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古文运动的浪潮中,柳宗元以《种树郭橐驼传》开创了寓言体传记的新范式。他摒弃了史传文学对完人形象的执念,转而在残缺中寻找完整,在卑微里发现崇高,最终让佝偻的种树人成为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思想者形象。而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则以游踪为经线、考据为纬线,在山水实证与哲学思辨的交界处,织就了一篇颠覆传统游记范式的跨界文本。本期,我们将一同探寻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并了解山水游记的主要抒情方式。
柳宗元人物传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普通的小人物特别关注,并能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些不同寻常的特长和品质。如作于前期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和有题无文的《韦道安传》,以及作于后期的《宋清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大都如此。这些传主或出身木工,或身为药商,或是年轻的义士、牧童,或为地方的官吏,一般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但柳宗元却能以独到的眼光、细致的笔触,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概而言之,古代山水游记作品的抒情方式主要有: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山水游记类作品中,作者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用有情之眼去体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描写中,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从而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情达意。 二、叙事抒怀,融情于理
2版 ①经历相似:根据“只渊明,是前生”可知,二者经历相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便辞官回乡;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东坡造房屋,躬耕田园。②所见相似:根据“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可知,雪堂周围有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美景,恬静清幽,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苏轼认为东坡雪堂今日春景似渊明当
《围炉夜话》中说:“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当山水成为墨砚,行履化作笔锋,游记便成了人类在时空经纬上镌刻的立体诗行。这种以脚步为韵脚、以风物为意象的特殊文体,既非史册工笔描摹的江山图谱,亦非诗歌萃取提炼的意境孤本,而是将肉身化作量尺,在天地书页间折出的立体批注。
永贞元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阙时,柳宗元或许不曾想到,那卷贬谪的诏书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珍贵的馈赠。当他以戴罪之身踏入永州的荒烟蔓草,一方被放逐的山水,就此在宣纸上生长出惊心动魄的骨骼。 细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一个突出的印象便是描写景物真实生动,惟妙惟肖,而较少主观情感的直接表露。在这些游记中,水,有涧水,有潭水,也有溪水,这些水或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或“流沫成轮,然后徐行”;石,有横
苏州城的月光浸在桂花酒里,酿成了袁宏道笔下的《虎丘记》。这篇被市井喧嚣浸透的游记,展现了晚明的市民生活,在山水与红尘的边界处,撕开了传统游记的雅正帷幕,露出世俗中国的鲜活模样。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
[课内巩固]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和《石钟山记》,完成1~6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 业:以……为业 B.则又爱之太恩 恩:宠爱 C.余韵徐歇 韵:韵律 D.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裂缝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知始何名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就必须以情感人。只有感情真挚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那么,作文如何抒情呢?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抒情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直抒胸臆法] 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直露,热烈奔放,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在记述了藤野先生的四件小事后这样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
不知从何时起,我知道了感恩,知道了梦里那片橘色的天空,其实是被爱染红的,是无限的感动加上了一点点的报答…… 童年是被绚丽的童话点缀着的,关于“感恩”的话题并不多,只是依稀记得些零碎的片段。我尽情地接受着各方的关爱,无忧无虑地成长。 直到有一个雨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妈妈打着的雨伞斜斜地往我这边偏着,在我的头顶撑起一片橘色的天空,一种感动悄悄升上心头——感动,或许就是感恩的起点吧。 后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