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但自“五四”运动以来,曾被知识界和媒体所否定、所批判。习近平引用典籍的大量名言阐释治国理政和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形成系统的文化思想,为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用典;中华传统文化;媒体传播的辐射力 自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中国典籍阐释复杂的当代问题,形成系统的文化思想,为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我国公益事业开辟了新道路。回溯互联网公益从探索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在思维、平台、技术方面都进行了多维度赋能与创新。目前我国公益线上筹款成果显著,并且“人人公益”理念已全方位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但要实现长久发展,互联网公益仍然面临机制、体系和理念方面的难题。 【关键词】互联网公益;公众参与;技术赋能 传统公益的内容和含义较为狭窄,
【摘要】迈向万物互联时代,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数字平台的扩张使得定位导航服务进入泛在的日常生活体验,位置媒介也随之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关键词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将位置媒介置于抽象概念层面,鲜有物质性视角下位置媒介“基础设施化”进程的考古与追溯。作为位置媒介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突破有机“无”芯的困境,实现芯片这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在梳理北斗芯片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一方面回到北斗芯片的“史前史”,在中国
【摘要】晚近以来,人类面临制度失灵、社会失序、道德失范等问题,“世界之中国”何以再出发再卓越并通过努力为人类做出最杰出的贡献,发人深省。医时救弊,习近平总书记鼎革以文,开出新的文化思想,“国于天地,有与立焉”。承继“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毛泽东)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文化思想迎世界困局而来,回答人类问题,释放根本焦虑,以中国国家文化轮盘之新愿景、新使命、新设计,以及“理一分殊”的行动路线,贡献给中国/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分支理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无疑是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早期的红色报刊传播与宣传组织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强烈的历史主动推进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发展,而且,在革命报刊传播实践中也主动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界面——人与计算机发生信息交流的场所,随着科技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迁,如今智能计算机已经能够响应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人类感知方式并且与人进行信息交流。随着元宇宙的发展,界面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将人们包裹于界面之中,身体逐渐成了人机交互通道的中心要素。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身体知觉的经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媒介考古学的方法对人机界面的变迁历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
【摘要】在线公共聚合传播的生成有其内生的递进结构,网民通过“看见”“关注”和“凝视”等环节,对诉求要素完成视觉层面上的信息感知和反馈,然后通过“同情”“谴责”和“反讽”等过程,完成网民情感共同体的构建。而在此过程中网民通过“表述”“扩散”和“聚合”形成内生结构的行动层,它既是视感层、共情层存在的前提,也是视感层、共情层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在线公共聚合传播得以形成的行为标识。 【关键词】在线公
【摘要】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国际传播格局,为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只要我们立足中华原创文化本位,在汉语言基础设施投资、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跨文化合作等方面积极作为,鼓励大众运用新技术参与内容生产,就能在新的时代开辟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境界。 【关键词】AIGC;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应对策略 在过去短短几年里,人工
【摘要】河南海外形象是河南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河南省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国际传播的平台化趋势进一步凸显了社交媒体的情感属性,为跨文化共情传播与河南海外形象建构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新的路径。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美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语言学等跨学科理论支撑,具有生理驱动与社会构建双重动力机制和清晰的认知—态度—行为作用路径,但在实施中政府须在海外形象传播的顶层设计
【摘要】在寻求认同感与表达欲的数字互联时代,高热度的影视剧成为重要的社交货币,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为个体搭建起使用社交货币的虚拟场景,为个体间互动仪式链的形成提供条件准备。在对影视剧《狂飙》受众群体的互动仪式链形成与产生效果的研究中发现:互动仪式中产生的身份符号与情感能量能够投入新的互动仪式中,将过去与现在的情境相连,对影视剧的出圈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社交货币;情感能量;群
【摘要】博物馆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分离、传播深度与广度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在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体验上重塑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应用场景。从扫描识别系统、智能化服务系统和数字化体验设计等层面谋划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路径,催化博物馆文化传播朝着数字化生产模式搭建、虚拟与现实混合形态的文物展示、游戏化体验学习机制的构建、跨平台合作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展开变革。
【摘要】大众传媒为民间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陈靖姑文化节发源于国家非遗“陈靖姑信俗”,现代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原本的文化体在传播文化、传播场域和传播时空三个维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从传播的视角,以陈靖姑文化节为实例,通过分析媒介在传播“新”民俗中发挥的效用,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艺术展演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陈靖姑;文化节;媒介;仪式;传播 2008年“陈靖姑信俗”列入第二批国
【摘要】不同信源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多维性发掘,多技巧叠加,将日渐模糊甚至陌生的地域文化符号带回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拓宽了“文化强省”的建设路径,但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亟须从文化的本质出发,加强说服者队伍建设,把握地域文化类短视频布局之道。 【关键词】短视频;地域文化;说服;传播策略 当海量信息催生碎片化需求,当视听消费的热情搭上社交媒介的顺风车,当简
【摘要】从政治传播的视角,考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读报组创新了报纸的传播方式。在报纸出版发行工作受限的战时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为发挥报纸以一当百的作用,同时适应和提升根据地民众文化现状,创造性地建立了以集体读报为核心的群众组织形式。读报组通过“民教民”的人际传播模式、有计划地选择读报内容、巧妙利用读报策略和技巧,使读报组成为教育民众、动员民众的有效组织形式。 【关键词】读报组;集体读报;政治
【摘要】自出版是一种与传统出版相比更为灵活和自主的出版形式,其打通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壁垒,激发了内容生产主体的能动性。随着媒介技术的更迭,自出版在新媒体时代的内涵不断扩展,呈现出形式多样、创作主体多元等特点。由此从自出版的历史视域出发,在归纳自出版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梳理自出版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现状,并尝试总结当下与未来自出版的局限与可能。 【关键词】自出版;新媒体;媒介技术;媒介形式 早期的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观众对传播内容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竞技体育传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传播内容的信息过载、碎片化和商业化,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合法性监管的挑战,传播受众的参与度不足等,提出了利用应用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技术增强竞技体育传播效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改善竞技体育传播的内容质量;通过多媒体整合和跨平台传播维护竞技体育传播的环境和形象;优化用户体验
【摘要】短视频《新中国之歌》用年轻态表达讲述了我国国歌的故事,取得了现象级传播效果。《新中国之歌》主要聚焦三重唤醒的新鲜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青春叙事,加入定格动画的年轻审美以及突出国际视野的他者视角,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启示。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年轻态表达,需立足思想性、同龄性、网络性和世界性,扩容中国故事的集体记忆,激活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融入富有活力的后喻文化,形成文明互鉴的精神交往。 【关键
【摘要】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社交与电商走向深度融合,使得电商能够综合用户的社交数据和消费数据进行价值匹配,实现多主体的价值共创。这为农户与平台、用户、供应商等主体建立价值关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路径,也提升了电商对乡村振兴的助力。基于对中部地区Z县的田野调查,发现了地方实践中围绕社交传播机制的农村电商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社交传播;农村电商;乡村振兴 互联网发展进入由数据化和智能化
【摘要】网络视听以短视频、微短剧和网络直播为代表,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的信息,传播内容的瞬时性和扁平化,对受众信息感知阈极具穿透力,信息的真实性和导向性也影响着受众的情感社会学取向。情感社会学对深化“网络视听”语境下的受众认知、辨析、行为等舆情演变的情感逻辑,以及透析网络舆情治理的情感通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构建了包括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和创造
【摘要】中医药文化传播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通过研学这样的实践性教育方式,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首先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模式及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研学旅行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希望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研学旅行;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观念,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和经
【摘要】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政务短视频逐渐成为政务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类政务短视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认识不够到位、定位不够清晰、运维不够专业等问题,使得该领域在整体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呈现出“多而不强”的状态。为推动生态环境类政务短视频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形”与“神”、“术”与“道”、“快”与“慢”、“内”与“外”若干关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政务短视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文化的表达形式正在经历更新迭代,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上都需要进一步创新。在传统文化的表达与创新中,视觉符号给予受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冲击和体验,对挖掘传统文化、推动全新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以视觉符号传播理论为依据,探讨节目创新表现中,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变,提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的《追梦中国》为每集5分钟左右的微纪录片,共20集。该纪录片通过20位来自异国他乡的追梦人讲述自己在中国的追梦经历,利用微视角,展现平凡人对梦想的理解和追求,将主人公的梦想与中国梦相融合。影片从一个个鲜活的在华外国人的故事和视野中,更多元、立体地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追梦中国》从叙事策略、国家形象建构、传播范式这三个方面展现了以国家为主题的微纪录片
【摘要】环保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环境话语成为社会各个主体进行表征与建构环境的重要载体,也以此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中国绿色话语空间。现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大赛为田野个案,聚焦企业作为环境话语主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产话语,并将这些话语进行实践。研究发现,缘于中国绿色话语空间权力的复杂性,企业环境话语生产呈现出多种力量交互与重叠,并在此过程中构筑起一个充满科学背书与消费引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