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波 1963年10月出生于湖南衡阳,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协会关山月研究会副秘书长、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馆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特聘研
阎敏 江西宜春人,先后毕业于江西省宜春师专艺术系、华南师大美术系, 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美术部主任、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宝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在阎敏的工作室里,墙上挂着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画,他又在学习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继续丰富着自己的版画世界。曾经那个痴迷绘画的宜春小镇少年,如今已经生了些白发,没有改变的是他对
赵梓琳 1988年2月出生 ,黑龙江牡丹江市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笑满堂”公益文化品牌创始人。2014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填补了深圳40年来在该艺术奖项上的空白。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及深圳市阳光曲艺团团长。 “铁甲将军夜入关,朝房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一段弹词说罢,咱们书接上回,上回讲到这李义在张仁
陈祥林 字大石,江西宁都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聊城大学书法系,现师从深圳书法名家万迪龙先生,深圳沐古书画院专职书法教师,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办公室副主任,作品先后多次入展全国及省市书法篆刻展。 他光头,布褂,随性;他善书法,够努力、能小酌;他笔下尚古,憨实可人,心底激越。 这就是陈祥林。很多人第一次见到他,都感觉他书法很有灵性,行书尤为突出,而且善于思
近日,著名画家、深圳市宝安区文联主席、南风国画院院长史文集,经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委会严格遴选,并报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事会批准,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这也是宝安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画家。据悉,按照《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章程》,书画院研究员的选聘既注重艺术造诣,又注重个人品格和社会影响力。书画院研究员享有参加书画院组织的活动,获得书画院的有关资料,享有书画院对其艺术成就的宣传服务等权利
“白衣天使笔墨情”—— 第十三回“宝城十二品”书法作品提名展亮相深圳市宝图 抗击新冠肺炎,白衣天使奔赴一线,勇战疫魔,深圳市宝安区卫生系统十二位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用书法抒发人生情怀。2021年1月14日,“白衣天使笔墨情”——第十三回“宝城十二品”书法作品提名展,在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负一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宝安区文联指导,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
“大美深圳歌盛世,万里鹏城颂长歌。”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21年初,由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深圳市宝安区文联主办,宝安区美术家协会、宝安区摄影家协会承办的“航拍深圳”—— 第四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平行展”,在宝安文艺之家开幕,通过以一场高雅的摄影视觉盛宴辞旧迎新,讴歌新时代,礼赞新征程,共赴美丽的春天之约、艺术之约。 “闯关夺隘拓新局,正是扬帆搏浪时。”“航拍深圳”—— 第四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平行展
深圳宝安区慈善会与区文联开展慈善书画创作交流活动 用笔墨表达爱,发挥各界优势,合力推动宝安区慈善事业新发展。2021年1月19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慈善会举办的慈善书画创作交流活动在一雍博物馆举行。宝安区政协副主席项健,宝安区慈善会、宝安区文联、宝安区书协、宝安区美协等单位负责人和书画艺术家一起,座谈交流和创作,现场创作的作品全部捐赠给区慈善会用于慈善交流。 交流活动中,深圳市宝安区慈善会会长张
为喜迎新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讴歌特区四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推动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深圳市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楹联学会春联研究院和深圳市楹联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宝安区诗词学会开展“联颂鹏城”2021年全国春联征集活动。 本次征联自发布之日起,至2021年1月5日止,收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投稿,以及居住在美国、西班牙等地的海外华人投稿,共1200多位楹联爱好者投稿近
翻开杨凡周从广东佛山寄来的一本沉甸甸的新著——《当代石湾陶艺论稿》,我蓦然惊觉,昔日熟悉的大学同窗,竟然让我有几分“陌生”。其实,准确地说,是杨凡周将他多年来浸淫其间、观察、思考的当代石湾陶艺世界,以其理论的建树和思辨的文笔,构建成这部二十四万字的学术论稿,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或许不曾关注、却发现竟是这般引人入胜的陶艺世界。我所感受到的陌生或者说意外,是欣喜的发现,杨凡周竟然在这个世界中走了如此之远,
独特的审美视觉 来自扎实的写生功底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美。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征。中国水彩从引进、内化到发展,已经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目前正在进入当代性转型,中西视觉艺术的互动和影响日益频繁。陈小平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刻,始终把准着审美的价值取向,他的作品在意境方面比西方水彩画更有深度,又弥补了中国画在色彩和光线表现方面的不足。他的作品表现大自然美妙的
我国山水画“以感为体”,故于物象有真情实感,画境自然迥异流俗。“感”要“诚”,也就是要至诚恻怛。天道是诚,地道是诚,人道是诚,画道岂能例外?“诚信如神”,故通天地人者,唯有“诚”。此乃“至诚感通之道”。“诚”是我国传统艺术之本。不诚无物,“自诚明”,故能体物为妙,得物象之神明,因而物皆光华遍布。不“诚”,则不“明”,不“明”之心境,不能与物象相应,不能画天地之辉光。“诚”不是“真”,“真”不能等于
最初真的是不知道,看着那瘦不伶仃的一丛长在后院阴角,不见开花,不见抽茎,和满院的姹紫嫣红大相径庭,她自作主意,在婆婆每天离开后,悄悄地把它搬到了院中朝阳的地方。 叶片儿长着细微的斑点,她心痛,守着那丛瘦不伶仃的绿,又延长了不少日照时间。 婆婆爱花,但工作忙,早出晚归的,难怪叶子会缺少光照而发霉。而她,新妇初嫁,上司陈畅,不,应该是丈夫陈畅,有心留她在家多适应。 叶儿似与她较上了,越是搬来搬去
于黄家塆,我为过客;而于我,黄家塆是非同寻常的一程山水。 据族谱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的第15世孙——德只公,元末明初,从江西修水双井村迁徙到平湖,在该村一带繁衍生息,为黄庭坚的后裔,因居民皆姓黄,故此地就叫黄家塆。原来,黄家塆一开始就生长着故事,是一本悠久的历史书,无论是合上还是打开,都是古色古香的一卷,深远而厚重。 黄家塆地形奇特,四面青山环绕,一条“S”形的河流从塆中逶
我练过书法?这事没人信,连我自己也不相信。可这事千真万确。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曾“苦练”过书法,成就了一段“笑话”。 那时家里穷,用不起白纸,农村家庭也没有旧报纸之类的物料可供废物利用。没办法,只好找来一块红砖,用小刀轻轻地将砖面划成田字格,然后买支便宜的毛笔,沾着清水在红砖上练字。红砖是高温烧制的,在砖面练字的好处是,书写的时候,一笔一划清晰可见,过一会就消失了。我提笔从红砖右上角自上而下、自右
在深圳书城 看见博尔赫斯的眼睛 一 放眼巡视,丛林般的灵魂默立 品位与知性同在 将自己置身于一片书香 人类智慧的光芒 渐长 媚俗在这里无处躲藏 无知者开始畏惧 逃避那懵懂的愚昧黑洞 迎接灿若初春的冬日暖阳 走进书城,想起博尔赫斯 那一个阿根廷的老人 窥视拉美文化时的无尽沧桑 书籍 偌大的世界 穿过这悠长的时光隧道 沐浴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思想光芒 我心灵的四周洋溢着
又见炊烟 有些东西永久的丢了 有些正走在丢失的路上 而更多的事物我要一一认证 比如新农村建设,比如厕所革命 在宽阔的路上找旧时光很难 比如找从前的村口、稻场 稻场上的石碾和石碾旁的瓦屋 我好像提着一只采花的篮子 而面前打开了一本新书 遍布的花草和绿树是插图 一个方形的小湖是封面 清清的水,能照见岸上的格桑花 又见到炊烟了! 像一根白色的藤蔓,袅袅不断 它从绿色的小院飘
乡音 那天我跟在两个老乡后面 确切地说是跟在 久违而亲切的乡音后面 离他们不远也不近 我不由自主跟着他们 两个陌生的人 好像他们带了一壶 芳香四溢的酒 好像我是一个酒鬼 好多天了,都没有喝上一盅 坐火车回家的民工 为了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他们不在乎打多少遍电话 不在乎在寒风中、雨雪中 站立多久,只要能回家 哪怕是站在火车的厕所里回家 他们的终点站有不同的名字 重庆
以前春节的深圳给人印象就是一座空城。许多门店贴出放假的红布告,从东门到华强北,从罗湖到福田,往日的人流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深南大道,北环大道,车少得可怜,空旷得让人可任性撒野。公园里挂了一些红灯笼,在风里晃着,散着一点年味。这样冷清空寂的感觉总让人想到老家过年的情景:院门刚贴的红对联墨迹未干,二响炮已崩响,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忙着到处拜年兜利是,人们拱手互道恭喜发财。于我来讲,这样的情景已久远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