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溯流而上,科技的光芒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漫漫征途。而中关村,无疑是这片星河中最为耀眼的坐标之一,它以创新为笔,以奋斗为墨,在华夏大地上书写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关村》杂志三月推出“创新·记忆·展望”特刊,试图推开一扇时光之门,走进中关村的世界,探寻其创新精神的根源,感受其发展的澎湃力量,展望其未来的无限可能。 中关村论坛自2007年诞生以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性
中关村论坛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顶级盛会,自2007年创办以来,先后举行14届,已发展成为汇聚全球智慧、展示前沿科技、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关村论坛的荣耀与未来,承载着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任。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出更多“中国方案”,是中关村作为全国创新高地的使命与职责,也是18年
重大发布专场活动是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技术变革、赋能产业升级为核心使命。 本文将重点聚焦近五年的重磅发布内容,涉及产业涵盖医疗科技、高新技术、工业技术等。通过集中展示前沿技术突破、发布关键政策、搭建高能级合作平台,活动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更推动了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 2019年 5个重大科技创
中关村论坛的主题变迁,不仅反映了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缩影。每一次论坛的举办,都是对科技前沿的深入探讨,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预测。 中关村论坛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历程。从“创新与发展”的永久主题,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等阶段性的聚焦,每一届中关村论坛不仅是一场科技的盛会,更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 “创新与发展”,中关村论坛的永久命题
2007年11月28日,一场聚焦国际科技园区创新与发展的论坛“2007国际科技园区北京论坛”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幕。这就是今天中关村论坛的开端,之后该论坛又被称之为首届中关村论坛。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硅谷,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在全球各地涌现。2007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54个高新技术园区,国家高新技术园区从业人员已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开放式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2008中关村论坛以“科技—全球创新挑战”为主题,旨在为高科技创新区域提供一个加强信息交换、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推进技术经济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论坛分为“技术发展前沿趋势”“全球创新
2009中关村论坛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研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与新课题,对于探索突破危机时代的新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新的启迪。 2009年11月12日,2009中关村论坛开幕,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关村。2009中关村论坛以“创新创业能力与企业家精神”为年度主题,论坛重点关注经济、环境
2010年开始,随着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程度提升,中关村论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创新驱动” 等为主题,助力产业布局与发展,研讨创新创业生态构建,推动协同创新实践落地。 2010中关村论坛于2010年10月20日开幕。在此之前国务院确定了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
截至2011年,中关村论坛年会连续举办了五届,早已成为增进我国科技界、产业界对外沟通交流,加强国际创新区域之间合作,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论坛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科技界、产业界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转化利用,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进步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1中关村论坛年会正处于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在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关行业人才的作用越发凸显,这也是2012年第六届中关村论坛的关键词之一,各国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都把人才当作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协同创新的根本,世界正从资本核心走向人才核心。 2012中关村论坛是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作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中关村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新形势下举办的一次国际盛会。 第六届中关村论坛年会立足“科技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时间拉回到2013年。这一年,互联网金融以“黑马”之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易宝支付、盛大等一大批企业先后入局,以颠覆者的姿态向传统金融行业发出“挑战
2014中关村论坛重点关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和内涵,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如何共同创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等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点议题之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是主战场,是排头兵,经过30多年来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2017中关村论坛包括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平行分论坛四部分,在主论坛和“新经济发展论坛暨2017年盛景全球创新大奖”“‘一带一路’上的中关村”“人工智能与产业变革”三个平行分论坛上,与会中外嘉宾分享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案例。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北京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中关村一直引领全国科技创新的潮流,新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几十载的积淀,数以万计的优秀创新企业在中关村拔地而起
从2018中关村论坛开始,启用全新的论坛标识。红与蓝的主色调兼具科技感与活力,科技蓝在外,以动态勾勒出环形,象征走向世界的全球视野,中关村标识以红色孕育于内,代表着中关村不断驱动创新,挑战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动力与强大自信。 2018中关村论坛以“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共同分享全球科技创新的经验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创新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北京和中关村的较大优势就是科技和人才,创新发展是北京发展的出路,也是选择。2019中关村论坛年度主题为“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力求把握全球创新大势,紧扣创新创业主体脉搏,共同研判全球科技未来趋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着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 2019中关村论坛进一步丰富了内容形式,首次采取“会议+展览+
2020中关村论坛规模有所扩大,首度将中关村论坛与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进行了融合,举办时间从上一届的3天延长到4天,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活动场次比上一届论坛增加67%。 2020中关村论坛聚焦“全球疫情下的民生福祉”,深入研讨科技抗疫、生命健康、全球创新合作、科技发展前沿等国际关心的重大议题。2020中关村论坛包括“会议+展览+交易+发布”四个板块,在为期4天的会期里,组织方共推出50余
到2021年,中关村论坛历经14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中关村论坛主办方开展全年全方位贴心服务,实现“一次参展、全年服务”,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关村论坛。 2021中关村论坛于2021年9月24日开幕,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年度主题,会期5天,六大活动板块、60多场活动,几百位重磅嘉宾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共商全球创新规则和创新治理,促进各国共享全球
2023中关村论坛,共同主办单位扩容至8家,新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3家主办单位。8家主办单位深度参与的结果是2023中关村论坛规模再次升级,深切体现了这一年的活动主题“开放合作·共享未来”。 汇聚全球科技力量 2023中关村论坛在开幕式、全体大会之外,还举办了55场平行论坛,探讨前沿话题,聚焦工程创新、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共促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比如,全球工程创新
中关村论坛是科技向“新”的盛宴,也是产业向“新”的盛会。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衔接着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产业的现在与未来,必将继续推动全球科技合作与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2024中关村论坛作为新的起点,再次汇聚全球智慧,共谋未来发展大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
《中关村》杂志以文字为刻刀,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镌刻新的史诗——因为这里的故事,永远没有终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将在《中关村》杂志的见证和陪伴下,继续书写着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 在华夏大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承载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梦想与荣耀,见证了从科技探索到创新高地的沧桑巨变。这就是中关村,一个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中国科技创新精神的象征,是时代浪潮中屹
“民营经济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是未来的‘开拓者’,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唯有打破束缚、激发活力,才能让AI时代的中国创新‘百花齐放’。” 在中国芯片的发展史中,邓中翰与他的“中星微”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当我国还没有芯片的时候,芯片市场都被国外垄断。是邓中翰,带领他的海归团队仅用两年时间就一举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枚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终结了中
雷军这位55岁的“中关村劳模”仍在用行动证明: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梦想永远炽热。 在中国科技创新的浩瀚星空中,雷军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他是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是互联网时代的造风者,也是中国制造业变革的推动者。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青涩学子,到金山软件的“扛旗人”,再到缔造全球前三的手机品牌小米,雷军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姿态,书写了一部中国科技企业家的成长史诗。他的人生轨迹,既是中国互联网
“技术若不能落地为生产力,就像未燃烧的煤块,永远释放不出光热。” 山西阳泉的夜空中,少年李彦宏常对着矿区上方的星群发呆。 运煤火车轰鸣而过的震颤中,他攥紧的拳头里总藏着两块乌亮煤精——这是父亲下井前塞给他的护身符,却成了最早的“信息载体”启蒙:煤块在地下埋藏3亿年才释放光热,而人类文明的信息,是否也需要某种解码的密钥? 30年后,当百度大厦顶层的智能温室里,他亲手栽培的基因编辑蓝玫瑰在月下舒
刘强东的创业史写满绝地反击——当命运掀翻牌桌,他总能在废墟里捡起筹码,把危机炼成改写行业规则的刀锋。 1998年的北京中关村,一个24岁的苏北青年蜷缩在4平方米的柜台后,清点着仅剩的几盒刻录机。他曾是高考状元、外企白领,此刻却因开餐厅负债24万元,连盒饭都要分两顿吃。 谁也没想到,这个蹬三轮送货的“刘老三”,20年后会执掌中国最大自营电商帝国。非典封城时,他带着员工在论坛上一帖一帖推销,键盘声
这位老将用持续40年的创新苦旅证明:真正的技术信仰,既能照亮人类文明的高度,也能温暖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在中关村的科技星空中,刘迎建的名字镌刻着中国技术自主创新的传奇。从军旅通信兵到汉字识别技术的奠基者,从“汉王笔”的发明人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拓者,他用40年的坚守与突破,书写了一段“让机器更懂中国”的史诗。 刘迎建的人生轨迹,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中国IT产业从模仿到自主、从边缘到主流的缩影
从学者到企业家,从艰难起步到行业领先,从企业发展到社会责任,从农业报国到农业强国,邵根伙始终保持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他是一位学者,身上散发着儒雅的气质,博学多才,勤奋好学,始终保持着对农业、对知识、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浓厚兴趣; 他是一位企业家,身上蕴含着坚韧的力量,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在风雨飘摇中带领企业不断开拓前行,成就中国农业科技
这里没有终局性的胜利,只有代际性的传承;没有完美无瑕的蓝图,只有永不停息的试错。中关村的真正魔力,在于它永远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翻开《中关村》杂志,如同开启一部中国科技文明的动态编年史。二十余载岁月更迭,每一帧封面都承载着时代的呼吸,每一段文字都激荡着创新的回响。从“中国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封面上的光影流转见证着科技浪潮的奔涌、创业者的热血、思想者的锋芒。从初代创业者筚路蓝缕的拓荒,到新生
对于连续第四次进行创业社区类创业的苏菂而言,昆仑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迭代,更是其 “社会企业”理想的再出发。 2025年3月15日下午,北京西城区设计之都大厦一层的昆仑巢内,UI中国的一个活动正在进行,演讲区的座位几近坐满。百来位创业者及AI爱好者正在聆听AI视频创作、MOOTION 技术及内容出海新趋势的分享,这种创业者汇聚的热闹场景在当下并不容易见到。 除了年后DeepSeek等给中国AI产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期待王文京将用友带上新高度,将中国智能服务行业带向新辉煌。 今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用友选择在这一天举办2025全球生态大会别有深意。61岁的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在大会现场面向1000多家生态伙伴提出“生态共荣”的核心战略。这是用友在经历37年发展后,面向未来的又一次战略选择。而在年初,用友刚刚将公司发展愿景升级为“全球前三的企业软件与智能服务提供商
徐小平,这位从中关村起飞的富豪榜上的天使,依然凭借“真格速度”(最快72小时决策)和“投人哲学”,持续吸引优质项目。 对天使的认知和想象,来自童话和宗教,是那么美好:淡淡的月光笼罩着,一双洁白的翅膀飞翔着自由,美丽纯净的容颜和目光,充满慈爱与智慧。天使超凡的智慧与强大的力量,总会在人类危难时刻,第一个降临人间,解除危难,守护人类。而富豪榜,则是激烈的商业财富积累,是拼搏和才智的展现。天使落在富豪
在薛向东的带领下,东华软件这棵深耕软件领域的常青树,多年来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高歌猛进。 在中关村这片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创新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关村人的心中。东华软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30多年来,公司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诚信经营的理念,成为中关村诚信创新的典范。 薛向东,东华软件股份公司的创始人,多次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而创新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俞敏洪的故事,是一部中国民办教育从萌芽到狂飙的断代史,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命运反复搏斗的精神史诗。 在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群像中,俞敏洪始终是一个异数。他既非技术天才,也无显赫家世,却以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底色,在草莽丛生的商业江湖中劈开一条教育变革之路。从江苏农村三次高考的泥泞少年,到北大英语教师;从中关村电线杆上贴广告的“个体户”,到纽交所上市公司的掌舵者;再至“双减”风暴后带领新东方绝地转型的“
作为我国北斗应用产业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周儒欣始终怀揣着北斗强国的梦想和实业报国的情怀。 2025年对于北斗产业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依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在技术创新层面,2025年将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在应用拓展层面,北斗的应用场景将呈爆发式增长。例如在智能交通、农业、低空经济等诸多领域,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中,北斗都将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
中关村软件园围绕企业从原始创新、孵化加速、规模化发展再到资本市场放大的全生命周期,精心搭建了一套立体生态服务体系。 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版图中,中关村软件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自2000年成立以来,它始终站在行业创新的前沿,以其独特的产业集聚效应、卓越的企业服务创新以及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价值,成为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腾飞的重要力量。过去一年,中关村软件园持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导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如今构建了“一园示范、多园联动”格局,形成22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集聚1979家科技企业,含18家上市公司和8家独角兽,推动集体经济与中关村科学城深度融合发展,重塑生态优美、创新引领的城市新貌。 这里曾经是拔丝厂、变压器厂、铁芯厂,曾经这里小洗浴、小餐饮、小网吧、小汽修林立,被周边居民嫌弃“脏乱差”;如今这里是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国际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南博鳌、北中关,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秉承科技、文化、绿色三大设计理念,打造成面向全球创新创业者的“科技圣殿”和首都市民的“科技会客厅”。 秋日北京,登高远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像一枚阔叶植物的叶片,由北向南缓缓舒展,点缀在城市之中。建筑南边一街之隔的,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望向西北,颐和园内的万寿山清晰可见。 走到近处又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具国际化设计语言与科技色彩的会议中心,是面向
这座永不落幕的创新舞台,既让世界看到中国创新的现在,更让创新者在这里看见未来。 在北京西北部的创新热土上,一栋形似“科技魔方”的玻璃幕墙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每天接待着来自全球的访客,展台上的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原型机、生物医药创新成果交替更迭。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立体年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用15年时间,从临时展馆成长为创新地标,见证了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世界级科技园区的蜕变
这里的故事,是民族复兴的缩影;这里的传奇,是时代奋进的礼赞。在未来的史册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将以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姿态,镌刻下属于中国的创新丰碑。 在北京中关村大街,一座高耸的“双螺旋”雕塑直指苍穹,这个名为“生命”的不锈钢结构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金属光泽。这座象征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交织上升的纪念碑,正凝视着脚下中关村这片488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每平方公里聚集着40余家国家级高新
从海淀西北部的传统乡镇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战略腹地,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以“园林式、智慧型、社交化”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中关村温泉科技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属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战略腹地,总规划面积近100万平方米。作为“四区”国家战略政策叠加的创新试验田,这里以“科创智城”为蓝图,构建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并深度融合人工智能
从昔日的“电子一条街”到如今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中关村西区不仅成为科技企业的“总部磁场”,更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标杆区域。 中关村西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核心地带,东临中关村大街、西接苏州街、北起北四环路、南至海淀南路,规划占地94.6公顷,总建筑面积达340万平方米。这里不仅是北京科技创新的心脏,更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缩影——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地,到如今聚集
曾经还是一片荒芜,如今这个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硬科技产业园,正以“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姿态,重构人们对科技园区的想象。 从北清路驶向永丰路交叉口,一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没有传统产业园的冰冷感,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未来感的玻璃幕墙、跃动的音乐喷泉和绿意盎然的中央公园。 中关村壹号——这个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硬科技产业园,正以“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