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摄影的论述可以说与摄影的历史一样长,比如摄影术的发明者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在其手工制作的世界最早的摄影画册《自然的铅笔》(1844)中,撰写了一些说明文字,可以说是摄影评论的雏形。但真正的摄影批评则是从夏尔勒·波德莱尔开始的,他站在古典艺术的立场视摄影为艺术的对立物。在他之后,有很多优秀的文艺理论家、思想家参与了对摄影进行形而上的研究和思辨,产生了一批既对摄影界有影响,也对文学界、艺术界和
[资讯] 2024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7月1日,第55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开幕。阿尔勒摄影节创立于1970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节之一。第55届阿尔勒摄影节以“表象之下”(Sous La Surface)为主题,设有近60个展览,分为震颤和动乱、精神、痕迹、平行阅读、重读5个版块。其中包括由容思玉策展的莫毅个展“我在我的风景里”;由傅尔得策展的2023年度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获得者
手中的相机是武器、是钢枪,拍摄的现场是前线、是战场。 阳丽君(以下简称“阳”):你是一位资深的军事摄影记者,在解放军报社和解放军画报社工作多年,请简要介绍一下你的从影经历。 岱天荣(以下简称“岱”): 1978年3月,我应征入伍,来到北京军区某装甲部队,成为了一名坦克兵。人生的机遇往往就在于机缘巧合。有一天,我在连队更换了一块黑板报,把连队的好人好事编成顺口溜、小故事,又从报纸上摘录一些名
编者按: 人们观看风景的历史,几乎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人们记录风景的历史,则有图像和文字之别,无论远古岩画中的山川牛马,还是流传至今的水墨山水和油彩风景;无论象形文字对风景的比兴描绘,还是拼音文字对风景的再现记录,都饱含着人们对生存其中、感发于内的风景的丰富情感。自摄影术发明以来,记录风景似乎变得简单起来,技术壁垒的消解催生了心灵探索的丰赡,于是人们得以更为多元地呈现自己眼中、心中的风景之象。
若以当今的摄影类型观念回溯摄影史,那么风景摄影与摄影术几乎诞生于同一时刻。两位主要的摄影术发明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与达盖尔(Louis Jacques Daguerre)分别于1826年与1838年拍摄的《窗外景色》和《坦普尔大街街景》,皆可被视为风景摄影作品。在中国,语义上近于“风景”的“山水”,在19世纪70年代便已作为一种与“人物”共在的摄影题材,在
我们所得见或不得见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存在于冥冥中的虚空,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仿佛总觉得有人在缥缈中窥视着我们。习惯于现时的单一时间概念的我们,总以单一的时空概念来度量所处的世界,来认定我们的世界。或许,心得去游走时间之外,想象去越过时空,进入另一种存在,正如虚空里飘荡的魂灵。墟里的牧羊人据说赶着羊群深入谷底,再也没有回来,如掉进撕开的裂缝里,永远消失了。 古人留下的,仅能供你我幻想。
《越岭·溪行》是关于雁荡山的山水影像创作并摄影手记。我以雁荡山水与诗词比对调查为主要工作方法,将谢灵运在瓯江流域的山水书写与瓯江山水在地行走创作进行并置,滤其文本核心物象进行影像采集。这是我从风景设计实践走向山水影像艺术的一次跨界实践,也是一份人文景观语境下所做的自然山水影像报告。 关于谢灵运与中国山水诗的缘起,清代诗论《静居绪言》说:“有灵运然后有山水诗,山水之蕴不穷,灵运之诗弥旨。山水之
近十余年,我一直生活在杭州这座山水环抱的城市,从事与图像有关的工作,对山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情感。从画册中看到的名家笔墨之下的山水,到现实生活中的钢筋水泥下的“山水”;从白天繁忙的工作中路过的山水,到休假时体验的夜晚“山水”;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江南山水,到自我重新构建而反差极大的富春“山水”;我一直在试图寻找自己心中的山水,每一次不同的感受都是促使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作者简
太湖是江南水乡的一隅,湖泊宽阔,水域浩荡,渔船穿梭,是许多人心里的江南范本样式之一。 长在太湖边,让我有了充裕的时间去欣赏如诗如画般的太湖美景,去亲近了解那些被太湖喂养的人群。正因如此,我才拿起相机一次一次地把镜头对准太湖。到过太湖的人,面对它的无边无际,无不为那烟波浩渺的湖水而折服,也无不为那渔舟唱晚的景象而倾倒。我,当然也不例外。太湖,看似平凡,却不平凡,不平凡的缘由,便在不起眼的平
我对“水”这一题材的偏爱,大概源于对马远与杉本博斯作品的喜爱。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史,马远独特的风貌一直是我所爱,尤其是他的《水图卷》,让人难以揣摩他绘此图卷的初衷。《水图卷》里画了水的十二种形态,明人李日华盛赞说:“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分蠡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具在”,他认为马远得水之“性”,画出了湖海溪沼的本真神韵。马远还有件作品《寒江独钓》,留大片空白表现烟波浩渺的江面,只在画幅中心画一
韩鹭(以下简称“韩”):请问你是怎么接触到摄影并通过摄影开始创作的? 韩:在“光影入暗处(By the Light into the Darkness)”系列中,这些大自然中的光绘看上去光怪陆离,请问你的创作步骤是怎样的? R.K.:这个系列我拍摄了四年,全部使用6×9cm画幅的彩色胶片拍摄。在这个系列的早期作品中,我使用了慢门摄影技术。我会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几分钟的曝
韩鹭(以下简称“韩”):你曾经有过水墨的学习经历,是什么契机开始对摄影感兴趣,并在海外求学? 余少龑(以下简称“余”):摄影是我在业余时间的爱好,在自己摸索实践的同时,我也很想得到系统性的学习。于是我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求学,在申请绘画、设计和摄影专业后,在偶然的机会下开始了摄影专业的学习。 韩:在德国旅居学习期间,你并没有遵循典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摄影方式,但你在这期间一定对不同文化背景
我第一眼看到庄学本的照片,就被深深吸引。凝视即难忘。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纪实摄影家。1934年,庄学本来到理县(民国称“理番厅”),遇到他的向导嘉绒汉子索囊仁清(汉名杨青云),一路上两人肝胆相照,生死相托。至1942年,他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撰写了近百万字调查报告、游记和日记。他的摄影展示了那个年代藏羌民族的精神
《自梳女》专题是我的女性三部曲之一,也是最后一部。另两部分别为《海南“慰安妇”》和《红色娘子军》。它们都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自梳女是珠三角地区古老而独特的婚姻现象,一直以来都以不同形式与名称存留于人类历史中,其来源、演变、意义是历史学与民俗学的重要课题。广东均安四面环水,与外界的交通和文化交流较为困难,这一源自远古的婚姻古俗因此得以完整存留。明代,澳门成为国际贸易枢
邢树宜(以下简称“邢”):你是如何走上摄影之路的? 付增凯(以下简称“付”):我大学时的专业就是商业摄影。实际上,在中学时代,我就对摄影萌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注定这一条路我走到了现在。从第一次准确曝光,到顺利冲洗出第一张照片,再到荣获第一个奖项,我一步一步给自己树立自信心。 邢:你觉得商业摄影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付:商业摄影,大多是指围绕商业市场,用影像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为商品或有关
我的抽象作品创作始于2007年7月到9月,跟随北京市文联代表团去西班牙采风举办展示活动,我走进了伊维萨岛、马德里、巴塞罗那,走进建筑师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参观了普拉多美术馆的迭戈·委拉斯凯兹及毕加索作品,感受到极大震撼。 回来后,把自己拍摄的图片用PS软件进行了二次、三次重新创作,不是简单把图像变为油画、水彩画、版画效果,而是完全打乱原来的写实景物,基于自己积累的色彩美学修养,创作出一幅幅画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是当代知名的视觉文化学者,他于1999年出版的《视觉文化导论》(图1)是视觉文化领域的重要著作。在该书中,米尔佐夫敏锐地认识到世纪之交复杂的视觉文化现象,提出应该对视觉文化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观点:“视觉文化在过去常被看作是分散了人们对文本和历史之类的正经事儿的注意力,而现在却是文化和历史变化的场所。”[1]当时
两年来,《中国摄影家》读者俱乐部商丘站的会员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创作,将镜头对准基层,用情、用心努力创作,拍摄水准不断提高,让观者品读到方寸之间的人间欢喜。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