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全面从严治党的对外话语体系是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研究其海外传播情况有助于科学评估当前外宣形势,解析海外传播的关键要素,找到议题的突破点,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对外传播战略,旨在为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塑造良好的海外形象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以广西某地方高校的“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系统分析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手段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以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度路径,旨在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要:真人互动短剧是一种新兴的网络短剧形式,由真人演员出演,观众通过互动设计参与情节发展,代替角色做出选择,从而影响剧情走向。2019年被称为互动剧元年,国内各大视频平台纷纷投身于互动影视制作,并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然而,近几年互动剧的热潮逐渐被无互动环节的网络微短剧所取代。本文以2017年的《忘忧镇》、2019年的《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和2024年的《师傅》三部真人互动短剧为例,对比分析其互动选项与叙事之间的关系,总结国产真人互动短剧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其未来趋势,旨在为产业走向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国家新基建战略中5G网络的持续推进,为了适应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使用习惯,竖屏短视频形式的网络微短剧应运而生。网络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叙事形式,深受网络用户喜爱。本文基于网络微短剧“爽文化”内容生产的实践依据,分析“爽文化”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情感联系,指出“爽文化”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路径,旨在为后期研究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摘要:新媒体的普及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应用与发展,成为公安思政教育现代化的新方向。本文概述了新媒体时代图像叙事的优势,指出其因直观性而受到重视,但网络技术的迅速变革也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数字鸿沟与信息化应用的挑战、信息茧房效应对图像叙事的束缚及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的难题,并提出应加强技术培训,跨越数字鸿沟;优化议题设计,提高创作质量;推进媒介融合,构建多元生态系统;强化信息安全,合理设置权限的解决路径,旨在推动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稳健前行。
摘要:以“四全媒体”为主体框架,重构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既是传统媒体内容向多平台迁移与扩散的过程,也是依托新媒体渠道实现传播形态革新与效益增值的过程。本文阐释了“四全媒体”的内涵,剖析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困境,并以《读报参考》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其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路径,旨在探索传统媒体深度转型的有效策略,为其融合创新提供借鉴的经验。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凭借强大的信息传输功能,对大众的阅读习惯产生深远影响,也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从出版业现状出发,阐述新媒体对出版业的影响以及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对策,旨在助力出版业补足短板,提高整体运行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要:电视系列专题片《广西故事》,展现了广西的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山水风光等文化元素。本文以《广西故事》中的艺术想象物符号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在文化认同视域下,广西文化符号面向东盟进行叙事和传播时聚焦的文化遗产主题,提出相关故事情感表达要倾向于正向宣传,巧妙运用视听元素等表意符号,以“回忆”叙事和“全知”视角,有效实现区域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旨在为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好广西声音提供借鉴。
摘要: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传播模式与社交关系发生深刻变革。面对技术冲击,播音主持作为传媒行业的关键一环,应大力发扬守正创新精神。本文分析了技术赋能下的传媒生态,以及AIGC技术在内容建设、技术支撑、安全保障等方面对传媒行业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如何在技术生态巨变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旨在推动播音主持高等专业教育适应时代变革,实现创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博会”)宣传片逐渐实现从“工业技术展示”到“文化软实力博弈”的功能转型,并借助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建构起公众的认知框架。本文从视听语言视角,以韩国、沙特阿拉伯2023年申博宣传片为样本,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两国在内容表达上的侧重点,提出世博会宣传片应体现合作、现代与未来等主题,并结合城市特色,在内容、音乐音效、字幕等细节方面进一步优化,旨在为申博宣传片的制作提供借鉴。
摘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在此背景下,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从讲好中国故事视角出发,探讨原创儿童绘本的创作特色和价值意蕴,聚焦原创儿童绘本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其高质量发展策略,旨在为构建高质量的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出版生态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础教育类语文专业期刊的角色定位,探讨了其对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影响,分析了内容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明确了其促进语文学科教研创新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基础教育类语文专业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5)09-0051-04 一、引言 语文是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兼具工具性、综合性和
摘,要:晚明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大量制造技术和算数之学被传教士与晚明士人编译进书中。印刷技术的持续改进以及刻书事业的繁荣,构成了晚明学术译著出版兴盛的重要基础。本文探讨中西“知识对话”得以展开的社会因素,分析中国士人“世界意识”逐步建立的过程,以及“猎奇求异”阅读取向对中西会通的积极作用,旨在为中西文化交往提供历史借鉴。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5)09-0059-03 摘:要:工人报刊的维权报道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力量。《陕西工人报》创新实践“法律支撑+多方联动 + 人文关怀”模式,有效维护职工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本文以《陕西工人报》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维权报道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成果,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关系的新特征与新挑战,深入
摘要:同行评议的质量和效率是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时效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控制与决策》期刊的具体实践,从投稿前期的稿源优化、审稿阶段精准引导、学术共同体效能提升三个维度,探析提升同行评议质效的路径,旨在探索以编辑部为核心驱动,专家学者协同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模式。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蔽,不能完全依靠检测系统进行识别。为了更好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实际,分析一稿多投、代写代投、重复发表、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提出要加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采编系统,各期刊编辑部共享学术不端黑名单;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掌握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技巧,增加组稿、约稿比例;制定惩戒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旨在保障期刊高质量发展。
摘要: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原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是奥斯卡奖表彰年度最佳非英语电影的奖项。自1979年起,我国陆续选送86部华语电影参与角逐,但仅有《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与《英雄》获得提名。本文以选送作品为例,结合电影主题、文化脉络、民族符号、票房表现与综合评分等数据,探讨不同时间段的内容特征与选片机制,分析电影媒介进行跨文化对话的潜力与局限,旨在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摘要: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作为国内首部田园治愈剧,以乡村空间为载体,创新融合了“田园治愈”与“社会现实”主题,实现了共情传播,获得人气与口碑双丰收,为当下影视剧创作突破同质化桎梏提供了借鉴。本文通过剖析该剧融合创新的成功实践,总结其创作经验,旨在为国产影视剧发展提供新路径。
摘要:近年来,基于故事情节与影像逻辑,强调人物情感走向与观影者心理感受的叙事疗愈策略逐渐在电影艺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导演韩延创作的“生命三部曲”系列电影,突破传统叙事模式,深刻呈现个体的情感历程与生命价值探寻,在叙事疗愈层面呈现显著的共性。本文以“情感转向”为理论切入点,深入剖析电影情节“突转”作为疗愈触发点的运作路径、情动变化展现的疗愈过程、家庭话语重构带来的亲情疗愈力量以及身份认同构建的疗愈机制,旨在探析电影叙事疗愈功能的实现路径,为深化创作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摘要:符号学理论为雷锋精神传播开拓了新视野,通过符号化设计与重构,赋予其贴近时代、契合受众的表征形式,有助于提高价值理念的阐释效果,进而增强传播针对性。本文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提出的“五个一”精神为例,结合符号学的符形、符义和符用三维视角,深入分析“五个一”精神的构成要素,揭示其内在符号运作机理和传播策略,旨在为弘扬雷锋精神提供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
摘要: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部分珍贵民俗技艺甚至濒临失传。本文基于数字媒体技术视角,探析中原民俗文化传播现状,提出要通过创新传播内容、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优化用户体验,以及构建协同生态等路径,推动中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摘要:中国画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哲学意蕴与空间意境,构筑了艺术史上的璀璨篇章。本文聚焦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画鉴赏与传播,重点探讨如何为观众构建“沉浸式体验”。通过调动多感官、鼓励参与互动、重构画作场景与意境,能够有效打破传统鉴赏的时空限制、降低理解难度,使中国画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传播力。同时,提出要把握好构建中国画沉浸式体验的要素,以高精度数字化为基础,运用多维度模拟与情境重构、智能交互为驱动,实现虚实融合的场景,推动中国画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运河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物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西平陆运河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壮举,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与再创造。它以独特的方式,让广西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壮美广西建设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本文通过对其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科学理念与人文关怀进行深入剖析,指出了平陆运河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揭示了平陆运河作为新时代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并提出要从构建平陆运河与沿线城市非遗保护互为依存的生态链、创建平陆运河文学馆、打造平陆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方面入手,保护和传播平陆运河文化,为广西发展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摘要:短视频凭借庞大的受众规模、强大的平台支撑、即时的效果反馈,为高校的品牌形象塑造提供了新途径。高校应紧紧抓住短视频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弥补发展短板,做实内容策划、创作优秀作品,打造精品栏目、增强受众黏性,持续追踪热点、延长爆款热度,突出自身特点、彰显品牌特色,聚合各方资源、发挥矩阵合力,塑造和推广品牌形象,促进与公众之间的深度连接。
摘要:在媒体融合时代,《中国少年文摘》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实现了内容的多媒体化和编读的互动性,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微信公众号不仅为期刊与读者的互动提供了机会,还延伸了纸质内容,拓展了宣传和订阅渠道,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期刊的订阅量。本文分析了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类型与更新策略,讨论了其在用户定位、内容质量、互动交流、宣传推广和盈利模式方面的优势,并阐述了其在用户触达率、内容同质化、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少儿期刊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文化振兴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与源泉。本文从共情视角探讨“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传播策略,发现赛事以乡村特色文化为基础,通过强调快乐足球的文化基因与情绪内核,契合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针对不同传播对象采用细分和个性化叙事模式,营造出仪式感,激发公众热情,引发情感共鸣,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供动力。同时,揭示了该赛事共情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旨在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思路与实践参考。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量化分析方法,揭示了西北地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对红色金融精神的认知及影响现状。通过系统梳理红色金融史,概括了红色金融精神的思想内涵、定义,并深入解析了其核心、特点。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探究红色金融精神在引领西北地区财经类学生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阐明红色金融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旨在为深化红色金融精神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焦裕禄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是涵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责任担当的重要教育资源。本文通过分析焦裕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现实意义,总结高校在融入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改进策略,旨在为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质量、引导广大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成长力量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5)09-0131-04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开辟了新路径。打造兼具“正能量”和“大流量”的思政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用好媒体融合的思维和方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平台优势,形成全媒体联动效应,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思政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以“为国攀登”思政大课为例,从选题策划、内容形式创新、融合传
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层逻辑的精准把握,体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高度文化自信。思政课要讲清楚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也要运用蕴藏其中的方法论指导教学,推进课程创新发展。本文基于“第二个结合”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论逻辑,分析了党的奋斗历程、中华文明发展走向、国家战略推进以及思政课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要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第二个结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旨在为“第二个结合”赋能“概论”课教学创新提供借鉴。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这对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史学与教学的互动关系切入,剖析当前历史教科书的线条化特点、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需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学术化导向,论证将史学研究新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并从教学设计优化、课外探究拓展及教师观念更新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对湖南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以湖南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为导向,基于新质生产力劳动范围的变更、劳动资料的迭代、劳动形态的变革,从专业调整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效推动湖南传媒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5)09-0147-06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显著作用,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数智赋能的视角出发,围绕技术发展、政策支持以及转型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动力,并针对其存在的风险,提出构建数智教育环境、开发数智教育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部分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强调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基于这一理念,本文以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探讨了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指出教师应综合分析课标、学情和教材,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同时,将评价嵌入学习任务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要关注学习效果,从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