概念与能力,提出真实的驱动问题:人们在冬季想吃蔬菜、水果,如何能解决这一需求?学生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驱动任务——制作温室。想要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就要动手实践。学生进入前期的研究环节,他们通过
世界各国将STEM教育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1]在迈向数字化发展的道路上,STEM教育发挥着核心作用,对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等重大全球和社会挑战至关重要。作为较早重视STEM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为了激发并维持青少年对STEM领域的兴趣,从多方面入手,促进STEM领域行业持续发展。在诸多举措的实施过程中,德国形成了自身独有特点,对我国推行STEM教育具有借鉴
科学课程标准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科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围绕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为科学课程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力学”内容教学中尝试基于核心概念整体设计教学。 一、关注核心概念,厘清学习进阶 聚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建立在教学理论、实证研究和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它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风车坪雅爱小学,指导教师:戴智慧) 自然笔记 编辑手记 小作者观察很细致,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细节,专门对比了基生叶和茎生叶的不同,及爱心状和倒三角形的果实,还融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如像长长的羽毛。同时,善于使用数据呈现观察对象的大小,认识了“4毫米”爱心状和倒三角形的果实这一特征,对于一般人来说,在野外基本就不会再认错荠了。不足之处在于,页面过于饱满,查阅来的资料及与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彭山实验小学,指导教师:戴黎) 自然笔记 编辑手记 整个作品的布局合理、画风清新美观。小作者将芦荟的各部分进行分解观察,对叶的外形特征的观察细致入微,不仅发现叶轮生的特点,还观察到叶面内凹、叶背向外拱、叶的边缘密布锯齿钩刺,更是将其比喻成婴儿的脸颊一样软肉肉的,十分形象。对于花的描述则比较单一,只是用了比喻的方式形容总体外形特征:花苞像头顶绿帽的小芒果,花朵像细长的小喇叭
(江苏省宜兴市城北小学,指导教师:万黎敏) 自然笔记 编辑手记 小作者的绘画功底比较好,呈现土豆的外形、色彩及成熟前后的对比等时栩栩如生;对作品名专门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构图上,作品的中央位置是一整株土豆,其他位置基本按土豆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罗列,并以序号和箭头表示,一目了然。作品的主要问题,一是表现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时,同质化情形比较严重,每一幅小图中的土壤、块茎、叶(芽
原实验不足 《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中,学生通过“热气球”模拟实验,认识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上升。教材中的实验材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模拟热气球的塑料袋,加热的蜡烛,起到防风和快速加热作用的纸筒(如图1)。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该实验有以下不足:纸筒口径太小,塑料袋靠近火源受高温易熔化;加热时需要两名学生撑开塑料袋下方,一名学生拎着塑料袋上方,防止塑料袋遮住纸筒的入气孔,这导致他们不能专心观察、记
实验原型及不足 日常教学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有以下问题:热水的水蒸气会影响手对金属的触感;火柴不好粘;蜡油或凡士林的用量要差不多,否则实验效果不佳;学生调节铜棒的高度有困难。 实验材料 扁铜条、温控开关(35 ℃)、音乐芯片、星星灯、电池、导线、KT板、装饰品、酒精灯等。 实验原理 酒精灯加热扁铜条一端时,热就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导到温度低的另一端。温控开关在铜条下端,当温度达到35
实验原型及不足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教材利用以下四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通过纸蛇转动、制作热气球的活动,发现热空气会上升,认识空气如何流动;观察玻璃瓶中烟的流动方向,发现冷热空气的流动路径及规律;制作空气流动简易装置,进一步了解并验证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借助风的形成模拟图,推测风的形成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采用蜡烛作为明火热源,容易点燃纸蛇和塑料
积极创造力指的是个体在积极、主动的态度下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独特且有价值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想法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1]这种创造力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行为。积极创造力和传统的创造力概念之间存在一些关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态度、主动性、目的性和价值观上。尽管这两个概念都关注新颖性和创新性,但积极创造力更加强调以积极的心
前面曾经介绍过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模型包括了实物模型(如地球仪)、理论模型(如生物进化论)、符号模型(如化学反应式)。 科学家利用“系统与模型”的概念,可以把系统进行简化。由于简化后的模型易于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系统内在的规律。所以科学家的工作经常涉及如何根据已知的现象建构模型(通常是理论模型),通过检验后将模型上升为科学原理,可以解释一些现象、指导后续研究,甚至可以预测新现象。 发现科
2024年3月16日,为着力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新华网联合《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共同举办科学教育研讨会,旨在搭建社会化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科学教育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技教育》编委会成员郑永和表示,当前我国已经建立“小学综合科学课程—初中综合与分科并行
2023年12月25日下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亦小科学院首届京浙小院士论坛”正式开幕。在这场由学生担当主角的论坛中,出现了不少值得夸赞的项目。 有两名学生连续多日对校园的消杀工作进行调查,对不同区域消杀前后的样本进行采样和微生物培养,在分析实验现象、讨论结果之后,向校长提出了“减少对部分场所不必要的消杀工作,加强或改进对重点场所如卫生间把手等地方的消毒”的建议。对此,校长欣然接受。有学生好奇“如
2024年3月26日下午,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第26协同组首次召集方,集合本组20所中小学召开了第一次线上工作会议。东南大学学习科学中心副院长柏毅教授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从科学教育目标与现状分析、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与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对实验校协同组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详尽解读。 各实验校介绍了各自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亮点和特色,讨论了如何进一
2024年3月13—15日,株洲市荷塘区科学名师团队在湖南省特级教师、芙蓉教学名师孙江波的带领下,奔赴永顺县各乡镇小学,开展桂馨科学名师西部行(湖南永顺)项目送教、送培活动。本次活动是荷塘科学名师团队受北京桂馨基金会的邀请,三年内第三次赴永顺开展送教、送培活动。 团队先后走访了永顺县灵溪一小、芙蓉镇小学等9所小学,听取了10位教师的科学课,跟踪这些科学教师的成长,并与各校管理人员、科学教师研讨交
2024年1月,河北石家庄 为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2024年1月25日,由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推出的“知了地图”河北省青少年科学教育地图正式上线。 “知了科普地图”是一个专门为河北省青少年科学教育打造的数字化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场馆、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方式
浙江杭州 “小东小东。”“我在呢。”“请打开窗帘。”“好的,窗帘已打开。”在杭州东冠小学的智创坊里,学生设计了一款专属于自己的AI+IOT应用设计程序,输入自己喜欢的称呼。小戴同学说:“因为我们是东冠小学,所以把这个程序称呼为‘小东’。希望有一天能应用在学校的一些智能设备上。” 人工智能与编程启蒙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的内容专业性强,学校科创中心注重结合生活化的场景应用,激发
2024年4月12—13日,本刊主办的“全国百城万人自然笔记”工作推进会暨第三届科学名师工作室论坛,在宜兴市金城小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突出公益属性,向百城万人自然笔记营地学校代表授牌、赠书,开展自然笔记的专业知识讲座与实训、户外活动安全隐患与救护等活动,并鼓励更多科学名师工作室参与自然笔记项目。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长卢新祁、江苏省教科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冯毅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