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研究,可追溯 到 1983 年在北戴河召开的城市文学理论笔会, 多数与会专家认为: “凡是反映城市人、城 市生活的作品,皆可称之为城市文学。”[1] 一 段时间以来,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眼光投向上 海、中国香港、北京等大都市,出现了一种离 开“人”而走向“符号化”的倾向。2006 年, 学界在认识到这一趋向后,认为“沪外”的城 市文学“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新 的可能
中国与朝鲜半岛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可 谓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中国人 民与朝鲜半岛先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的联系与交流颇多,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产生 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罗时期,朝鲜半岛与 中国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罗与中国 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先后派遣诸多留学生前 往中国全面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效仿中国设国 学,开科举,学儒家经典,这些使得中国文化 渗透整个朝鲜社会,对于促进中国
莫言的作品《晚熟的人》以知识分子还乡 视角讲述高密东北乡新一代农民的故事,以高 密东北乡作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揭开社会 转型期乡土社会面临的新局面。莫言在此书中 的叙事艺术之变,体现了他在回归之后勇于尝 试的新姿态。 叙事视角作为叙述者与叙事文本中的事件 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是小说叙事策略重要的 一环。莫言在《晚熟的人》中所使用的叙事视 角较之以前的区别,体现了他乡土写作姿态的 新变。本文主要
红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 学洛神”,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被茅 盾先生赞美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 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吸收了 许多其他艺术作品的长处,比如散文的抒情笔 法、戏剧的讽刺手法及电影的陌生化叙事等, 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乡土风景画,给读者带来 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萧红把她含蓄深刻的 情感倾注其中,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儿时 欢乐的眷恋,也反映了对悲剧的
文学与生态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亦有 联系。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中 国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寻找的一 种平衡。在现代中国,生态文学经《寂静的春 天》《瓦尔登湖》等书的译介和出版,逐渐成 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关于“生态 文学”的定义,中国生态文学奠基者王诺先生 认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 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 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
《纸醉金迷》是张恨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 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全面展现了抗战时 期国统区的混乱状况,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与社会生活的阴暗。本文通过对小说《纸醉金 迷》中的典型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指明残 酷的战争与混乱的时代对整个社会的伤害,不 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在战争中走向悲剧。 一、张恨水《纸醉金迷》创作概述 《纸醉金迷》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时的 重庆为背景,全面而深刻地描写了国民党政
早在先秦时期, 《老子》《周易》等著 述已经有了关于“意”与“象”关系的论述, “意象”这一概念则在《文心雕龙》中最早被 提出,明清之际趋于成熟,被认为是指文学作 品中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而《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 西厢记》) 中 以 “月”为代表的意象不仅是客观事物,更是情 感的寄托,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氛围烘托 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于《西厢记》,历来的研究者多
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通 过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揭示其所反映出来的 生态思想的文化根源,也可以探索文学的生态 审美及其艺术表现。马克斯·弗里施是著名的 瑞士德语剧作家,他以独到、敏锐的目光,揭 示了工业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严重 问题,体现出了强烈的生态意识。马克斯·弗 里施在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中讲述了技术 员法贝尔笃信技术至上从而造成了人生剧变; 在《施蒂勒》
陌生化语言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 表达形式,主要是以现实与虚幻有机整合的形 式,构建全新的文学视角,以达到表达、呈现 作品情感的目的,可以深刻渲染作品内容,改 善读者的阅读体会与感受。乔伊斯创作的《尤 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典型作品之一,当中大 量使用陌生化语言,逐步提升语言意象具备的 可感知性、语言组合构建的超常性以及语言表 达具备的体验性,进一步强化语言呈现效果, 为《尤利西斯》文本语言赋予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承载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和深厚的传统底蕴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京剧演员在表演中不仅重视传统技艺 的传承,更注重传统美学精神的传达。这体现 在他们的身段、音韵、表情等方面。然而,在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 统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 本文旨在探究京剧表演中映射的传统美学精 神,以从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
戏剧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通过演 员的声音、肢体、表情等多种手段,将剧本中 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内容呈现 给观众。在戏剧表演中,台词是一种重要的表 达方式,它是剧作家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传达剧 情、揭示思想、展现冲突、感染观众的基本手 段。台词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的性 格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等方面,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好台词,使之 能够有效地体现人物的个性,
文围绕戏曲角色塑造的语言化呈现展 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戏曲角色的基本概念,包 括定义、分类以及其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性, 并对传统与现代戏曲角色塑造进行了对比。 其次,探讨了语言在戏曲角色塑造中的核心 作用,包括语言的艺术特性与戏曲的结合,唱 词、念白与角色性格的塑造,方言、俚语在角 色塑造中的独特应用,以及语言节奏、音调与 角色情感的表达。进一步分析了戏曲角色塑造 的语言化呈现技巧,包括修辞手法的巧
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灭 北凉,统一北方。自此,北魏成为北朝的第一 个政权,也是第一个正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政权。同时,少数民族文化随之进入中原,与 中原音乐文化交融。在北朝“戎华兼采”的文 化取向影响下, 自周代便进入礼乐仪式的《诗 经》乐歌(以下简称“诗乐”)也展现出了新 的特点:从乐歌内容来看,其所涉“德”主要 指向皇帝及其先祖,亦有部分乐歌直接涉及北 朝地域名称或北朝特有地
基于唐代稳定统一的政治,繁荣的经济, 开放、兼容的对外政策和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 等因素,唐代的文化艺术呈现出空前的繁盛。 唐代的乐舞不仅延续了前代的传统,还学习和 融入了外来的文化元素,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达到了一个更为成熟的新高度。本文重点探寻 乐舞在唐代盛行的各方面原因,并着重说明唐 玄宗对乐舞做出的贡献及相关机构的建立与管 理是如何使唐代成为古代舞蹈艺术发展最高峰 的。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
自三千多年前周代“制礼作乐”开始, “礼乐治国”就成为各朝各代治理国家的重要 手段。祭孔佾舞为缅怀至圣先师——孔子,在 文(孔)庙进行祭祀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中 国古代“乐”有舞的含义,歌舞乐谓之乐舞, 本质是对大型音乐舞蹈的一种泛称,其历史可 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公佾舞”。因此, 祭孔雅乐舞也称为“祭孔佾舞”。佾舞原是官 方集体传承的专属行为,承于周公制礼作乐, 大成于后世祭孔乐舞,汉明帝年
古往今来,山水画一直是人们情思中最为 厚重的沉淀,使画者形成了以山为德、水为性 的内在修为意识。通过山水画可以看出中国传 统观念对于时间、存在感、人与自然等方面的 理解。其表现手法纷繁复杂,在画面结构中有 疏密之分、章法之说;在用笔上,有皴、擦、 点、染等技法;在用墨上,讲求墨分五色,其 间还掺杂着干、湿、浓、淡的曼妙变化;在画 的种类上又分写意山水、青绿山水、没骨山水 等。纵观中国山水绘画的发展
在十八世纪,音乐之父巴赫创作了《意 大利协奏曲》,该作品属于独奏范畴且是一首 两层羽管键琴的协奏曲,因此这部作品中的键 盘独奏较为完整,被每一个学琴者奉为经典曲 目。本文简要分析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的创 作背景后,基于该键盘音乐作品的风格,重点 阐述其演奏技巧,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巴赫《意 大利协奏曲》中音色与和声之间的关系,以及 二者的互动之美,旨在更加全面地把握巴赫音 乐的深刻内涵。 巴赫是巴洛
一、女侠的出现 具有侠义精神的女性身影早在春秋时期就 已经出现。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被 认为是最早的女侠。她剑术超群,不仅教越王 剑术,还帮助越王训练军队,洗雪国耻。唐代 的传奇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被后世称作女侠的典 型人物,如聂隐娘、红拂和红线等。只是当时 她们并未以“女侠”命名。南宋洪迈的《夷坚 志》中有《侠妇人》一篇,该故事首次将女性 冠以侠名,开启了明清女侠形象的先河。有学 者指出:
2023 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 上映,这部电影将古装、喜剧、悬疑、悲剧几 大类型杂糅,以悬疑古装喜剧开篇,而整体基 调透露出悲愤压抑的情绪,是一部披着喜剧外 壳的悲剧。《满江红》融入传统艺术元素,从 画面到配乐,无一不体现中华文化之美。同时 加入游戏叙事手法,在封闭空间里探案,主副 线共同推动寻找真相的过程。该片跳脱出悬念 电影的模式化叙事,对东方文化符号创新解 码,聚焦小人物,窥见大
艺术走出博物馆走进公众生活成为现代社 会艺术的一种发展趋势。当前,城市商业空间 已然成为大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场所之一,而引 入公共艺术项目则成为城市商业空间实现个性 化发展的有效战略。艺术展览这一具备公开性 和参与性的艺术行为,作为广义上公共艺术的 一部分,在如今的消费社会已然成为商业空间 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并日益发展壮大。 一、审美范式下的展览消费形态:艺术展览发 展模式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自 2013 年初创至今 已成功举办六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和市场的高度认可。中央芭蕾舞团天桥剧场充 分发挥“场团合一”优势,依托中央芭蕾舞团 卓越的行业号召力、国际影响力,逐步将中国 国际芭蕾演出季打造成一个备受瞩目的世界芭 蕾艺术交流盛会,在凝聚起中国芭蕾力量、彰 显中国芭蕾精神气韵的同时,增进了国内外芭 蕾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了多元文化与 不同文明间的互鉴共融
“舞蹈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 出的跨学科舞蹈研究方法,它将舞蹈视为一 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现象,主张以舞蹈为核 心,研究舞蹈与舞蹈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舞蹈生态学”把舞蹈置于相互关联、相 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多维的综合思 考,通过对舞蹈“形、功、源、域”的多维度 探索,以定型、定值、定量的方法,建立了舞 蹈“形态—语言—多维舞种—生态互动”的研 究模型,探索舞蹈在不同环境下的存在
游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每个国家的游 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核,来源于属于这个国 家、这个文明的明显的图腾化的文化符号。欧 美的游戏内核受到强烈的《龙与地下城》与克 苏鲁文化的影响,而日本游戏则是有着很强烈 的幻想的符号。在中国,武侠小说有着悠久的 历史,源于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在唐传奇、 宋元话本中已不乏武侠小说的身影,又经过明 清小说的发展,清末民初已见大成。当代,金 庸、梁羽生继承古典武侠小说的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2006 年入选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冀东文艺三枝花之 一。二十世纪中叶,评剧之花一度盛开在全国 各地,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然而,随着 互联网、移动平台等数字媒体的崛起,以评剧 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普遍发展受阻,特别是年青 一代观众的关注度明显下降。进入新媒体时 代后,新的媒介渠道为传统戏曲文化提供了更 广阔的空间,评剧能够利用新技术、创作新平 台、打造新路径、传播新理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11 日,上海戏剧学院 举办了乌塔·哈根方法大师班。该方法由美国 著名演员、纽约 H·B 工作室创办人乌塔·哈 根女士创立。她的表演观念根植于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体系,但鼓励通过替代、移情、特殊化 等方式将自己根植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将传统 现实主义表演中所习惯于让演员变为角色或 消失在角色中的表演观念变为让演员在角色 中“找到自己”,这不但能够大大激发演员的 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