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不妨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这些复杂而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当当。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
编者按:由主办的《夜雨寄北》新书分享会,日前在成功举办。活动当日大雨如注,现场却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鲁迅文学奖得主、主席携小说集新作《夜雨寄北》亮相,与茅盾文学奖评委叶立文、蔡家园展开主题为“突围与壮游”的深度对谈。 会后,接受了《阅读时代》记者专访,畅谈创作心路、书中故事与现实关照。言语间,没有高深的理论,尽是生活的粗与写作的赤诚。 关于沉寂与复苏:写作是与自己的“战争” 记者:您有十
记者:您很多小说以武汉为背景,最深的印象是长江穿城而过。作为江城,您认为武汉段长江文化最具辨识度的核心特质是什么? 李修文:我想,最核心的第一是厚重。武汉自古便是风云际会之地,尤其在古代至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文化大家以驻足武汉为荣。无论是文学流派的形成,还是文化风尚的建立,都曾在此汇聚。萧红、老舍、郭沫若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匠,都曾在武汉生活、体验、创作。这份厚重,使得武汉既能托举起这些人
怎样读书,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这几年我带研究生时采取读书会的办法,发现他们在阅读专业文献时,往往遭遇一些具体问题。我针对这些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想法。 你们这一代人在读书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读书?我觉得你们自己应该认真思考。 第一,读一本书或者文章的时候,要知建树、究得失 我们要从总体上知晓该书的学术建树,以及它的贡献、特点、影响、意义等。同时在细节上,细细地
德国是个爱书和崇尚阅读的国家,“德式阅读”闻名全球。所谓德式阅读,就是德国社会有浓烈的读书习惯、读书氛围以及良好的读书设施。据统计,有 91% 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 23% 的人年阅读量在9-18本之间; 25% 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相当于每3周读完一本书。几乎每户德国家庭都有“藏书阁”,有的甚至占用几个房间。此外,像医院、小诊所、理发店等服务机构的等候室,也会提供各类报
江南多美食,苏面最精美。这些源于江苏民间的面食特色各异,在唇齿间品评,勾勒出一幅浓浓的“苏式生活”画卷。目前,已有7种苏面入选江苏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范水长鱼面”制作技艺、“镇江锅盖面”制作技艺、“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人选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老式面"制作技艺、“苏式汤面"制作技艺、“常州银丝面"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盖面”,是镇江饮食
喻之之说过,她是以长跑的心态写作的。长跑是寂寞深潜者的职志,它可超越体能与视野的局限,让跑者看见沿路更多风景。长跑写作自然也意味着更多考验与超越。 从《十一分爱》到《忧伤的夏小姐》,再到《四月的牙齿》,可见喻之之在写作长跑中,已从最初关注自身的青春写作、女性写作,逐步转向更为多元复杂的现实世界,迈向更为坚实宏阔的市井写作、心灵写作。 现代城市意味着丰盛的物质、坚硬的体制、欲望的压抑与诱惑、爱情
与共和国同岁,向来聚焦平民生活,书写尘世百态的梁晓声,年逾七旬依然保持着笔耕不辍的创作激情。近期,他又推出了最新散文集《人间流年》,用真挚质朴的语言,叙说世间脉脉真情,以平凡之中见真章的深厚旨义,铭刻下缓缓流年里的那些爱与暖。 这些生活小景、凡人小事,涵盖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有对普通人故事的记述,也有梁晓声自己真切的感怀。三条主线交织往来,深刻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书中,
讲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故事,出自唐代文学家、史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之《天咫卷》。这是一则跟月亮有关的神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期,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与一位王秀才同游嵩山。他俩攀藤越涧,爬到了山顶,领略“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神韵,感知“翠岭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的王者气派。万方没有想到,下山时不论怎样走都下不了山,两人在半山腰迷失了方向,直到“明月松间照”的深夜也没有走出嵩山。他们
黄河母亲的青春传记 黄河在中国人心中,是什么形象呢?她是母亲,孕育生机、养育文明,她伟岸而古老,满面沧桑,河水常年浑黄,还曾一度干涸。她历史上多次改道,有时会发脾气,降下灾祸。她使人热爱,有时也让人感到厚重、悲壮:“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但我们知道,没有哪位母亲生来沧桑。我们的母亲,都有过自己的青春。黄河母亲,也是由一眼清泉启程,从远远的天边,一边流淌一边成长。 空间上,高原之上的河源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就仿若来到初生芦苇青又青的河边,忧伤的心事化作白色露水凝结为霜,凄凉地附着于残青的苇叶上。主人公跌跌撞撞来到这里追寻心心念念的伊人。逆流而上?追寻的道路长又远;顺流而下?她好像就在河中小岛。读得越久,品得越深,便会发现,豪放是《诗经》的外衣,细腻才是其风骨;欢喜只是表象,忧伤才是灵魂。 水在古人心中,是一种高境界的品性,无论是智者的灵动,
遥望蓝色星球,那里有一道道的国境线 以前流行很多种类的历史书。外国的不说,我们只说中国的。 在中国最早的王朝史,除了《史记》以外,官方修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然后,晚清中国遇上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一下子到了现代,就以现代国家为基础,开始写国别史,比如中国史、英国史、日本史等,你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书,大体上都是这样的。 不过,单单讲一国史不够,现代人还得了解世界,一旦视野放大了呢?那
青春岁月,我初次邂逅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那灵动的文字恰似山涧清泉,不经意间漫过心田,浸润了我年少时光里每一寸干涸的土壤,将湘西茶峒的青山绿水、淳朴人情,镌刻进我记忆的扉页。 书中方块文字,如同一幅水墨画,常在眼前徐徐铺展:“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字里行间流淌着湘西的山水灵韵,牵引着我穿越时空。耳畔轻响,水声潺潺,溪涧蜿蜒,古朴山城触手可及,叫人魂牵梦萦。 时光如水
在祖国东北边陲,昂昂溪恰似一条被岁月抚过的古老绸带,在松花江与嫩江交汇的冲积平原上蜿蜒舒展,随着煦风翻转腾挪。它承载着7500余年渔猎文明的厚重记忆,将一段段尘封的传奇,化作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涟漪。 踏入,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门扉。1928年,中东铁路修建期间,地质学家偶然在此发现古代渔猎民族墓葬群。经考古学家的发掘与鉴定,确认属细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期),早在7500年前,人类便已在此
仿佛是一夜之间,很多城市的购物中心都出现了“卡皮巴拉”(水豚的英文Capybara音译)周边产品区,社交媒体上“卡皮巴拉疗愈时刻”话题也登上热搜。这只来自南美洲的呆萌生物,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最爱,甚至形成了“豚门”。且让我们剖开这些毛绒玩具的填充棉絮,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心理秘密”。 释放情绪压力 水豚周边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图景。调查显示,近年来治愈系
在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对此,人应有“亏欠感”。否则,不懂“亏欠”,人就会变得盲目自大、狭隘自私,只求索取、不知回报。长此以往,则必然鲜廉寡耻而沦为孤家寡人,以至走上人生危途。这绝非危言耸听!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
攒蛋是近两年颇受欢迎的纸牌游戏,其流行既是新事物产生的时代注脚,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适度游戏并从游戏中领悟到价值,才是玩游戏的根本目的。 精准定位,灵活调整 不同于其他牌类游戏,攒蛋的战略性很强。玩家需根据牌局的强弱来决定自己的定位,是主打还是助攻,是主动出击还是防守反击。 攒蛋的基本规则是在牌局中管牌,以大压小,但玩家也不必在每一轮出牌时都力压对手。比如对手出牌4张3,我方原则
正在读一套《发现李庄》的书,总为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点着豆油灯的学人们焚膏继晷著述的场景而感动,却又总觉得那个年代遥远而抽象。直到新初带我们来到崇阳县金塘镇的羊眼滩,抚摸崇阳一中前身遗址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时,那些模糊的记忆才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具象成眼前的真实。 羊眼滩,一个奇特的地名。这里山峰叠翠,河流密布。相传在青山河上游V字形的河湾处,河滩上有一块奇石,石上天然形成一个圆眼,远远望去,宛
不是什么秘密,我和父亲曾有长达20年的“冷战”,我将对父亲应有之爱尽量给了母亲,怨恨却像棵树一样长高长大,长出了年轮、粗皮。从一个角度讲,我长大的标志是将对父亲的怨恨从日记里亮了出来,明码在日光下、日常中。这当然令人羞耻,但恬不知耻的我不以为耻,我的脸像知更鸟的蛋一样蓝,不是红。有人说,我这是为当作家埋下了种子,因为父子冲突是文学母题。我无语,脸像映出蓝色火焰的烙铁一样红。 命运齿轮嘎嘎转,转到
01写作的“北冥神功” 我的主业是编辑,同时也是写作者,所以我知道写作新手的所有“痛点”。 写《跟着名家学写作》缘起于2020年,我受邀到教阅读写作的选修课,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几个月里,几乎把图书馆里与写作相关的书都借遍了。我发现,有些来自西方的创意写作书,引用的事例都是西方文学作品,缺少特定的文化语境,读起来不太容易消化吸收,在教学中使用效果并不好。而国内的写作书,主要是一些名家相对宽泛的创
我时常想,如果让我再来一次童年和少年,我的人生是不是会因这条小径而分岔?是不是更有质量或意义?我们总是以明知不可的假设,推想人生的多种可能,而人生不可逆。你不可能因对过去满意,就让人生再来一遍。时间不是沙漏,可以倒过来再来一次。 我有限的关于童年阅读的记忆少而又少。记得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暑假,学校教书的舅舅突然到访。那个盛夏午后,舅舅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晃晃荡荡一路"飘"来一一仿佛即刻要睡去的样
一块出土于东汉大墓的“盐场画像砖”,通过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引发公众关注。这件“国宝”20世纪50年代在成都出土,生动勾勒出汉代手工业生活的景象。那时,成都人高效率的产盐技术也为四川盐业奠定了领先地位。东汉画像砖传递的信息,并非单纯的东汉生活场景再现,而是将成都周边作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化高度发达的史实,诠释得淋漓尽致。 画像砖浮现汉代劳动“照片” 古代关于成都城市生活片段的记载相当丰富,记录于史
天兴洲坐落于武汉市青山区与江岸区谌家矶之间的长江江心,面积约26平方公里。四周环水的独特地理环境,不仅隔绝了交通,更将工业化的喧嚣拒之门外。天兴洲植被丰茂、绿树成荫,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之所,甚至有国宝级鸟类在此越冬,俨然是候鸟的乐园、猛禽的都市驿站。每到秋冬季节,成群的候鸟迁徙至此,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上洲观鸟,是我每年的必修课。去年冬季,听闻天兴洲有猛禽出没,其中便包括黑翅鸢。今年元旦
要理解华为科学家提出的三进制芯片与计算逻辑的颠覆性,不妨从“计算机如何计数”这一基础问题切人。我们熟知的计算机采用二进制(0和1),而三进制则以0、1、2三个数字表示信息。看似仅新增一个数字,其带来的变革却堪比从“蜡烛照明”迈向“LED照明”—不仅是性能的提升,更是底层逻辑的根本重塑。 二进制的天然局限:物理极限与效率瓶颈 二进制作为计算机的语言基础,将所有信息转化为0和1的序列(例如“你好”
最近,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藕身重塑”的奇幻设定引发热议。银幕上哪吒从节节莲藕磨成的藕粉中跃然而出,看似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实则暗藏着中国人对莲藕千年未改的深情与智慧。 莲藕的生长周期十分独特,冬季时,其根状茎默默沉埋在淤泥之中,看似“假死”,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待春日来临,便会萌发出新芽,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重生。藕节“九孔七窍”暗合人体经络,淤泥中生长的洁白藕身更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
我们头顶的星空是那么璀璨而绚丽,可惜,由于城市的发展,只凭肉眼,我们很难再看清那美丽的星空。看不清星空,于人类而言不过是少了一种消遣方式,但对一些动物而言,也许是灭顶之灾。 星星指示了方向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利用星星寻找方向:地轴指向北极星,在北半球,只要朝着北极星所指的方向前进,那就是北方,反之则为南方。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方法或仪器测量出地平线和北极星之间的角度,还能知道所在之处的纬度。 其
古装剧里常说“一炷香工夫”“一盏茶时间”,古典小说也总提“一顿饭光景”。这些时间表述,与现代钟表计时大不相同。它们到底对应现在的多长时间? “一炷香"约等于30分钟。在古代,寺庙里会特制一种“标准香”,长度约30厘米,粗细均匀,这种香由檀香、沉香等材料混合制成,燃烧速度很稳定。经过反复试验,僧人们发现从点燃到完全烧完,大约需要30分钟。于是,寺庙就把这“一炷香”的时间作为基本计时单位:打坐一炷香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一种突发性的领悟,也就是所谓的顿悟。而往往会忽略,或者根本不在意“顿悟”之前的那个过程一渐修。 要知道,顿悟并非毫无征兆地突然领悟,而是在长期渐修的基础上,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中的信息和知识在某种契机下发生碰撞和整合,从而产生的一种突破性的认识。 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量变积累。就像《荀子·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便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开车,我也总是习惯性地开着导航 挡风玻璃外,霓虹灯与路灯交织的光河在暮色中流淌。“前方300米右转。”车载导航那冰冷、机械的女声,以厘米级的精度切割着时空,方向盘好似被驯服的傀儡,而我,不过是电子栅栏里按图索骥的囚徒。 有一回,车堵在环城快速路上,我百无聊赖地望向窗外,竟看到梧桐枝丫间结满了青果。春深至此了吗?我摇下车窗,却闻不到记忆里梧桐花的清甜,只
人们都说经典名著是文学宝藏,这里除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也包含世俗意义上的经济价值,通俗地说就是值很多钱。比如,《红楼梦》的印数不计其数,根本不知道印了多少册,如果按版税算,那是要以亿元计的。按照《伯尔尼公约》,作家去世后50年内,作品的版税归其指定的继承人;50年后成为公版书,即进入公共领域,可以不计酬使用。我们现在出版的许多经典名著,如《简·爱》《呼啸山庄》等,如果用英文出版,不用给作家付酬;出英
时间,总是被分成一个个格子,在每一个格子里,做着规定的事情。婴幼儿和部分退休的老人除外。婴幼儿对时间没有概念,而对部分退休的老人而言,时间是散漫的,没有了格子,也就可以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原,或者一片荒凉的沙漠,就看你怎么过了。 上学或者上班的人们,总是期待着放假。放假有点像放风,让人能暂时从时间的格子里逃出来,伸展下手脚。放假的害处也是明显的。恰如一只好不容易逃出鸟笼的画眉鸟,再要把它关回去,继续
新领导读完团建方案,员工们面面相廳。 三个月前,新领导走马上任,员工们心里都有一丝羨慕,这么年轻,看上去也就三十出头。他一袭休闲装,舒适得体,不像老领导总是西装革履,穿着板正。从外表看,新领导稳重中透着干练,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 按照惯例,公司年底会组织团建,借此机会让员工们在放松的过程中凝心聚力。最近几年,老领导把团建的日子定在了圣诞节,据说他孙子特别喜欢圣诞老人,搞完团建活动剩下的圣诞老人
与鼎庐先生的文字相遇,恰似一场被时光酿熟的缘分。三年前初读其首部散文集《鼎庐记》,便被“清茶回甘”般的质朴文风吸引;今岁偶遇第二部《鼎泸记》,黑底鎏金的封面下,四十余万字的思想结晶更显厚重。从获赠签名本时先生立候门前的热忱,到书中《观自然》《观自在》《观无常》三辑里对山川草木、人事世情的深刻观照,字里行间既流淌着对家乡风土的拳拳深情,亦凝结着他读书、写作、篆刻、挥毫的雅士人生。在快节奏的当下,先生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暑气蒸人。一大早,火红的太阳已攀援上窗,阳台上的花儿都打蔫了。楼下树丛里,蝉鸣不眠不休,使人愈加燥热。即使在屋里坐着,汗滴也不断从脖颈里缓缓沁出,不由想起宋代无名氏的诗:“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酷暑难耐,现代人可钻到空调房里避暑,或到避暑胜地纳凉,不知古人是怎样熬过长夏酷暑的?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
“我要看报”—微信朋友圈里一位同仁的微信名。而陡然激活我温厚绵长报纸情结的,正是这看似平常的四个字一让我陷入沉思,沉浸在回忆中,久久难以释怀。 一份份,一张张,一版版,一帧帧,或黑白素淡,或五彩斑斓;安静的,柔软的,纤弱的…我突然觉得,它们像是从时光隧道飘来的一片片云,烟雨空蒙之中,仿佛勾连了古今,贯穿了中外,接通了天地,融汇了时空。置身于其中,若以想象与感觉超越现实,凿开当下与未知,充盈精神和
作为一个终身以写作为职业的人,书房就是他的工作间,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时,我被分配到地质部门工作,下派到地质队锻炼,成为一名为国找矿的地质队员。地质队的基地在荒郊野岭,远离城市。我的行李除了一个提包外,就是一大纸箱书。本来要安排我住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但我对领导说:“我的这些书怎么办?集体宿舍那样吵闹,晚上我怎么看书写作?"领导念及在一大群学地质的学生哥中,
在文学创作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作家能够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别样的世界。王国华便是其中一位,他善于从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出发,以不疾不徐、静水流深的叙事风格,捕捉深圳这座城市的自然之美,其《街巷志》系列便是有力见证。而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掌上花园》,将文学性与可读性完美融合,堪称佳作。在这部作品里,王国华不仅分享了自身真切的感受、体验与认知,更引领读者踏入一个别具一格的植物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星河中,汉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物探工程师所著的《字里春秋一—猜谜解字》,以别出心裁的视角,将博大精深的汉字研究与妙趣横生的灯谜文化巧妙融合,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汉字渊源与演变世界的趣味之门。 作者堪称“跨界学者”中的传奇人物。身为“工科男”,他却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绽放出别样光彩。 这部32.5万字的《字里春秋——猜谜解字》,选取393个汉字
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把签名改成了《好东西》里的那句“正直、勇敢、有阅读量”? 所谓阅读量,并不是动辄几百本的攀比型打卡行为,也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掉书袋”,而是一种对世界保持好奇,用阅读守卫生活的方式。 尽管“娱乐至死”“碎片化阅读”的忧虑不绝于耳,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坦言自己难以抵抗短视频的诱惑,经常一刷就是一小时,刷完又忍不住自我批评,但事实上,爱读书的人一直都在,甚至远比我们想象
读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诗文就会发现,他时常以善巧方便的譬喻,尤其是以树木取譬的方式,启人心智。 王阳明少年时就立下“读书学圣贤”的鸿志,还不忘以切身体验告诫其他人。他奉劝弟弟:“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在他看来,不立志就像浇灌无根的树木,徒劳无益。他也同样劝告子:“汝自冬春来,颇解学文义。吾心岂不喜,顾此枝叶事。如树不植根,暂荣终必瘁。植根
在武汉青山一间不大的店面内,有一个已经悄悄持续了近30年的故事,一位88岁的老人因为热爱书,开了一间旧书店,而正因为他的守护,让这些被遗忘的书有了“家”。 “近30年间,我遇到了很多珍惜旧书的人。对我而言,坚守在旧书店已是一种责任。”书店的主人刘传洲说。武汉市青山区钢花112街的古旧书店,仅10平方米,四面的书柜和中间的桌子上堆满了旧书,书柜与桌子之间的通道只容得下一个人侧着走。在这里,许多具有
首届中国期刊封面设计精品展入展名单发布 6月18日,首届中国期刊封面设计精品展在京举行发布会。据了解,自征集通知发布以来,共收到来自31个省(区、市)944种期刊作品报名参与,涵盖大众文化、学术科研、行业专业等多个领域。经过资格筛查、初评、复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评选出入展期刊100种,推荐入展期刊150种。 此次入展期刊有地域分布广泛、领域覆盖全面、创新与传承并重三个特点。许多入展期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