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武帝时文学家李密所作的《陈情表》,被誉为“天底下至情文字”。当时晋武帝征召李密赴任,李密以祖母年迈为由,请求辞官终养祖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陈情表》。全文情意恳切,感人至深,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苏东坡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而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平淡如水的文字抒写了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了弥足珍贵的亲情与爱情,令人不能不为之扼腕叹息。
李密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所写的《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然而在陈情一表的背后,也掩盖着李密不愿违心出仕的心境。 乱世出能臣,李密也是其中之一。 李密自幼家境不佳,刚出生6个月便丧父,4岁母亲又被逼改嫁,他是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的。虽在年少的时候体弱多病,但是他却特别好学。那时候他从师于谯周先生,从而博览群书,“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蜀中人之智慧,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李密的文学才华与能
如果我们细读《归有光文集》,就可以发现,他有不少文章悼念自己的亲人,而亲人逝世时都很年轻:母亲周桂,26岁;原配夫人魏氏,不满25岁;继配夫人王氏,34岁;妾寒花,19岁;长子归孙,16岁;女儿如兰,2岁;女儿二二,2岁。在归有光46岁前的23年中,家里共有7位亲人去世。如果算上寒花生育的第二个女儿,他平均每三年就会遇到一次丧事。 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什么都遇
1.D(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可知,“备受专业人士近乎一致的反对”是“诗歌生成边缘化”的第二个原因,而非结果。此外,是“专门化的诗歌生成”边缘化,而非所有“诗歌生成边缘化”。) 2.D(根据材料二可知,“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和对词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只是诗歌独特象征意义,决定了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的原因还有“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 3.A(唐诗和宋诗风格的区别是“内容上抒情与说理、语言上
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世界里谈舍生取义、精忠报国、治国安邦等家国大事的固然很多,然而写儿女情长、骨肉情深、人生体味等亘古不变的主题的文章也不少。如李密《陈情表》中对祖母的深情,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叔侄之情,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老祖母抚爱之情,林觉民《与妻书》中对妻子的思念,白居易《与微之书》中相知相惜的交友之道……“人情”是中国人的主要精神形态,至善至真至纯的“人情”穿越时空,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慈爱的母亲殷切地倚门而望,盼远游的儿子归家,游子辛苦地奔波劳碌,也苦苦思念母亲。这种情感,相信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深有同感。乾隆十一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切之情,遂写下了《岁暮到家》一诗。 且读且思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我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岁月更迭,而海棠依旧。花影摇曳间,仿佛还能看见那对革命伴侣在树下漫步的身影。他们的爱情,如同洒落在海棠花上的霞光那般温柔缱绻,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绽放着动人的光彩。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
兄妹之间,血脉相牵,手足情深,无可取代。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70岁的班超上疏汉和帝请求还乡:“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妹妹班昭知晓哥哥漂泊在外、戎马半生、归乡心切,于是她上疏汉和帝,请求允许自己的哥哥回来。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
[课内巩固] 阅读《陈情表》,完成1~4题。 1.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夙婴疾病 婴:缠绕 B.责臣逋慢 逋:逃避 C.不矜名节 矜:矜持 D.庶刘侥幸 庶:希望 2.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陈情”,但文中的“情”比较复杂。作者共写了几种感情?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年2月,《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哪吒的形象还出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吸引世人目光。从“三岁小儿”到“百亿影帝”,这部演绎神话也创造神话的中国动漫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点是“传承”,看头在“新生”。三维动画复现“山河社稷图”,八卦阵让《周易》哲学可视化,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色化为视觉特效,观众走进影院,在光影流动中与传统文化撞了个满怀
2025年2月6日晚,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溘然长逝,享年99岁。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 人们自发前往,献上鲜花以寄哀思。送别的人群蜿蜒绵亘,看不到尾。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黄老的敬意:遗像前的鲜花,被精心摆成黄老生前钟爱的潜艇和海浪造型;吊唁仪式现场的花丛中,一艘核潜艇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