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这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 建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当今世界,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势不可挡, 强有力地推动和支撑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质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正处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新质生产力的“新” 根本在于它是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 以人工智能为重要战略资源, 以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生成式人工智能则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制高点。准确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 发展耐心资本”。耐心资本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长期资金供给、风险收益共担、长期价值评估、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 融合以及创新生态塑造等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4 年2 月29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也是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坚定走能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高度, 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 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为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筑牢体制机制保障。 一、深刻理解绿色生产力的
生产关系唯有适应生产力状况, 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 属于“新事物” 引起“质” 变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对于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
2024 年5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发出的“独角兽之问”, 折射出最高层对于这一领域的战略关切。独角兽企业数量多寡反映的是新兴市场力量、成长性经济部门、资本聚集程度是否兴旺。深入研究独角兽企业崛起的时代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机理, 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和规划, 对于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独角兽企业是培育新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2018 年4月1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海南自此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 以制度集成创新引领自贸港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响应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总结海南6
〔摘 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 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 亟需提高碳排放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低碳能源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 具有减排和提率的双重潜力。为此, 本文基于2006~2022 年我国286 个城市的数据, 从空间溢出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并进一步讨论了其作用机制及异质性。主要结论表明: 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
〔摘 要〕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应对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7~2022 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考察气候风险感知对企业人工智能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气候风险感知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出。机制检验表明, 气候风险感知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和金融化水平, 进而推动企业的人工智能创新。调节分析表明, 提高组织韧性能够强化气候风险感知与企业人工智能创新产出之间
〔摘 要〕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 而金融科技作为银行数字化运营的新兴手段, 对传统金融体系融资规则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赋能企业绿色发展。本文以2013~2022 年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 实证研究发现, 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 实现质和量的双重增长; 且金融科技的促进作用在非制造业、中小企业、盈余操纵程度较低以及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
〔摘 要〕2020 年《资源税法》正式实施, 其作为我国绿色税制的重要组成将从价计征改革成果上升固化为法律制度, 开启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因此有必要对《资源税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基于2013~2022 年中国上市资源型企业的面板数据, 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资源税法》实施对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资源税法》的实行, 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企业的绿色技
〔摘 要〕企业绿色创新行为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与资金约束问题, 如何通过金融发展解决企业绿色创新中面临的瓶颈, 促进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引发各方关注。本文运用2012~2023 年A 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银监会公布的银行网点数据以及绿色专利申请数据, 分析银企距离对其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 银企距离的缩短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机制分析表明, 上述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金融可得性的提升和企业
〔摘 要〕数字技术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驱动力。本文以2009~2022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 检验连锁董事网络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连锁董事网络可以通过获取信息、知识、关系、声誉等网络资源优势缓解数字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商业信用问题。进一步发现, 连锁董事网络通过商业信用融资显著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此外, 连锁董事网络
〔摘 要〕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将能源利用效率区分为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 以2004~2022 年我国284 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 运用双重差分、连续型双重差分等方法考察检验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 碳交易政策能显著提升城市单要素能源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 且政策效应随年份推移越发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碳价上升有助于改
〔摘 要〕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过程中, 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就业带来的影响愈发引人关注。本文利用中国沪深股市A 股上市企业的数据, 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碳交易政策对企业就业的影响, 并探讨这一政策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的就业水平具有正向作用, 主要通过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影响就业水平; 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提升作用对不同的企业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碳交易政策
〔摘 要〕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不仅关系本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也影响着中国总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碳排放规制对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 碳排放规制促进了电力行业低碳转型, 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受财政分权程度与市场化程度影响, 碳排放规制对中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具有门槛效应。随着财政分权程度
〔摘 要〕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逐步实施, 其高额碳关税无疑会加速中国出口钢铁行业碳减排进程, 而与此同时, 中国为实现“双碳” 目标也出台了一系列减碳政策。为探究中国出口钢铁行业在复杂政策下的减排前景与关键因素, 使用MRIO 方法对隐含碳排放进行计算, 构建了基于AO-ELM方法的隐含碳排放强度预测体系, 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下该行业的碳排放前景。研究发现, CBAM 对该行业碳减排具
〔摘 要〕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是解决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与经济增长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22 年我国地级市层面数据, 利用熵权TOPSIS 法从多个维度测算了289 个地级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 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 (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非资源型城
〔摘 要〕信任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基于情感的信任作为其中重要一环, 通过在线评论效价影响消费者的决策。本文从在线评论的总评分和细节评分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共享短租消费者情感信任的影响机制, 并利用2015~2022 年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的Airbnb 平台订单数据实证分析情感信任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在线总评论和细节评论包含负面情感更易吸引消费者; 当两类评分一致为高评分时消
〔摘 要〕制造业中间品具有稳链和固链的强大作用, 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流砥柱。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构建中间品投入和使用涉外循环分解框架, 测度了中国制造业中间品供需两侧的涉外循环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中国制造业中间品涉外循环规模和增速领先于美、日、德, 但占比小于美、日、德; 技术越高, 中间品涉外循环越多, 中高技术制造业对国外中间品供给市场的依赖性更强; 需求端中国制造业以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