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传自印度的建筑形态,塔,历经千年的传承与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遍布中国的佛塔不胜枚举,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一座坐落于西子湖畔的千古名塔—雷峰塔。和其他象征生殖崇拜的佛塔有所不同,雷峰塔呈示出的是与西湖气韵相应和的阴柔特质。 雷峰塔始建于风云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为当时吴越的最高统治者钱俶所建。在吴越诸王中,钱俶奉佛最为虔诚,他曾制八万四千座铜塔,中间封藏《宝箧印陀罗尼经》印
古代帝王登基常伴随着一项重要的仪式:改名。这虽不必须,却十分常见,和儒家“为尊者讳”的传统密切相关。帝王既是九五之尊,就该称孤道寡,百姓也需要避讳以示尊重。所以,帝王为体恤百姓,往往首选生僻字改名。最常见就是取一个带有“日”字旁的生僻字,例如五代后梁的建立者朱温,称帝后就改名“朱晃”,名中有一个“日”;而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为其兄长赵匡胤登基称帝,他需要避讳,就改名为赵光义,赵匡胤死后他继
《尚书》不仅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是最早的法律文献。其中《大禹谟》记载了舜与皋陶的对话,舜曰:“刑期于无刑。”(虽然用刑但期待达到无刑的境界)这反映了舜的刑罚目的观—刑罚的目的是消灭犯罪。“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则是实现该目标的策略:以“法治”辅助“德治”。明五刑是“董之以威”(刑罚惩戒民众),使其知法守法。辅五常之教是“戒之以休”(用美德规劝民众),使其和睦相处、友爱谦让,从而构建出一个没有
《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时期刘勰所撰,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创作经验,被誉为“文学理论之巅峰”。刘勰在书中提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自然之美作为文学本原 刘勰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文化交流中逐渐交融。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共同影响了刘勰的文论体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引用道家经典与儒家经典,体现了这一思想交汇。他的自然美学观相比之
文学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墨守成规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要付诸实践,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里,有着无比丰厚的传统,跟着历代相传的体例走,不仅比较容易入门,甚至也不难成为行家里手,获得大家的认可以至于好评;而创新则很难,弄不好就容易失败,沦为所谓“失体成怪”。任何领域里异类的日子大抵都不大好过,诗坛上的异端就更是如此。保守派和庸众的吐沫能够把胆大的才子淹死。 一方面讲
在历代帝王巡游中,乾隆六度南巡因其频率高、规模大、影响重、传闻广而最为世瞩目。自其发生时起就引起了规模可观的文艺书写。乾嘉时期南巡赋颂、图像聚集呈现,晚清民国南巡小说、野史、连环画盛行,现当代影视曲艺的演绎更风靡一时。过程中,“南巡”与“下(游)江南”融合,最终成为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文艺史上的原型题材。 南巡书写“变形记”:从巡幸盛典到微服私访 自乾隆朝直至20世纪末,南巡文艺书写呈现出
骗婚谜团 绍兴二年(1132)正月,高宗赵构自绍兴府移跸临安。按照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记载,她在此年也抵达了杭州城。这一年,李清照四十九岁。 从李清照自己的叙述来看,在暮春三月,或至迟在夏季四五月间,她大病了一场。如果这确乎属实,那么尚在病重之时,胞弟李迒竟陪着一个人来向李清照提亲。 这是李清照生涯中一桩重大的事件和谜团,即易安居士的“再嫁”问题。 且先看她后来所写的《投翰林学士綦崇
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把酒与诗的关系说得很直接,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喝酒的李白,到底会写下怎样的诗篇,或者说不喝酒的李白还会不会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 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酒是舒缓情感的重要载体,但说只有酒能解忧,就太绝对了,不喝酒的人有了忧愁怎么办呢?所以酒并不是解忧的唯一方式,何况酒也是助兴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