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微博在各大媒体的官方微博中疯传,一个是“病人因欠五万手术费颅骨被取下一年多没给装上”,另外一个是“大学生患尿毒症付不起治疗费,自建无菌室透析”。 这两个微博对读者的暗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第一条微博给人的感觉是:医院丧尽天良,因为患者欠费而强行取下患者颅骨不给装回。第二条给人的感觉是:医院乱收费,本来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可以自己在家做的治疗却收取高昂费用,国家医疗保障严重不足,无钱患者只能
在网上观赏了两段视频小品,感触良深。 其一:一名少年,父亲早亡,母亲含辛茹苦地抚育他,每天忙于工作之际,还挖空心思烹煮道道令他开胃的肴馔。 有一天,在烟飞油溅的厨房里,母亲含笑问他:“唉,什么时候你也能煮几道菜肴来给我尝尝啊?”少年随口答道:“以后吧!” 终于,18岁那年,少年在某天起了个早,拿了菜篮,独自上菜市去。回家后,手忙脚乱地做了一道西红柿炒蛋花,又做了一道蒜泥炒芥蓝。 摆好碗筷后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的家人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发生争执,所以写信给当时在京做官的张英,要他让当地官府帮其撑腰。张英收到信之后,随即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收到信之后当即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其邻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让三尺。两家之间便空出六尺的地方,
人生在世,竞争常在,压力常存,利害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于是我们经常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争还是让?争,可以是争先、争光、争气、争先恐后、争强好胜;让,可以是退让、谦让、辞让、推让、礼让。关键要看争什么,让什么。正确地争,能给人以朝气、激情和力量。可敬地让,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 凡人之性,不能无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有“让”的位置,无“争”的份额。这
常听人说,是你的,争什么?不是你的,争有何用?这句话道出了当代许多人的心声:凡事不必争,唯让为上。正因为如此,“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话语所流露出的大度胸怀,为许多大度之人所赞赏。 诚然,邻里之间朝夕相处,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司空见惯,为争一墙这样的纠纷有时也在所难免,但毕竟是邻居,相互谦让一点,彼此包容一下,确实不应太过计较,不必争个你死我活,多想想自己的不是,抛开争、选择让,才是
中国文人画的择色十分特殊。西方用色,时时在变,从未有千年一色的怪事。而中国选择“水墨”,从唐至今,执守不变,这反映了一种社会性共识,尽管每个画家用墨之法各异,却始终离不开这“黑”的涯限。研究现象诚然重要,而探索“思想”也有价值。数十年来,画史研究有潘天寿、俞剑华、郑午昌等的洋洋宏著,近人又有王伯敏推出画史,成绩斐然。而思想史、批评史这类,单篇短札虽时有见于杂志者,长篇专著却付之阙如。此或因画家多注
1912年,关山月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市的一个小村,出生时,民国刚刚建立,父亲便给他取名应新,学名关泽霈。关泽霈从小热衷画画,从门神像到烟盒,从猪狗鸡鸭到中国地图,买不起颜料,就把植物碾碎,偷撕邻居家的红对联,泡到水里做颜料。父亲极力反对,说:“读书才是正经事,画画没出息。”但关泽霈还是乐在其中地画,16岁时,他已经开始为亲友画炭画像和扇面了。 1931年,关泽霈进入广州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小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 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高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沽”字的意义与“高其直,亦无售者”中的“售”意思相反。 B.颈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诵,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 C.第七句中的“家酝”指家中自酿的酒;“待
3版: 《论黑与白》 1.C(C项,潘天寿先生所说的话只能证明实用在远古,不能证明理论却构建在汉。) 2.B(B项,由第2自然段的相关内容可知,该项表述正确;A项,原文中说“长篇专著却付之阙如”,而非“……长篇专著时见于杂志”;C项,原文是说“今之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并不……”,选项所述丢掉“今之”两字,扩大了概念范围;D项,原文中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而不是“不只是……而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