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练习: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采莲姑娘为什么会“乱入池中看不见”? 2.这首诗非常优美,请写出一段话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 1.衬托。因为采莲女的罗裙与莲叶一样绿,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莲花。 2.这首诗写采莲女,写她们在田田的莲叶,艳丽的莲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练习: 1.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据说宋太宗非常喜欢这一联,曾经书成屏风。请你分析一下这一联的妙处。 2.诗中表现了“别离心绪”,请就颈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心绪的。 参考答案: 1.颔联景中含情,两句两景,一远一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城市里总能见到这样一类游走匠人——他们背着一个简陋的木架街行巷现,一边走一边招徕生意:“镶——窗户!镶——镜框!” 他们被叫作“玻璃匠”。有时,人们甚至直接这么叫他们:“哎,镶玻璃的!” 他们一旦被叫住,就有点儿钱挣了。但也就一角或几角,他们绝不会多要你一分钱。 玻璃匠开始切割玻璃时,每每都吸引不少好奇的孩子围观。孩子们的好奇心,主要是由玻璃匠那一把玻璃刀引起的。玻璃刀之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望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呵
26版: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1.本文通过叙述“我”的朋友和他的父亲之间的一些往事,表现了人世间感人至深的亲情,歌颂了平凡、简单而又伟大、深沉的父爱。 2.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忍辱负重的普通劳动者。之前:脾气暴躁,对孩子关爱不够。之后:温和慈祥,对孩子关心爱护。 3.①交代了家庭状况——母亲去世、父子关系紧张。②交代“父亲一向身体不好”,为下文写父亲早逝埋下伏笔。③交代人物性格
我经常出去散步,不管冬天和夏天,这是大夫指点要我做的。 除非碰到坏天气,或者,病加重了,否则,我就要不间断地从一幢楼房面前经过。这幢楼房是座旅馆,有各省市来的人,也有外国客人。他们的衣着不同,但是,随着季节变化,冬天要防寒,夏天要防暑,这是一致的。 是的,只要地球在转,季节就在变化。不要说北方了,就是在四季如春的昆明,连石头也要感受到气候的变化呢! 在闻名世界的石林,有一个叫“阿诗玛”的天然
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土,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他在广场举目一望,就失去了方向。广场大得令人心慌,像黄河入海处的淤滩上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道、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