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黄旭华,男,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得到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
【新题亮相】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领导激励员工时,会说老A早已是享誉社会的名流、专家;妻子数落丈夫时会唠叨,说他不如阿Q有钱;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小K优秀。而北京市教委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将“生活不做攀比”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了出来。 读了这个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从一个侧面或角度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
攀比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会让人失去兴趣和自信这原始的潜动力。 ——题记 妈妈,我想对您说,在成长的路上我有许多烦恼,而最让我头痛的烦恼,就是您经常拿我和别人攀比。 镜头一:放学了,我拿着96分的好成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到家中,您就开始对我进行“审问”了:“这次数学考试考得怎么样呀?”我爽快地回答:“96分!”说着就把试卷拿给您。您一见试卷上记着一个鲜红的96分,脸色立即由晴转阴,马
攀比是学海上千帆竞发的船只,因为它,才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攀比是攀登生命高峰的一根绳索,因为它,才能奋然前行到达光辉的顶点;攀比是中学生奔赴考场的一阵阵嘹亮的号角,因为它,才能不断冲刺、超越,笑傲考场。 攀比是一种进取,是一种竞争,更是一种超越。 攀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它是面对前辈们的权威,进而不畏,敢于向他们提出挑战、一比高下的豪情与气魄。明朝梅之涣看到当时在李白墓
①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著称: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没有哪座名山不是以雾为奇绝的。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被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
《“雾都”?“霾都”?》 1.第①段引用诗词,引出话题,增添文采;第⑦段引用资料,明确霾的定义。 2.说明重庆曾经是名副其实的“雾都”,现在雾天正在减少,引出下文对重庆向“霾都”转化的原因探究。 3.能见度 相对湿度 4.区别于“霾”的,作为“审美意象”的雾。 5.原因: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悬浮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低于80%,就会产生霾。建议:加强管理,减少工业对大气的污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把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的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她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她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怪罪别人也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对外交流,国家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大学生要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外语考试,评职称也要考外语。 材料二:据报道,某大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说,有时收到某些大学生的简历,发现语句凌乱,明显受英语语序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一些本科生,写出的汉字甚至不如十年前的小学生,而且错字百出。 材料三:2005年12月13日《文汇报》报道
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间断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字数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首先要把这则寓言的信息进行整合。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有一天国民党元老陈铭枢请学者熊十力吃饭。熊十力面对浩浩长江,大发感慨,而陈铭枢则背对长江,看着熊十力。熊觉得很奇怪,说这么好的风景你怎么不看?陈答道:“你就是最好的风景。” 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中也有一幅照片,堪称最好的风景。1940年10月22日,伦敦遭德军轰炸,很多房子倒塌了,这间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墙壁也已倾颓,地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帕瓦罗蒂30岁的时候,应邀来到法国的里昂参加一个演唱会。这个演唱会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很重要。晚上,帕瓦罗蒂就在歌剧院附近的一个小旅馆住了下来。由于旅途劳累,帕瓦罗蒂便提早睡了。没过多久,他就被隔壁房间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吵醒了,而且,那孩子好像和他作对似的,竟一直啼哭不止。无奈之下,帕瓦罗蒂索性把孩子的哭声当作歌声来欣赏了,渐渐地竟佩服起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