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作物检测对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以往的巡检方式效率低下,易受工作人员经验和传感器精度的影响。随着农业智能化的发展,温室巡检机器人逐渐应用于温室作业,温室巡检机器人结合机器人技术和温室农艺需求,本文旨在实现智能化温室巡检和监测,可自主、高效、安全、可靠地进行温室巡检任务。本文重点综述温室巡检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涵盖巡检平台、导航与定位、信息采集与处理以及信息传输4个关键技术
摘要:低温环境严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在分子、生理和生化水平上形成了复杂的适应低温胁迫的机制。其中,在分子水平上,转录因子是低温胁迫信号传导的主要参与者,一些转录因子构成了信号网络中的主要枢纽。该网络中主要的转录因子包括MYB、bHLH、bZIP、ERF、NAC和WRKY等。人们利用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学等多种生物学技术,逐渐发现了bHLH转录因子在植
摘要:微塑料因其体积小、不易被生物降解等特性,使得环境中的微塑料含量呈指数式增加,已经严重威胁农田生态系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微塑料可通过农用地膜覆盖、污泥农用、农业灌溉、有机肥的施用和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土壤。微塑料进入土壤后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物质循环,可能因刺激酚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土壤中溶解性较差的高分子量化合物分解为易溶解的低分子量化合物,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或因破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主食稻米的要求越来越高,水稻生产由数量型增长转向为质量提高的趋势。因此,不断提高稻米品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未来水稻发展趋势。辽宁滨海稻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滨海稻区,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优质水稻的生产。本文概述辽宁滨海稻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质水稻生产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水稻品种遗传特性、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对稻米
摘要:为确定白蜡树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密码子偏好性模式及系统发育关系。以10年生白蜡树叶片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技术测定叶绿体基因组DNA序列,组装、注释基因组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白蜡树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4分区域结构,全长为155 610 bp,GC1、GC2、GC3和GCall含量分别为47.1%、39.6%、28.3%和38.3%,其密码子第3位更加偏向于使用A和U作为碱基。有效密码子
摘要:随着转基因产品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混杂少量目的国未批准品系而引发的低水平混杂事件日益凸显。为了应对低含量转基因成分的精准定量检测需求,针对我国未批准、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油菜MS11品系,建立了双重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对5套不同油菜内源基因与MS11品系检测引物探针组合进行筛选,选出相互抑制效应低、反应效率高、内源基因单拷贝、数字PCR阳性微滴单元与阴性微滴单元
摘要:为了明确小麦品种信麦163功能基因的表现型,以信麦163为材料,利用KASP标记技术对其开花、冬春性、光周期、株高、单株生物量、千粒重、小穗数、高分子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籽粒蛋白含量、氧化酶、黄色素、抗逆性等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信麦163含有3个光周期迟钝基因Ppd-A1、Ppd-B1、Ppd-D1,1个开花早基因Vrn-A1,1个开花晚基因TaELF3-D1-1,2个长春化基因
摘要: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factor)转录因子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等生理过程有重要调控作用。基于栽培小麦全基因组测序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鉴定了437个TaAP2/ERF基因家族,进而分析这些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与转录表达特性等。结果表明,437个TaAP2/ERF家族基因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
摘要:SPL是植物中重要的转录因子,调控植物从幼年期向成年期转变,为探究DdSPL基因在德阳柿成花调控中的作用,为德阳柿实生苗的早花现象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德阳柿SP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基本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共线性进行分析;通过融合蛋白瞬时表达鉴定亚细胞定位情况;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成花时期不同部位[茎、叶、顶芽(花)]的表达情况
摘要:散粉吐丝间隔期(ASI)性状是玉米耐旱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短ASI有利于提高玉米受精成功率从而提高籽粒产量,挖掘玉米ASI主效QTL对于选育高产、耐旱型玉米品种有重要意义。选择ASI间隔期长的自交系ZHF141和ASI间隔期短的自交系GH701构建204份F2、F2 ∶3家系为试验材料,在试验田重复种植不同家系并调查每株ASI天数,获得群体表型数据。利用分布全基因组的10K玉米SNP分子标记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小麦单倍体诱导效率,以中麦895、郑麦7698、万丰269等为材料,研究不同低温预处理时间、胚状体共培养时间和培养基附加成分对小麦花药液体漂浮培养体系的影响,并利用该体系对42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花药培养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花药培养效率随着低温预处理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1~5 d时培养效率最佳;胚状体共培养时间与绿苗分化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共
摘要:为探究大豆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在玉米大豆2 ∶4间作下固定大豆种植密度,设置大豆不同行距(分别为30、40、50 cm),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为对照,分析不同大豆行距对大豆和玉米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S)相比,间作显著提高大豆粗蛋白含量(P<0.05),增幅为2.5%~5.3%,显著降低大豆粗脂肪含量,降幅达4.5%~7.3
摘要:随着全球土壤盐渍化形势的日趋严峻,作物的正常生长与生产遭受了严重冲击。为有效开发利用盐碱地并保障粮食的高产稳产,耐盐品种的筛选培育以及耐盐调控策略的研发显得尤为关键。选取6个不育系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全生育期的盐水灌溉处理(设定浓度为0.3%和0.5%),探究盐胁迫对不育系水稻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以及每穗颖花与包颈度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耐盐性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摘要:通过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提升提供高效施肥方案。2022年和2023年选用中龙豆120和黑农81这2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施肥措施处理,分别为T1(常规施肥:尿素25 kg/hm2、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 50 kg/hm2)、T2(常规施肥+新美洲星拌种剂拌种+喷施新
摘要:为了明确水氮互作对超高产冬小麦灌浆特性和抗衰老特性的影响,以超高产冬小麦烟农121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N1(270 kg/hm2)和N2(180 kg/hm2),副区为4个灌水量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水W0、水分处理W1、水分处理W2以及充分灌溉W3(其中W1、W2和W3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65%、75%和85%),重点探讨不同水氮处
摘要:为探明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基质覆盖量和基质占比,以彩甜糯2号玉米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基质覆盖量(9.0、16.1、25.0、36.1 t/hm2)和5种基质占比(40%、50%、60%、70%和80%),以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CK),开展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田间试验,解析基质覆盖量、基质占比对玉米幼苗出苗率、生长性状、物质积累量和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摘要:为了筛选高微营养素鲜食玉米种质,为微营养富集型广西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190份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籽粒中3种微营养素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的变化幅度和分布规律等,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鲜食玉米自交系微营养素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叶酸含量变幅为20.94~283.26 μg/100 g,平均含量为119.01 μg/100 g,变异系数为51.60%;维生素E含量变化幅度为
摘要:羊栖菜多糖(Sargassum fusiforme polysaccharides,简称SFPS)是一种生物活性多样的水溶性多糖,被广泛应用于作物抗逆研究。为探究3种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对烟草生长、抗旱性以及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测定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处理下的烟叶农艺性状、营养特性及抗性相关指标,同时通过分析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来探究羊栖菜多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摘要:为筛选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高效生防菌株,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B-1从抑菌谱、发酵液的抑菌作用、抗生素合成基因PCR检测、挥发性物质(VOC)的抑菌作用、离体叶片防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B-1的抑菌谱较广,对8种供试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B. cinerea)、新月弯孢霉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西洋杜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防控药剂,以西洋杜鹃叶斑病病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联合形态学与多基因序列(ITS、TEF-1、TUB2)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5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从云南省西洋杜鹃叶斑病病叶组织中分离得到1种致病菌,将其回接到健康
摘要:以湖南郴州广西中烟基地单元黑胫病发病区域采集的健康烟田土壤为样本,采用土壤原位平板培养法,从卵菌类群中的烟草疫霉生长的平板上筛选出1株对烟草疫霉有抑制作用的真菌LYQ01。经过18S-ITS序列扩增测序比对,发现该菌与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序列的匹配率为99.65%,因此初步鉴定为拜赖青霉。随后参照土壤磷循环有关的拜赖青霉菌株ATCC 20851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
摘要: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引起的严重影响油菜生产的土传病害,为鉴定评价不同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与寻找防控方法,进行温室盆栽试验与田间病圃试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05个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温室盆栽试验中,3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5.24%;68个品种表现为高感,占供试品种总数的64.76%。大田试验中,4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81%;47个品
摘要:为提升甜瓜种质资源在果实性状方面的利用效率,对209份甜瓜种质资源的9个果实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果实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1.40%~60.00%,果实横径、果腔横径和果腔大小指数3个性状遗传较为稳定,其余6个性状则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9个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75~2.07,单果重的多样性指数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大。相关性分析中,
摘要:通过探究激素浓度及花穗整形长度对黑龙江地区冷棚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该地区夏黑花果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在开花前7 d(2023年5月24日),进行花穗整形,分别保留穗尖7、8、9 cm;并用浓度为3、4、5 mg/L的赤霉素(有效成分含量20%)进行拉花处理;盛花期(2023年6月7日)采用25 mg/L的赤霉素进行保果;保果处理后10 d(2023年6月17日)采用30 m
摘要:为深入探究不同浓度营养液对无土番茄生长、品质及需肥规律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更加经济适用的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在无土栽培条件下,以习惯性营养液施用量作为参考(CK),在此基础上设置0.75倍(T1)、0.50倍(T2)和0.25倍(T3)3个梯度的施肥浓度,研究营养液用量对作物产量、生长、品质及不同部位需肥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CK处理番茄产量为704.67 g/盆,T1处理产量699.67 g
摘要:番茄是江苏重要的园艺作物之一,江苏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光照强的气候特点,使得番茄的越夏设施栽培较为困难,可利用遮阳网等设施设备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以番茄为试验对象,探究不同遮阳部位和不同遮阳网密度对江苏温室番茄越夏栽培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计4种遮阳处理:顶部+四周双层遮阳(T1)、顶部+四周单层遮阳(T2)、顶部单层遮阳(T3)、四周单层遮阳(T4),以不覆盖遮阳网为对照。结果表明,4
摘要:为了解我国克氏原螯虾不同地理群体的种属差异,加快克氏原螯虾的育种进程,筛选与目标性状紧密相关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子辅助选育,选取安徽巢湖、江西鄱阳湖、山东微山湖、湖南洞庭湖、湖北洪湖、江苏洪泽湖6个地区的克氏原螯虾样品,对全长、体长、体重、头胸甲长、头胸甲宽、腹部长、腹部宽、尾扇长8个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以2个形态参数比进行多元分析;并根据标记位点鉴定出的个体基因型,与测量到的形态指标的差异进
摘要: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蚯蚓硒的制备工艺条件,研究其对番鸭生长性能、硒沉积规律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亚硒酸钠的硒浓度(0、20、40、60、80、100、120、140、 160 mg/kg)、亚硒酸钠摄食时间(0、30、60、90 min)对蚯蚓硒中总硒、有机硒和有机硒占比的影响,检测模拟最优工艺条件制备蚯蚓硒,并将其用于番鸭养殖,探究其在番鸭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针对新疆阿拉尔垦区枣树叶片SPAD值的实地测量存在难度大、无法快速准确预测的问题,以不同生育期的枣树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整合多种植被指数,构建了高维数据集并进行特征优选,以确定最优多变量组合。还定量评估了3种机器学习算法[K近邻模型(KNN)、随机森林模型(RF)和XGBoost模型]在单变量与多变量条件下对不同枣树生育期树叶SPAD值预测能力。结果显示:(1
摘要:针对传统图像分类模型在识别农作物叶部病害过程中因计算资源消耗高昂从而难以部署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MobileNet v3的轻量化农作物叶片病害识别模型EDCA-MobileNet v3。首先在高效注意力机制中加入一条并行路径,提取不同区域的通道特征信息进行编码融合,得到新的高效双通道注意力机制EDCA,将EDCA注意力机制嵌入到MobileNet v3网络中的倒置残差结构中
摘要: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因而有效地预防与治理玉米病虫害对玉米产业甚至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玉米病虫害的精准识别是实现病虫害预防与治理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玉米病虫害识别通常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人工识别方式,具有主观性强、精确度不稳定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算法的玉米病虫害识别模型LSE-ResNet50。首先,通过在每
摘要:为探究基于秸秆堆肥发酵的不同栽培基质对花卉种植的影响,开发基于秸秆堆肥产物的花卉栽培基质。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结合牛粪、蘑菇渣、醋糟及发酵菌进行5种不同的堆肥处理,并将腐熟产物与珍珠岩和蛭石按 3 ∶3 ∶4 的比例进一步复配以制得花卉栽培基质。试验选用瓜叶菊、金盏菊作为栽培植物,观测2种菊科植物在不同栽培基质中的生物量、叶面积和总叶片数。结果表明,除电导率较高外,不同处理堆肥产物的含水
摘要:以2年生龙脑型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轻基质苗为对象,采用微生物菌肥分别处理3、6个月,用16S测序技术、qPCR芯片技术研究轻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轻基质碳、氮、磷、硫相关功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菌肥3个月后可显著提升阴香根际土壤微生物中某些细菌(如疣微菌门、拟杆菌门、髌骨细菌门、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施用菌肥6个月后可显著提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
摘要:近年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行动。农业碳排放是区域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农用地碳排放趋势以及如何减碳增汇对于喀什地区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农用地碳源、碳汇进行建模与仿真的基础上,再利用Vensim软件动态模拟正常发展、循环农业及低碳发展等3个情景下喀什地区农用地碳汇/碳源效能。系统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为更全面系统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SATI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客观、全面、系统地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脉络与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在2015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研究历程分为
摘要:江苏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三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中起关键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实现农业多元价值,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引领城乡消费模式创新,并吸引社会资本要素下乡。在梳理发展农村“三新”经济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分别围绕构建监测体系、夯实发展基础、探索融合发展与绿色发展、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