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10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山西夏县崔家河墓地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30座,其中铜器墓11座,陶器墓11座,小件器物墓2座,无随葬品墓6座。本次报告的9座陶器墓时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看,均为典型晋文化特征墓葬,补充了晋南地区春秋战国之际的墓葬材料,是研究晋文化演进的重要考古材料。 关键词:夏县 崔家河
摘要:2021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太龙路北清理了一批古墓葬,其中M5为平面呈“凸”字形的砖室墓,出土遗物20件,年代为东晋时期,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制度演变和葬俗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南京 东晋 砖室墓 Abstract: In March 2021, Nan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exca
摘要: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在阳泉市高新区南杨家庄村西发掘了一批元明时期墓葬。其中砖室壁画墓M6具有明确的纪年题记“至元二十八年”,且壁画较精美,器物也较丰富,为我们研究元代中期当地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明确的纪年题记为同类墓葬的时代判断提供了参考标尺,出土的各类器物也可以作为标准器,为周边区域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依据。 关键词:元代 至元
摘要:2016年冬,为配合“西气东输”改线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临汾市浮山县张庄镇南西河村北200米处的一处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该区域内清理了一座砖室墓,编号M1。该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结构完整,并出土一具完整的陶棺。它的发现为研究晋南地区金元葬具提供了相关实物标本。 关键词:浮山 金元 砖室墓 陶棺 Abstract: In order to cooperat
摘要:2021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汾阳市酒文旅集团酒源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中,清理了2座明代八边形仿木结构砖室墓,墓葬出土的石祭桌有明确纪年,分别为“正德元年(1506)”和“正德十六年(1521)”。 关键词:汾阳 明代 正德元年 正德十六年 Abstract: The 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e
摘要:旧石器遗存广泛埋藏于各种不同性质的地层之中,也就意味着它们存在于不同的埋藏环境之中。因此,埋藏环境就成了探究旧石器埋藏规律以及重建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媒介和基础。然而在过去的时间里,地层堆积仅仅被我们粗略地作为含有文化遗物的文化层和标定地质年代的坐标,我们既没有把它纳入观察人类行为的重点对象加以研究,也没有对旧石器文化遗存埋藏环境进行过深刻的理解和理论探讨。本文以丁村遗址群为例,就旧石器考古遗
摘要:史前跨欧亚大陆食物全球化浪潮下,距今4000年前后外来牛羊传入我国,为北方粟黍农业注入新的生产力要素。随着人、牛和羊的C、N稳定同位素数据的积累,粟黍农业体系下不同空间范围内牛羊的饲喂方式日益清晰。生理和习性各异使得牛比羊更易受粟黍农业影响。以中原为中心,向北从晋中到晋北和陕北等地,粟黍类食物在牛羊食物中的比重降低;先商文化区也存在类似趋势;受区域小生境影响,甘青部分海拔较低或靠近水源地带的
摘要:本文收集了洛阳地区已发表的春秋铜器墓葬61座,对随葬的典型青铜容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共存关系的差别,将墓葬分为27组,然后按照典型器物式别及类别的异同,整合各组墓葬,由此可将本地区春秋铜器墓划分为四期7段。各期年代分别为春秋早期、春秋早中期之际、春秋中期偏早至春秋晚期偏早、春秋晚期偏晚。在此基础上,对部分青铜容器的文化因素进行辨析,并简要梳理了本地铜器墓的发展情况,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
摘要:学界往往将西晋墓志的起源与魏晋碑禁相联系,但西晋墓志实际上存在着多种类型、多元来源,碑禁促成的碑形墓志仅是西晋墓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诸多线索之一。本文对西晋墓志进行类型学分析,指出西晋墓志存在以砖形墓志,穹窿形志首、自题为“柩”的墓志,模仿墓碑形式的碑形墓志为代表的三条发展线索,制作的直接原因是墓主葬地离开家族旧墓,墓志起到引导墓主灵魂归依的作用,而西晋晚期墓志受墓碑影响,功能转变为“志人”。
摘要:北朝晚期出现了一种白釉泛青、黄的釉陶,在以往的考古报告中,有称为瓷器者,有称为釉陶者,或称青瓷,或称白瓷,认知极为模糊,同时也就误判了北方青瓷与白瓷的起源问题。近年来,对于釉陶在北方存在的持续性、地域性都逐渐明晰,对魏晋南北朝釉陶的发展认识越加丰满,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从东魏到北齐,红胎酱褐釉逐渐退出,白胎釉陶增多并取代红胎釉陶。白胎釉陶是在红胎釉陶基础上的进步,表现为一种白胎青釉,器物类型和
摘要:“燕山勒功铭”石碑是明代兵部右侍郎汪道昆在隆庆、万历之交奉敕阅视蓟、辽、保定军务后撰写而成,后由周天球书写、戚继光等人创建,立于蓟辽总督府所在地——密云新城东门外的功德祠中。该石碑不仅是记述谭纶、戚继光等人率部练兵守边、修筑长城事宜及其功绩的纪功碑,更是对隆庆以来明王朝京畿地区边防体系转变发展的总结,是明长城体系走向成熟的见证。石碑现已被毁,尚有若干残块保存于密云碑林。本文利用石碑拓片和志书
摘要: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藏康熙三十年归德府学青花文庙祭器是现存清初地方官用瓷质祭器的罕见实物。通过对器形、纹饰、铭文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三十年,江西巡抚宋荦从景德镇定制的168件祭器组合中的“壶尊”。此次祭器定制活动与康熙前中期河南地方文教振兴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当时崇儒重教、社会振兴政策在河南地区实施过程的物质实证。 关键词:康熙 宋荦 青花 文庙祭器 景德镇
摘要: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是晋阳古城近年发掘的最为完整的寺庙建筑基址,时代为五代至宋初。建筑基址中发现的龟头屋建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龟头屋建筑遗址。通过对龟头屋建筑的图像文献资料分析,确定了其主要功用和建筑史发展历程,并根据考古发掘情况,结合《营造法式》做法,参考同形制建筑图像和文献,初步复原了二号建筑基址的龟头屋。研究为晋阳古城龟头屋建筑的价值认知和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晋阳
摘要:白台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光马村,寺内大雄宝殿前檐栱眼壁内侧保存五幅壁画。通过分析壁画内容与时代,笔者认为这是一组元代佛传故事壁画,分别表现了释迦牟尼本行故事中摩耶感梦而孕、九龙浴太子、太子启父出家、二女奉乳糜、二商奉食与四王献钵等经典场景。白台寺大雄宝殿栱眼壁壁画是珍贵的元代佛传壁画遗存,为研究佛传故事图像与佛教建筑装饰等提供了重要实例。 关键词:白台寺 栱眼壁壁画 佛传故
摘要:青峰岭墓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是珠三角地区一处汉至明清时期墓群。为了解青峰岭墓地3座汉代墓葬中出土珠饰的材质及制作工艺,运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观察等科技手段对部分珠饰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珠饰的材质可分为宝玉石、玻璃、金属三类,宝玉石珠包含红玉髓、水晶、煤精3种材质,玻璃珠包括中等钙铝型钾玻璃、铅钡玻璃、泡碱型钠钙玻璃、
摘要:本研究对山西博物院馆藏的明清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铳)使用金相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等设备进行了表面剥落锈层的科技检测分析。结合铭文与形制研究,初步发现这批火炮生产年代包括明代初期、明代中晚期、明代晚期和清代的数百年时间;所涉及制造工艺包括铸造、锻造和复合制造,基本涵盖了明清时期常见的火炮制造技法。这批遗物通过微损取样,较为完整地揭示了山西地区明清时期火器形制和工艺的基本面貌
2024年11月30日,山西地区音乐文物的发现与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博物院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挖掘山西地区音乐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促进相关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音乐文物的研究。来自中国戏曲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上海博物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博物院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就山西地区发现的音乐文物及其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以下撷其要点,与学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