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 本单元在复习过程中需重点理解古代文明产生的不同时空条件以及古代大帝国兴起的原因及早期文明之间的交流。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逐步迈向文明时代。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最初的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大帝国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加强了交流。 主题探究 [探究一] [文明的产生 ] 文明形成标志大体可概括为四个要素:城市、阶级、国家与文字
单元主题 本单元比较具体地展现了中古世界区域文明发展的多元面貌,包括建立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的西欧封建社会、拜占庭帝国、俄罗斯、亚洲的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古代非洲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主题探究 [探究一] [中古时期文明的特点 ] 农本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文明仍然呈现出各个地区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
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新航路开辟展开,其中需要重点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根据这一主题,可将复习要点分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过程与影响,其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重难点。 主题探究 [探究一]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 首先,新航路开辟是西欧历史发展的需要。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需要更多的财富和更广阔的市场;西欧的商人迫切需要开辟直接通往
单元主题 本单元内容为14~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和17~19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涉及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本单元的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在时空框架下整体把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理解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主题探究 主题一 思想解放 [探究一]
单元主题 本单元内容为工业革命及马克思主义诞生。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发生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变革,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主题探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主题一] [探究一] [工业革命的概况 ]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
单元主题 本单元内容为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状态。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不断激化,亚非拉人民奋起反抗,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主题探究 主题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探究一]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 ] 西方的对外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单元主题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世界发生剧烈动荡和裂变。本单元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这段以战争和革命为基本特征的进程,其实质是国际秩序演变的过程,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 主题探究 [探究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一)一战的背景
单元主题 二战后,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在自我调节中获得发展,但其固有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国家获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推动自身发展。世界不同力量的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主题探究 [探究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
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历史展开,旨在揭示21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历史呈现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特点,历史发展大趋势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但是,世界仍面临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需加强各国携手合作。中国为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题探究 [探究一]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 (一)世界多极化 冷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西亚纳吐夫遗址(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发现的谷物遗存都是大麦、小麦之类的野生品种,发现的石镰、磨盘和臼、杵等都是用于收割和加工。在属于纳吐夫文化的贝哈遗址中,野山羊骨几乎占了全部兽骨的76%。这反映出当时( ) A. 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初步发展 B. 人们对作物和动物品种的认识和选择 C. 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加 D. 各地农业文明由两河流域传
一、单项选择题 1.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又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但是,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各自为政。有的封建主势力很大,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这体现( ) A. 贵族权力得到提升 B. 世俗王权形同虚设 C. 封建自治特征明显 D. 封君封臣关系稳定 2. 论及西欧中世纪庄园制下的生活,历史学家萨姆哈伯·厄内斯特在《商人创造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15世纪之前,欧洲人几乎不可能直接地、大批地得到亚洲的商品,只能到地中海沿岸的市场上购买,在这中间,贸易必须经过阿拉伯、印度、南洋和中国的商人。据此可知( ) A. 传统商路地位至关重要 B. 亚洲商品受欧洲人青睐 C. 欧亚贸易被多方所垄断 D. 新航路开辟具有必然性 2. 14、15世纪,葡萄牙率先在欧洲建立起了高度集权并极其高效的中央政府,它可以发挥国家动
一、单项选择题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萨卢塔蒂认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祖国和朋友,人应该关心、爱护你的家庭、孩子、亲戚、朋友,以及包容一切的祖国,并为他们效劳。这一观点( ) A. 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B. 蕴含着世俗观念和国家认同 C. 导致了新的经济形态迅速发展 D. 推动了封建等级观念的瓦解 2. 1517年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教堂的门上。汉斯·卢夫特
一、单项选择题 1. 1761年,英国“工艺协会”发表文告称,纺织业手工业者数量不足导致商人订货交付延迟,建议设立奖金“奖励最优良的发明,一种能够同时纺出六根毛线,并能只由一个人操纵看管的机器。”据此可知,英国( ) A.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发明 B. 劳动力短缺制约工业发展 C. 政府投资推动产业升级 D. 重视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 2. 19世纪,从欧洲到美国所需时间缩短为两个星期左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1514年开始的15年间,巴拿马有大约200万印第安人死亡;欧洲人到来之前,在圣多明各约有上百万的印第安人,到1548年只剩下不到500人。为维护殖民利益欧洲殖民者( ) A. 发动殖民战争 B. 改进生产技术 C. 开拓海外市场 D. 开展奴隶贸易 2. 16世纪,英国在美洲加勒比海地区频繁从事海盗活动与走私贸易,试图打击某一国家在该地的贸易垄断地位。这一国家是
一、单项选择题 1.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道:“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这反映了( ) A.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B. 英德矛盾的尖锐化 C. 巴尔干半岛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D. 英国丧失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二战后的西欧荒芜不堪,民穷财尽。美国认为复兴欧洲乃是关系美国称霸世界的全局问题。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A. 提出杜鲁门主义 B.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 实行马歇尔计划 D. 建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国际舞台上,新兴大国正在演化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力量,冲击着几个世纪以来统治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逐步形成“多个发展中心”。这表明( ) A. 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B. 霸权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C. 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 新兴大国成为世界主导 2. 靠着二战后建立起的经济霸权,美元从一种普通的支付、结算和投资载体,渐渐变成了美国的政治讹诈和胁迫工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约公元前1700年的泥板残片,上面记录了一个农民对其子全年的农业指导活动,告诫他:大麦灌浆时不要浇水,否则会生霉化病;不能等到大麦过分成熟再收获,要三人一组(割麦手、捆绑手、分捆手)做收获工作。该文物表明 ( ) A. 当时的农业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B. 两河流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波斯帝国的王宫有亚述阶梯式的建筑风格,垂花饰是埃及风格,墙面装饰巴比伦琉璃砖和亚述、希腊样式的浮雕。这可用来说明,波斯帝国 (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了古代文明融汇 C. 统一了西亚北非地区 D. 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 2. 在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下,小领主可以亲自进行
第一单元 1. B 根据材料“发现的谷物……野生品种……收割和加工”说明当时人类虽然还未真正开始其作物种植,但已把可供选择的植物集中到某些野生品种上。“野山羊骨几乎占了全部兽骨的76%”说明当时人类狩猎活动已把目光集中于某些野生动物上。表明人类对作物和动物品种有一个认识和选择过程,故选B项。 2. B 据材料“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