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我收到了上一届学生家长发来的信息。她拍了儿子的作文,题目是《我和我的老师》,我的公众号曾发过一篇学生的作文,题目是《记忆中的光》,写的也是我,作者同样是这个孩子。两篇作文都不长,甚至还有错别字,我却都是含着泪读完的。 那天录小视频,我想说说这件事。录之前打了腹稿,可开了头还没说几句,就哽咽了。等录完回看,我又哭了,回想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觉得特别感动。 这位学生在作文里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友好学校(Child-Friendly Schools,CFS)是指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和儿童的想法、意愿,以适宜的方式保护儿童各项权利、鼓励儿童参与学校治理、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学校。《上海市儿童友好学校建设指标(试行)》(以下简称上海指标)《南通市儿童友好学校创建标准》等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
作为老师,我经常会想:什么样的课堂是对儿童友好的课堂?我的回答是,它必须是以儿童为中心、立足儿童立场、为儿童成长服务的课堂。如果要具体描述的话,应当是这样的:它是知识的沃土,是好奇的星空,是思想碰撞的场域,更是安放梦想的港湾、舒展个性的舞台、孵化未来的摇篮……这样的课堂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我的思维不断漫溯,不由想到了教育学家杜威以及叶圣陶先生都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作为学校主阵地的课堂
“儿童友好”这个词首创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1996年“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 CFCI)。在这个语境中它是指“一个儿童可以安全生活、健康成长、平等参与的城市或社区,其政策、服务和环境均以儿童需求为核心。”2000年后,UNICEF将“儿童友好学校”(Child-Friendly Schools)正式纳入全球教育计划,强
2025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凡墙皆是门!挡住你的墙,看似是障碍,其实可以成为创造和行动的舞台。以墙为“大门”你可以发现机会,迎接成长。此时,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我们班的孩子们,也送给我自己。 开学第二天,我们给班上学生做了一份课间活动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课间安排、活动内容以及他们的真实想法。我在DeepSeek的帮助下,生成了一份课间活动的调查问卷,问卷一共有1
中学毕业后,我从本科读到博士,经历了漫长的求学岁月,遇见过许多老师。然而,我的初中班主任黄光宗老师始终是我心目中堪当“第一师”的人物,因为她是第一位真正在我们生命中镌刻下重要意义的老师。 我中学就读于新都一中。它虽然位居成都周边的一个小县城,但在当时还是挺出名的省重点中学。新都一中也是2005年爆火的超级女声全国总冠军、后来成为超级偶像的李宇春的母校。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那时流传下来的开放明快的校
一 那时候,我们的乡间学校是相当开阔的,好大的一块场地,立着几排极有沧桑感的瓦房,那便是教室了。泥土院墙总是耐不住风雨的侵蚀,早已坍塌得不成模样,斑驳残缺了——却是扩充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轻易就可看到那炊烟袅袅的村庄,泥土道上络绎不绝的行人,还有那芦苇飘香、流水潺潺的弯弯河流…… 校园永远是生命的载体,那些生生不息的草木绿植,给学校平添了几分生机。岁月更迭,它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伴着我们
2024年5月20日,从朋友圈得知当代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界的泰斗钱梦龙先生仙逝的消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曾有幸与钱老有过两次“亲密接触”,钱老的睿智儒雅令我至今感佩不已。尤为重要的是,钱老的“三主”理论曾深深地影响并切实地引领过我的专业成长。一时间,记忆中的一些片段拼凑成篇,钱老的印象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 第一次幸遇钱老,是在2003年的金秋十月底,那时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语
2024年12月,我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答辩,在教室多媒体突然死机的情况下有惊无险,仅回答一个问题,就通过了答辩。现在我复盘答辩过程,主要是对自己做一个总结,也希望对准备参评高级、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们有一点启发。 答辩分两个环节,讲课(说课)与答辩。讲课是从自己已报定的6篇备讲课文中随机抽取一篇,我抽到的是3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按规定将自己预先备好的两千字的工作总结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不少地区都在有序增加中学的学位供给,对中学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特别是以省市重点中学为龙头的集团化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需要不断招纳新人充实师资队伍,动辄数十上百新教师的招聘并非鲜见。如是,各校自然都高度重视新教师的批量化消纳与培养问题,也大多会逐渐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培育路径与策略。当然,脱离新教师实情、急于求成的“早催熟,急摘果”式培育偏差同样需要引起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班上开始流行看相同的书。从远处看,书的封面几乎都是一样的;走近了看,我才发现全是《墨多多谜境冒险》(以下简称《墨多多》),原来这是一套书,整个系列一共十多本。学生们就这样一人捧着一本啃,看完了又互相交换。一个个神情很是投入,几乎目不转睛。我忍不住特意拿了一本仔细端详,老实说,光是那书的封面就让我没有好感,心里暗觉不好。回到办公室后,我拿出手机搜索一番,原来此书就是曾风靡一时又遭
在德育层面践行教育家精神,已经成为一线教育的共识。但如何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其实,自古以来,像孔子、陶行知、朱自清、李吉林这样的教育家,无不是从一线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出发,将自己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观落到实处的。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师,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可以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教育家精神。 一、课堂教学:涵养启智润
在洪蓝街道中心幼儿园,“小凤凰农场”一步一景,各类花、草、果木种类繁多,欣欣向荣。在农场里,种什么、怎么种都是由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量决定的,真正满足幼儿对自然的探索需求。幼儿园还有饲养屋,孩子们可以与小动物亲密互动;有森林运动场,吸引众多鸟类筑巢栖息,孩子们可以用画笔记录;有月牙形的雨水花园,孩子们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再利用,切身感受生态教育理念……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供了深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已然成为许多中国人心中的经典。通过这部作品,地坛这座一度被废弃的古园也成为无数国人的精神地标。当史铁生用内蕴丰厚的文字,将那些关于生死、亲情、苦难、命运等人生哲思注入记忆中的荒园时,中国当代文学中那扇朝内开掘的哲思之门被轰然撞开,属于史铁生的文学时代开始了。那一年,史铁生39岁,距离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已过去了近20年。而这部《扶轮问路》则是史铁生生前审定的最后一本
写作,就像生活那样简单,就像生活那样深邃。 ——契诃夫 文学作品,带来的如果不是审美的愉悦,不是心灵的抚慰,而是形式主义泛滥,是满纸天书般带来阅读的恐惧,我不觉得这种文学的存在有何必要。作者只关心自己以创造为名义的形式的探索,而不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是文学之殇。文学的目的不是要把生活蹚得越来越浑,而是要让人能够返朴归真。至少我们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和人性张力,更适合古典叙事。所谓的形形色色的现代
“李老师,娃今天回到家说再也不想写作文了,看到那些平时写作没有他厉害的同学获奖了,他反倒没获奖,失落极了!您明天能帮我开导一下他吗?”一天晚上,我收到小Y妈妈发来的信息。 这一天,“遇见·松山湖”征文比赛落下帷幕,蒲公英教室有一位同学获得二等奖,一位获得三等奖,两位获得优秀奖,我获得了成人组三等奖。坦诚来说,此次征文比赛竞争非常激烈,成人组有500多篇稿件,青少组有200多篇,能够脱颖而出
周五上午第四节是语文课,我走进教室,发现只有二三十个学生坐着(全班一共53个学生),心里顿时一咯噔:“其他学生都干什么去了?” 这时班主任走进来,对我说:“学生就那么不爱上语文课吗?”我看着座位上的学生喝水的喝水,吃东西的吃东西,喘大气的喘大气,没一个想要上课的样子,心情瞬间跌到谷底。 我让学生先看会儿书,等下再讲课。十几分钟过去了,一帮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了教室门口,被班主任拦截到教室外的走廊
在最近的班会课上,我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活动环节——“觉察你对公平的认知”。假设你和一个陌生人分到一组,你先进入实验室,面临两个选择:选项A,你得到了800元,这些钱是属于你们组的,你可以任意分配给队友;选项B,你在外面等候十分钟,把机会让给陌生人,那么他得到的总额是1600元,这些钱由他来任意分配。我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 在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同学们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答案。选择A方案的同学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也属于做学问,只不过与高校里的学者所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不太相同而已,研究的取向和意义是差不多的。 一、追求真理与讲究实用 有人说,中国古人崇虚轻实,如苦读经书、高谈心性,对科技、民生等漠不关心。从政治、教育等层面来看,确实如此,因为在古代中国统治阶级主要是靠“道德”维系社会组织的运转,而不是靠科技的进步、民生的改善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精神、物质等方面让老百姓
在山东师范大学求学的日子,承载着青春的记忆。记得有一次,潘庆玉老师在给我们上《语文教育学》这门课时,语重心长地说:“作为语文教师,怎能不读书呢?”这句话我记住了。从那时起,我便暗下决心,无论未来身在何处,都要保持阅读的习惯。 毕业后,我成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之余,我从未放弃过阅读。每天晚上,当夜幕降临,完成了一天的教学任务后,我总会在睡前读几页书。这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睡前习惯。 有一次去烟台
教师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和写作,没有阅读和写作的教育人生是不完整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生。如果说,阅读可以滋养教育人生,那么教育写作就是在书写每一个教师的教育人生。 我非常认同颜莹的《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一书中的那句话——“教育写作就是摆脱单调、倦怠生活的敲门砖,能够帮教师打开一扇充满可能性的教育生活之门。”很多老师把教育写作当成是评职称、评荣誉的“敲门砖”,而我认为教育写作是记
今年“五一”假期,我带着家人去我曾经工作的村小寻找回忆,可校门紧闭,门上的锁已经锈迹斑斑。透过大铁门,我看到芭蕉依然郁郁葱葱,还有那年种土豆的空地一片葱茏…… 1999年,我中师毕业,去了重庆与四川交界的一个小村子教书。学校有一座两层的红砖房,前面有一个操场,对面是一大片荒地,教学楼的后面也是一片荒芜的野草地。记得第一次到校时,操场上长着一片绿油油的野草,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孩子们拔草。孩子是周
这学期开学,学校举行升旗礼和颁奖典礼,排队等候领奖的时候,前面的老师在台上领奖引发一阵阵掌声,我不禁小声地对身旁四班的老师说:“四班的学生多么喜欢你呀,你怎么不继续做他们的班主任呢?”他反问一句:“那你为什么不做五班的班主任呢?”我干笑一声:“假如我有你一半的掌声,我肯定做啦。”上台领奖合影拍照时,我目视前方,不敢也不知道该不该看向送了个“优秀班主任”荣誉给我的五班学生。 走下台时,从五班方阵经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于我而言,家乡的那碗酸菜,便是我心中人间烟火的至味。说起湘西的酸菜,绝对惊掉你的下巴,什么酸鱼、酸肉、酸汤、酸笋、酸萝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几乎到了万物皆可酸的地步。 在湘西,酸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的独特饮食文化。“三天冒恰酸,走路打捞窜”(意为三天不吃酸,走路脚发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将湘西人对酸菜的热爱展现得淋漓
《夏山学校》的尼尔校长用他的自由教育实践,为当下中国的教育提供了一剂药方。他让我们看到了一所“上课可以完全自由”的学校,看到了一群不用威吓和处罚也能将孩子教育得很好的教师,还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可以在学校里没有恐惧而充满自信地学习的学生。办一所像“夏山学校”那样让孩子感到自由和快乐的学校难吗?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观念的改变。(安徽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张 飞) 《夏山学校》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家庭
王蒙曾说《红楼梦》是一个让人迷失的文本。不同心性的读者,内心怀有不同的期待,于书中所见之景、所悟之情,心中都留存着不同的烙印。我常先入为主地利用自己受过的文学训练,抽丝剥茧,去窥探其中的奥秘,感叹大厦将倾的贾府,哀惋雯华若锦的少女。而柯岚老师的《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回归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从宗法社会与法律体系切入,还原她们的执与悟,爱与痛,生存与死亡。
流行语·说“脑腐” 古 北 202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评选为年度词汇,其特指人们持续摄入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引发思维的钝化和精神的萎靡。这种智识状态的“全员”衰退在引发学界的重视,并佐以神经科学的证据后,网友方惊觉平日互相“吐槽”的、因过度沉浸电子产品而感觉的“变蠢”是真实的,那些玩笑话的共鸣虽能缓解沉迷手机的愧意,但脑神经受到的可怕侵蚀绝非自嘲可逆转。当代媒介环境俨然注意力“殖
小/品/拾/录 范蜀公呼我卜邻许下。许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岂复能事公卿哉!若人久放浪,不觉有病,忽然持养,百病皆作。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要且坚忍不退,所谓一劳永逸也。 ——[北宋]苏轼《书蜀公约邻》 予居镜湖北渚,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画图。自奉诏紬史,逾年不复见此,寝饭皆无味。今行且奏书矣,奏后三日,不力求
四、古典儒家“智性”的伦理局限与法家的“用智”偏失 概括地讲,儒家所主张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乃是五种道德修养。从词义上讲,五常之常是指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五种伦理规则或道德规范。由此来看,五常中的“智”肯定不是指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智力”或哲学意义上的“智慧”,而是与仁、义、礼、信相类的一种德性内容。就会意造字原理的意义上讲,这里的“智”大致是指“知道日常的东西”,即说一个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