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为导向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丰富完善研究生学位制度,不同领域多已经形成各具特色并相对固定的特色培养模式。结合山东某高校实践,该文以建筑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的硕士培养模式,总结一个目标、两个体系及两种方法的“122”培养模式,从重实践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模块清晰简洁的课程体系、反思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及规定标准动作的质量四个方面分析“122”模式的实施路径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智慧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之一。数字技术驱动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OMO)教学已经成为新教学常态和混合式教学发展趋势。构建以数字化教学为特征的线上线下、同步异步、集中分散和课内课外多模态OMO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和数字化环境的融合机制,有利于提升一流课程质量建设,有利于促进智慧教育快
摘 要: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尤其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及其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迫在眉睫。其质量评价的最核心指标就是毕业要求达成度,阳光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引下,对土木工程类本科教育教学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从毕业要求内涵、指标维度分类、评价模型建立和指标权重分配四个方面提出一个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的评价模型,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和“
摘 要:地方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对于新型理工科专业——数据工程类专业,存在培养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这制约着专业的培养质量。因此,该研究在基于专业培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数据行业的能力需求,利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和能力获得,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方向的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学生期望的就业方向的能力欠缺进行分析。该研究的行业需求分析数据为前程无忧2
摘 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对高等教育质量情况做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一是毕业生对高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的评价总体较好。二是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发现毕业生对院校“教学与专业培养”维度评价得分最高,“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维度因子评价得分最低。三是方差分析(ANOVA)发现博士生、非重点高校、文科生和城市背景毕业生对所在院校评
摘 要:给排水管网工程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课程。为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要更深入理解双碳内涵并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该文探讨给排水管网工程教学的“双碳”愿景思政育人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学生思想引领、观念塑造、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增进学生对“双碳”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助力“双碳”目标顺利达成。 关键词:给排水管网工程;“双碳”;课程思
摘 要:“双一流”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石油微生物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求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该文探讨石油微生物教改的意义、现状和挑战,并提出改革的方法和策略,以培养适应石油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石油微生物课程教学方式不仅满足学生的应用性需求,而且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研究能
摘 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数字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人才需求的产物。为适应这一发展潮流,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升线上教学的效果。通过持续改进建设一流线上课程,引导大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有利于自我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学效果;一流课程;大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探究式小班教学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中积极倡导的组织模式。该文以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为例,介绍基于分组管理的“理念小班”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分组管理结构、分组学习组织、课内探究讨论等环节的实施进行详细说明。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创能力的提升,可用于无法实现物理小班的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理念小班;分组;探究式教学;教学互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为顺应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提高高校毕业生质量,面向中国矿业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系统研究并提出专业认证体系。对新工科建设的意义和现状进行相关阐述,对比中国矿业大学与国内外高校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上的异同点。通过对专业认证标准、组织认证过程以及专业认证长效机制的研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认证体系构建方法,必将促进高校对学生工程能力以
摘 要: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对于增强本研课程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的系统与长程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介绍其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从课程内容、实验平台、教材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分析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分析发现,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的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授课教师厘清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之间的侧重点,进一步增
摘 要:高校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是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专业型人才的孵化器,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根本是教师,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为探索与完善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该文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访谈调研法、持续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导师制与督导制及教学竞赛等多种方法,
摘 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当前,生物技术已然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生物技术:用基因重塑世界作为中山大学全校核心通识课程,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注重通过基因重塑世界的重要实例,展示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该文从课程目标与意义、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课程思政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建设进行总结,为扩展学生视野,更好地培养综合
摘 要:智慧农业是全球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农业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农业人才培养也要积极顺应和融入这个大趋势。园艺学专业是农科领域重要分支,因其研究产品商品价值高,设施保护地智慧化栽培越来越多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智慧农业就是针对这一情况,为园艺学学生开设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与先进的课程内容存在矛盾冲突,严重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发展。该文展
摘 要: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分层次实施教学,依托网络平台对教学过程实行全过程管理;通过由点及面的渐进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引入专业前沿技术,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利用课程思政资源和教师的自身示范作用实现多维度育人;构建“可量化、双闭环、多维度”评价和持续改进体系,客观评价课程教学和育人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经过课程
摘 要:高素质航海人才的培养是适应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的基本保障。航海类学生作为走向海洋、建设海洋、保护海洋的先行者,承担着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使命。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些学生才能推动我国海上交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并为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该文针对航海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旨在提升航海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对当前航海类学生在执行创新项
摘 要:“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利益相关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为依据、以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供给为基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素养。对于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板块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通过设定培养目标、重置课程结构、完善教学环节和规划实践项目等举措,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能让学生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实操能力的同时,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进而产生
摘 要: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了“能源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总结整个建设过程及其经验,该文对完整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度探析。一是根据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定位;二是根据教育目标和育人规律,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思路;三是根据办学特色和功能定位,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内容;四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校企约定,确定现代产业学院的保障措施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由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而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本科层次的延伸。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兴起背景下,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问题,从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落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对接区域
摘 要:为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贯彻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围绕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学生实践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课程建设,提出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课程内容重组,采用课内实验、线上课外作业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以课堂翻转、小组讨论、课程思政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最后,结合期末考试和过程性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实施结果验证课程建设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摘 要: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该文分析新时代地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成因,提出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形式、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为构建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实施路径
摘 要:该文以工程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过程考核为主要建设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的要求,设计线上线下混合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探索混合过程考核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分析线上考核对线下考核的辅助和促进作用,研究线上线下混合过程考核的实用性;同时,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分析线上考核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根据过程考核数据分析混合考核模式对教师学情分析的辅助作用,为探索基础学科的多维度考核方式提
摘 要:“5·1”鲁西化工双氧水设备爆炸着火事件等安全事故不断提醒着人们,安全和质量始终是工程等领域生产过程中永恒的两大主题,在新工科背景下,促进安全应急教育与各工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非常必要。该文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调研18所高等院系的专业安全应急教育现状,从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4个方面,提出专业知识模块和应急安全教育的全过程交叉融合方案,为多元化、创新型现代
摘 要:学情分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以成都大学药学专业同学为研究对象,对药剂学教学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及分析,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思政四个方面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合理地改革教学模式,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承载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提高人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该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策略,包括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培育等方面。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阐述其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兴交叉学科;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
摘 要:思辨课堂中师生共情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强调在思辨课堂的知识交流过程中达成情感互动,调动师生双方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提高课堂交流质量。就此,为探索高效思辨课堂模式,研究基于“达成师生共情→强化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的思想逻辑,通过对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揭示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及其塑造过程。继而探索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共识-共鸣-共情”中,实现环环
摘 要:高校教育旨在培养商科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审辩性思维是一种关键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商科专业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性分析和有效沟通。该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凝聚与扩展(凝扩)的对分反思教学法在提升高校商科专业学生审辩性思维中的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发现对分教学法结合凝聚与扩展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商科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辩论技巧和表达能力。该研究为高校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
摘 要:基于工科专业入门基础课特点,分析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体系和实施途径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明确课程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构建融合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师团队、思政素材以及平台融合的建设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结合学生调查的结果,验证了课程建设方案的有效性,为工科基础课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
摘 要:现代园艺植物研究方法与技术是面向园艺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园艺植物科学试验研究的共通性基础知识和方法、试验设计、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多维教学评价中,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和疫情防控,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成为高校各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结合资产评估课程性质,阐述如何借助新兴教育技术,重塑资产评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推动资产评估课程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资产评估;教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
摘 要: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更应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实践动手能力。园林花卉学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拟通过探索构建一套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优化体系。内容上,全覆盖本科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每周一花”“花境实践”等特色专题强化核心授课内容;形式上,由老师主讲渐变为师生互讲学生为主的
摘 要:该文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引领,以适应大数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为抓手,从课程育人目标、模块化高阶提升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以赛促学的数学建模科研训练体系构建、多维度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探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强化数据驱动,提升建模能力,扩充交叉能力,将数学建模思想、数据思维深度融入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为数学建模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
摘 要:针对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所存在的不足,结合物联网工程的专业特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温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设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为参考,结合浙江省及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关于新工科专业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同时与当地物联网相关企业密切结合,研究新工科应用型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工程教育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为
摘 要:力学基础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要研究物体的受力与平衡规律,以及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为合理设计构件提供基本理论与方法。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挑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融入、科研协作、评估机制及科技社团等多维度进行聚能发力,构建一种开放式、沉浸式和互动式的多维聚能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多维聚能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学生不仅在理
摘 要:推动通识课程高质量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传统通识课程存在课程设计理念守旧、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程认知误解等一般问题,该文以前沿交叉学科脑科学与类脑智能课程为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融合“科学-技术-社会”三维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提升个性化发展的通识课培养策略,并探讨其落实“通专融合”的教
摘 要:在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致力于人文教育的英语专业有必要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追踪并利用科技人文领域的国际前沿成果是培养科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以三个领域为例,通过数字人文教育,英语学科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创新专业学习模式;通过能源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洞察文化中的能源依赖症和能源盲视症,以此树立节能意识;通过环境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探讨生态社会危机的文化根源和应对策略。一定意义
摘 要: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常规油气能源逐渐向绿色低碳洁净能源领域转型。多以油气勘探为培养目标的石油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将面临油气绿色低碳勘查开采、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特殊技能需求。为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高质量人才模式,提高该领域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瞄准“双碳”目标,从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教育路径、师资队伍和国
摘 要:随着5G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终端产业蓬勃发展,智能终端整机性能测试领域的人才需求增加。目前,智能终端整机性能测试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亟需创新性探索和实践。为适应整机性能测试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具体方式为,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改革教学模式;共建师资团队和教学实践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并促进成果转化。智能终端整机性能测试技术人才培养只有实现高校与产
摘 要: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国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对教育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科研育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特殊性,可通过剖析有组织科研活动得到展现。实施科研育人,应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育人体系,促进科教融合,构
摘 要:复合材料专业教师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施教者和专业生涯的启航者,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以及它们的融合也是专业建设的新的关注点。该文针对复合材料专业的教育特征和发展特征,提出复合材料专业教师是复合材料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第一策划人、第一实施人和第一见证人。秉持坚定的立场和明确的方向是复合材料专业教师的职责,充实和贴切的内容是复合材料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充实内涵,专业教师在行为
摘 要:网络安全标准对于促进技术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支持法律政策实施、加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党和国家有关机构在相关意见和文件中都高度重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在此背景下分析网络安全国家标准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现状,提出将网络安全国家标准引入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路径,经初步探索和实践,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素养都得到较大提升,既提高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遥感概论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介绍当前地理学最为前沿的地学数据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该文以遥感概论为例,探讨该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挖掘、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阐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优化策略,可为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赋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该文主要研究这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重要作用以及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该文以为战育人为导向,针对瞄准设备性能检测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在分析专业课程思政现状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规划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各知识点思政元素、建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图谱、创新思政实施方法,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2022年和2023年本专业提干班和直招班的瞄准设备性能检测实践教学中应用,取得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可为武器发射工
摘 要:随着国家新农科战略的实施,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农业人才成为涉农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该文以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为例,从思政背景、教学思考、设计思路、思政内容和成效评价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为培养“爱农、知农、为农”的高素质新农科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随机过程作为研究生必修数学类基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专业这一类具有国防特色的学科,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水声探测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通过对随机过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探讨,阐明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目标、课程内涵与应用案例有机结合,让学生对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