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咣当咣当,火车开起来了。 对面座位上的老人,大约六十多岁。古铜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似乎要跳出来。老人的脚下放了好几个尿素袋,装得满满当当。 车到成都站,已是中午12点多,车厢里很多人开始拿出各自准备的食品来。车厢里瞬间弥漫开了一股强烈的混合的食物气味。对面的老人也开始从脚下的一个大塑料袋里拿出自己的干粮。那是用报纸包的饭团。老人用手掰开饭团,揉碎了丢进嘴里,像抽乡下的黄
郝美丽问:半个月没来事儿了,我是不是怀孕了? 刘大渡乜斜她一眼说:怎么可能,一个月才让碰一回,还都穿雨衣,怀个㞗毛!话没落地,刘大渡转眼盯着郝美丽的肚子,眼神像刺,说出的话恶毒:咋,真怀上了?谁的?郝美丽一巴掌甩过去,刘大渡机灵地跳开,似乎早有准备——平时郝美丽总爱居高临下,虚张声势,他也积极配合,夫妻俩一惊一乍,打打闹闹,习惯了的。郝美丽打不到便张嘴骂,高一声低一句。刘大渡先是嘿嘿笑,声音有点
从小商品批发市场逛了一圈后再走在紫金桥上,感觉自己就像一棵枝丫上挂满大包小袋会移动的小圣诞树,回头率真是不要太高,好在再走五六分钟就能到家了,想到这儿她松了一口气。 带着大包小袋很壮观地下紫金桥时,她突然想到卖爆米花和炒米花糖的那对老夫妻,忍不住心存期冀地看向左边,便看到三四十米远处的一株老柳树下,停着一辆装了一堆物什的三轮车,两个人正在三轮车前弯着腰整理什么,心里一喜,待看清那一堆物什是炮弹似
强在床上折腾了一两个钟头,身体的反应越来越强烈。他无论怎样也没法子安抚体内骚动的那种欲望。起初,灯被拧熄后,强怎么也没法安然入梦。强愈是想控制自己,体内的那种欲望就愈是强烈。强不得不用粗大的手在黑暗中摸寻着右边卷曲的棉被的缝隙。棉被里睡着强的女人:秀。 秀在强拧熄灯之前就先上床裹着棉被蒙头睡去了,她将被子卷曲着,被子的一边死死地压在身子下面。被子的缝隙应该是有的,可强怎么也伸不进他那粗大的手。强
弥陀寺看春联 那年回老家过春节,年初一无事,便和家里人到河对岸的弥陀寺去游玩。寺庙建在半山腰的悬崖上,年初一,村里很多年轻人到那里看风景、放鞭炮,也有人去磕头祈福,这已成习俗。十几年前,这里还不叫弥陀寺,叫三教堂。历史上这里佛、道、儒轮番登场,更换过多次名称。现在这里是正规的佛门清净地。 这寺庙做为道观时,曾出过几个名人。清代博山雾云洞的王来素道长,曾在这里修行。饥荒年间,他还筹划银两,扩建了
题记:60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古谓“彭城”,现称徐州。一份旅游攻略,已使我心驰神往。与朋友相约,一路南行,便有了这次与彭城的美丽邂逅。 与陶俑对视 人生旅程,离不开土。初心使然。 女娲抟泥,与土结缘,制造为人,绵延不绝。 那些工匠,深入骨髓的本领,便是体味挖掘,将世间的每个人做成自己本来的样子,让它们凝结泥水,固化为模,匠人与陶俑这才有了心灵的沟通、动作的默
煤矿之夜 除了宿舍里沉沉的鼾声 除了空压机房里嗡嗡的轰鸣声 矿区的夜,星星满天,灯影摇曳 又美又宁静 下夜班的人一个个上来 他们都是同样的黑手,黑脸,黑衣服 星星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 煤矿的夜,真的又美又宁静 连他们疲倦的脚步,都是那么的宁静 我甚至不忍和他们说话 怕他们露出的白牙齿 让黑夜羞愧 崇 拜 此生,我只崇拜煤矿工人 只对煤矿工人肃然起敬 煤矿工人是最懂得大
中国,我的家 堂屋下飞去又飞来的麻雀,瓦沿是它的家 树荫里爬去又爬来的甲虫,荒草是它的家 门墩上走去又走来的蚂蚁,石缝是它的家 在太行深深的皱褶里,西村是我的家 而在地球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中国 祖国,我想把春天读给您听 当布谷鸟叫醒第一株谷苗时 我想把春天读给您听 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战士 他们正从泥土里一个一个地醒来 当山野的风吹开第一朵桃
有人说煤是天生的苦 从蓬勃生机到瞬间凝固 又从明媚阳光转入地层窒息 直到变为坚硬的石头 曾经参天的理想 变为亿年的埋头 曾经绿色的向往 变为黑色的追求 这是不是世上最痛的苦? 大自然作茧,只有自己去破 时光慢慢熔炼 煤,也在熔炼时光 将世上最亮的光 凝聚为坚硬的黑 让坚硬的黑 藏满人间最亮的光 也许这是一种不屈的反抗 也许这是一个涅槃的理想 有一种黑,愈硬愈有价
《地火》是一部着眼当代、面向未来的煤矿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小说从上世纪90年代入手,记录了30年来中国煤炭工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煤矿最开始的炮采、人工采掘,到机械化开采,再到新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开采,展示了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辉岁月。特别是煤矿深入推进智慧化、智能化发展,以及立足煤、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发展道路,抒写了新时代煤炭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以及在中
丝 坊 一幅褪色的画面长久挥之不去,这便是丝坊。院子里,一架木制的丝机,一个盛着蚕茧的箩筐,一个白发女人,雪白的蚕茧在丝架上被拉成丝线。多么温馨的画面,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了。依稀记得,白发女人的手腕上戴着一副发黄的镯子,她坐在木制的长条凳上,弓起的背,牵长了我的目光。 这是童年的一幕情景,窄长的街上,我不知缘由地奔跑,穿街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忽然,我的脚步停下来,朝两扇打开着的门里看去。我先是看见
县城西关三里河桥西头,有一栋红砖红瓦的楼房,隐匿在繁茂的杨树林里。若你坐在开往西面乡镇的班车上,稍不留神,便会与它擦肩而过。这栋普通的双面楼,曾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单身宿舍。我退伍后被安置到这家工厂,在这栋楼三楼的一间宿舍里与另外三名单身职工共处。 单身宿舍的日子,充满了荷尔蒙过剩的男人们在业余时间的喧闹。工作的疲惫根本无法耗尽我们似乎无穷无尽的精力。宿舍里,臭袜子味、劣质酒精与烟草味交织,荷尔蒙的
地窖藏秋蔬 秋日,田园一派好景,蔬菜喜获丰收,金黄的土豆、紫白的洋葱、粉嫩的红薯、青翠的包菜,色彩斑斓,鲜美欲滴。 “要是大雪天,能吃上它们,该多好呀!”我、姐姐、弟弟和妹妹内心充满了关于冬天的幻想,不禁叹道。父亲怜爱地看了我们一眼,低头沉思了一会,忽然拍了一下头,他兴奋地说:“有了,你们跟我来。” 父亲左手一把锹,右手一只筐,带领我们来到前院。他围着院子转了一圈,在朝南的一角停下,用锹尖划
登岛记 台风“摩羯”过后,我登上海南岛 从美兰机场到昌江,沿途都看到 折断的树木,它们形成的风景 如同日光的折射,刺透了车窗 让我的目光弯曲、疼痛 我感觉我的目光就是那些树木 经历了一场劫难,在找寻 全新的秩序—— 如何消弭一场台风对世界的敌意 如何与日常的风温暖地相处 或许这只是我在想的问题 而每一棵扎根于岛上的树 也如同 置身风中的人 每一棵树都是战士 抵御17
作为碳基生物,人是自然之子,时刻会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本能冲动。组诗《一枚落日的世界观》的创作灵感来自第二届“天涯诗会”,在海南昌江,我感受到的自然——原始森林、海上落日、难得一见的树蛙、长臂猿、台风……这些距离日常生活有些距离的“自然”,我愿意称其为“第一自然”,它们让我思绪万千,尤其当从第一自然跳跃、切换至核电站这一高度现代化的工业现场,所带来的冲击感,更是让诗歌的马达加速开动。 近年,我比较关
春天的枝头有了骨朵,昼夜平分着冷暖 春天的物象都安静在一片绿意之中 故乡和别处的故乡似乎是一样的 没有什么可以分辨的 远处有突兀的墓碑 我的父亲在两年前已死去 看到那些沉重的碑文 一如想起父亲时的悲伤 春分已到,但他不再会为春天准备什么了 或许一直奔走的还会有他的灵魂 原野之上还有他耕种过的土地 苹果树才开始抽出绿芽 大地松软着过去的时辰 一些虫子从泥土中醒来 它们去确
岁月很暖,生活很暖 那个刚刚退休的煤矿工人 讲述亲历过的能源发展的故事 目光里 有不一样的优雅、温和、舒服 伴着社会的发展 有关能源的话题也在悄然变迁 生动的故事让一缕芬芳 环绕在四季的每个角落 沿着这片土地的脉搏 看煤矿行业的起起伏伏 幸福的味道就伴着袅袅的记忆 从心里升起 日子里有一股浓溢的暖 升腾的故事映亮了岁月的痕迹 生活仿佛就多了一种绵软 生命也厚重了生长
夜 雨 推开窗,小心放飞了一只 受伤的蝴蝶 而细腻的雨丝正试图抚平 所有的痕迹 “别回头” 他走进夜色 走入一片 模糊的光影 风拂过 庭中的树,沙沙声围绕着 寂静中湿透的一切 没有停息 时雨记 在雨夜 在橘黄色的路灯下,走过 微风轻吹 我想起,那日 那个一起撑伞的你 小镇的一条野狗 从我湿漉漉的思绪中 匆匆,跑向屋檐 夜色轻软地抱住了它 落 幕 她说
三叶地锦 与轻浮的事物不同 匍匐在大地身体上 砂石就是我的筋骨 与我合体的树 高大,粗壮,挺拔,无一例外 那些蓬勃的树 隐藏的世界,秘而不宣 声音的故事,被我收藏 直至时间也蜕变为我的随从 长成青苔的时间 像傲立的风骨 面对步步紧逼的时间 行走的树 一再阐述,世界的本源 生长的印记,光阴的倒影 翻动日历的风 无人追得上,直至枯萎 那只喜鹊叫着叫着 把自己也叫成
无尽夏 赶赴一场花期 仿佛复现一段消失的时光 夏,是我的漫天星光 如同你眼中的璀璨夜空 像玻璃一般不曾被岁月揉皱 而你应该不减当年模样 那时你的弯眉 应有芦苇的含羞,涟漪 也必现漾开的眼波 当我喊你“阿夏”时 绵延不休的夏空 便会下起无尽花雨 七 夕 就在今天 我们幻想的倾城之恋 不惜给一个普通的日子贴上标签 是的,给它巧克力的色 装饰九百九十九朵红玫瑰 就在
千山祝好,暮色不尽 一年犹如一天,时间变成一本合上的日历 去年恍若昨日,某些场景、语言 历历浮现在脑海,完全没有经过“遗忘”这个过滤器 记忆回放中,情感填补了日子的虚空 描摹出生命的恋恋暖色 没有情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沉重的人生,轻逸的人生,缺爱的人生,爱着的人生 流年疾驰,落日的金光不曾偏袒广阔的大平原 同样护佑幽僻的大峡谷 相信吧,运气和福祉是公平的 我的爱人,给了我明丽
姚志军书法作品选 姚志军 淮北市书画院院长、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安徽省书法创作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淮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特聘教师。 书法作品入展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国家画院等主办的全国展、兰亭展、单项展、纪念展、商业展等全国性展览四十余次并多次获优秀奖(最高奖)。2011、2012连续获
单伟书法篆刻作品选 单 伟 1967年10月出生,江西萍乡安源人,供职于萍乡矿业集团,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理事。 作品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煤矿书协、西泠印社举办的书法展览。近年来致力于书法教学,多次获全国省市“优秀书法辅导教师”称号。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 元代赵孟极富雅意的诗句,让我常静坐书案前潜心习书。算来,从儿时抓起毛笔,学习书法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 我学书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入手,后涉猎孙过庭的《书谱》、赵孟《行书千字文》《洛神赋》,索靖《月仪帖》、宋克《急就章》以及汉《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大篆《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等。近年,又迷恋上了秦隶,它
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 刘继卣从陈少梅学习山水画和人物画。是近现代中国画家中少有的工笔白描、重彩、小写意、大写意俱能的画家。题材也非常全面,除人物、动物能穷极妙理外,也兼擅花鸟、山水。尤其以他的工笔人物画和写意走兽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先生的人物仕女、花鸟走兽,多为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在其绚丽多彩和准确造型的基础上,显得格外凝重、奔放、潇洒、传神。他的作品把西洋画的情调渗透进中国画的意境中,却丝毫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