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叙是记叙顺序的一种,是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把故事的结局或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放到最开始进行讲述,再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记叙。倒叙运用得当,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但倒叙并非只是简单地将故事倒着叙述,也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适合用倒叙来进行讲述。写作前,要精心考虑,合理选择素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倒叙的作用,给平淡的故事增光添彩。 如何进行倒叙呢? 一、情绪高潮,先发制人 想象一
平淡无奇的叙述里,往往藏着伏脉千里的波澜。1928年1月3日,鲁迅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么一笔:“陶璇卿自杭州来,赠梅花一束。”陶璇卿,即小鲁迅12岁的青年画家陶元庆。 鲁迅对梅花情有独钟,早年曾有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技春”,这是两个艺术探索者生命的温暖拥抱。 鲁迅极欣赏陶元庆的才华,不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为展览作序,还向大众介绍其艺术成就,评价陶元庆的绘画涵容了东西方
童年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深处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画中,有我们第一次骑自行车时的紧张与兴奋,有我们第一次在海边堆砌沙堡时的专注与满足……那些或大或小的成就、或甜或酸的经历,构成了我们的童年回忆。下面,让我们走进这幅画卷,品味童年的酸甜苦辣。
县城的戏园子从前是火神庙,离我家不算太远。串戏园,便成了我童年最有趣的游乐。只要戏园有戏,我天天都去。白天演出,观众稀少,小孩子能给园子增添人气。把门的老头儿把我当成捧场的熟客,对我很好。他在横放的木头座位边给我找位置,嘱咐我开演后不要乱跑。这个戏园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小戏迷。我在这儿看了小叶兰的越调、陈花娇的二黄。城里人钟爱这些有名角的戏班,他们演的剧目多是帝王将相,不像曲子戏只会演《大上吊》《杀子
冰凌花是我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种花,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是较为普遍且在早春最先开放在雪地里的草本花朵。别名众多,如报春花、冰了花、冰凉花、顶冰花、福寿花和雪莲花等,它的学名叫侧金盏花,中医则称之为福寿草。 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对冰凌花有着特殊的情结。那时我家住在屯子中间,屯子不大,四面环山。彼时那里还是山连着山,很多高大的树木也是一望无际。仅是那些能长出野果的树就有樱桃树、榛子树、山梨树、臭
欲扬先抑,即在表达对某人或某物的赞美、肯定之前,先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或否定,通过对比,使后面的赞扬强烈、突出。就像是把人或事物先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上,再将其提升到较高的位置上,形成反差。恰到好处地运用欲扬先抑法,可使行文曲折多变,造成悬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同时使行文主题更加突出,不仅能使一味的褒扬显得波澜曲折,而且能彰显“扬者越扬”的表达效果。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位天才数学家,其人其事引人好奇。我上网查询,得知他叫韦东奕。 见到他之前,我在脑海中就构想出一个小说男主角的形象——他必定是一个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的才子。然而,看到他的照片后,我哑口无言。这真的是那位被无数光环围绕着的数学天才吗? 照片上的他手中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三个白面馒头和一瓶水,衣着朴素,几缕“丝带”随风飘扬。略显弯曲的脊背,三十出头的年纪却带着不惑之年的沧桑
在琳琅满目的水果摊上,有一种水果很不起眼,它外表粗糙,颜色也不鲜艳,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失败品,它就是丑橘。 丑橘的外表实在让人难以恭维,既没有苹果那般光滑圆润,又没有橙子鲜艳亮丽。它的皮厚且硬,不像其他水果那样,轻轻一剥,就能露出诱人的果肉。每次看到丑橘,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心想:这样的水果,怎么会有人喜欢吃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尝到了丑橘的味道。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路过一个水
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回来,我便前往老家的阁楼,在储藏柜中翻找那把已尘封十年的长柄圆形扇子。 听外婆说,这叫蒲葵扇。我印象中的蒲葵是一种棕榈科的常绿乔木,叶大,柄长,具有韧性好、耐折等特点,多产于广东、福建等地。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能见到它,就不得不说说我的外祖父了。 外祖父热衷于发掘深山密林中的奇树异草。在我七岁那年,他带回一把蒲葵,做成了蒲葵扇。有扇的夏天当然有风,盛夏的星空下,在庭院里散步
爱似一口深邃的井,平静无波,可当你往下望时,里面却蓄满了甘甜的井水。那盈盈的水波如同藏在我心底的记忆,浸润着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那是接近白昼的尾声,天边一片橙红色,太阳只剩下一半,却被树尖挽留着,迟迟不肯下落。我坐在奶奶身后,看着她黑中带白的后脑勺,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我耳畔传来了奶奶温柔的声音:“怎么了?是不是奶奶的白头发太多啦?” “才没有,一点儿也不多!”我急忙打断奶奶的话,小心
岁月悠悠,如文火慢煮的香茗,人间烟火恰似一场烂漫的春日花事,满溢着蓬勃的生机。在春风的温柔轻抚里,于春雨的细密滋润中,春天宛如一位盛装佳人,仪态万方地展现出这春日繁华的姿态。 我与朋友沐浴在春阳下,并肩前行。春意正浓,寒冬带着寒气与雪花悄然离去。春天,既没有寒风的凛冽刺骨,也不见骄阳的炽热灼人,更无残叶的衰败凋零,有的只是轻柔的微风,将世间的美好一一呈现在我眼前。 抬头仰望,湛蓝如宝石的
在生活的洪流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点滴善举汇聚温暖力量。他们是街头坚守岗位的交警,为出行保驾护航;是默默清扫街道的环卫工,让城市整洁如新;是逆行的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守护生命……他们以凡人之躯,铸就非凡担当,用坚守与付出诠释着人性的至善至美,彰显了社会的蓬勃力量。
在这片震后废墟上,有一位辅警——伦珠,他在此次地震中的遭遇与坚守感动了无数人。 伦珠是定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名辅警,今年36岁,家在长所乡嘎布村,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寒假期间,由于工作繁忙,他将孩子们托付给了亲戚照顾。 地震夺走了伦珠一儿一女两个鲜活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足以让人崩溃,但伦珠没有选择沉浸在悲伤中,他擦干眼角的泪水,转身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放心吧,任务完了我就回来!”每次匆匆告别家人时,冯奕奕都这样说。然而,这一次冯奕奕再也没有回来。 冯奕奕生前任天津市康宁监狱(天津市新生医院)副监狱长(副院长)、三级高级警长。2024年9月6日,冯奕奕在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了52岁。 “身病和心病都要医”——这是冯奕奕作为监狱医疗民警的责任。 罪犯王某身患多种疾病,入院后不服从管理和治疗,一直叫嚷:“谁也
1月6日凌晨,佛山120调度员王兰兰接到了一通“无声”的呼救电话。一名22岁的呼救者突发失语及运动功能障碍,只能发出阵阵呻吟、敲击声。王兰兰凭借含糊的信号位置,引导对方通过敲击声确认事发地址与基本情况。仅十分钟,医护人员便顺利找到呼救者,并迅速将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目前,呼救者已无大碍。 在与“无声者”的“对话”中,王兰兰没有片刻迟疑,而是凭借敏锐的职业直觉与对生命的无限敬畏,耐心地解
“我是大岗山水电站徐博海,我们这里发生了地震,刚刚电站重合闸正常启动,目前设备正常运行。”电话的一端,是身处震区的国能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运维三值值长徐博海。 “后面可能还有余震,请问你那边需要先撤离吗?”电话的另一端,来自成都远方的大渡河生产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急切地询问道。 “不需要。只要我还在,就一定能接起电话。如果后续电话无人接听,那么应急指挥中心和我就都不在了。”徐博海从容地挂掉电话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很少回家,我从小便和爷爷奶奶在乡下老家生活,直到上一年级,才来到苏州与父母团聚。 那时,我每天都坐在门槛上,扳着手指头盼着父母回来。时间很慢,日子很简单,我总会调皮地追鸡摸狗,追蜻蜓、捉蝴蝶,摘菜园的野花,拔嫩嫩的红萝卜……爷爷慈爱地看着我,摸摸我的头道:你想要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的话,就好好地坐在那儿,把我们一家人画齐了,爸爸妈妈就会回来了。”爷爷的话让幼小的我深信不疑,于是我每
虚实结合,即把抽象的叙述和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实,即真实存在的物质;虚,即存在于脑海中的思想情感、梦境精神、人生道理等。使用虚实结合法,能够让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充沛。 1.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
午后,温暖的阳光顺着窗帘的一角,洒下点点光斑,我下意识地用手遮住眼睛。 “你醒了!” “妈——” “醒了就好,醒了就好。” “妈,你先出去吧。我想静一静。” 母亲轻轻地关上了门,我整理着混乱的思绪。昨天班上举行演讲比赛,我发挥失常了,恍惚中,我又回到了当时的场景—— 轮到我了,我自信满满地走上台。忽然,我看见台下有几个人正在窃窃私语,还时不时地抬头看看我。我内心猛地一震,
与人相交,往往会经历从初识到相知的过程。交往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人的印象产生了变化,甚至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以“那一次,我重新认识了他/她”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一、审题立意,明确对象 题目中的“那一次”限定了事件,即只能选择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不能是多件。“重新认识”强调了对某人的认识经历了由坏到好或由好到坏的过程。比如,在某事件中挖掘到了他身上潜
和煦的夏风牵着柳枝起舞,阵阵蝉鸣是为了骄阳而演奏的乐章。再次走进这里,我又想起了她。 她长得不高,身材微胖,脸上有许多痘痘,实在算不上好看,粗哑的声音与蝉鸣掺杂在一起,令人心烦。她的深蓝色工作服与红色头发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整个人看上去像东拼西凑的一般。“一个售票员居然打扮成这样,脾气肯定不好。”我想。 我默默地从她的窗口转到另一个窗口,暗自庆幸不用与她交流。可等我转到另一个窗口后才发现
每次去看望太奶奶,她总是用布满皱纹的脸望着我,眼神冷淡而疲惫。窗外刺眼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她就那么安静地坐着,像一棵将要走到尽头的枯树。 我不喜欢我的太奶奶,她总是以家里最年长者自居,大家都要让着她。她说话直白,从不会照顾其他人的感受。她总是用那深邃的、无光的、浑浊的眼睛看着我,总喜欢在背后和爸爸告我的状,总是和我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直到那年大寒,我才发现过去的我是多么片面地看待她!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