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茅盾别具匠心地运用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推出了黄土高原上充满诗情画意的各种镜头与画面。这篇文章名为“谈风景”,实为“赞人类”,讴歌了那些在黄土高原上劳动和战斗着的人们。《秦腔》则大气磅礴,黄土地阳刚粗犷的气质与具有蓬蓬勃勃生命力的秦腔生动地呈现在贾平凹笔下。本期,我们将一同品味茅盾散文的“斗士”特色,并简单了解秦腔这一剧种。
“茅盾是早就在从事写作的人,惟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文章和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郁达夫的这段话,能算是对茅盾散文最精到的评价。 中国向有斗士和隐士两类散文家,其最大区别在于斗士把散文当利剑,隐士拿散文当雕刀。斗士惯有特立独行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有“百戏之祖”的美誉。它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在西北地区广泛流行。受古秦地自然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文化的影响,秦腔广阔磅礴、浑厚深沉。 秦腔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
2版 从思想性上看,这首词通过对北大历史、学术和未来的描述,深刻地传达出北大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不仅仅是对北大的赞美,更是对北大所代表的教育精神、爱国情怀、学术担当的弘扬。它唤起人们对北大精神的敬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文化的传承创新而努力奋斗。 从艺术水平来说,这首《沁园春》词遵循了词牌的格律要求。在韵律上,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有力。用词上十分精准,
秦腔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花脸一吼,吼出了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苦音一颤,颤动着关中山河与平凡戏迷们的一片赤诚。流淌在秦人骨血里的秦腔,承载了三秦大地上代代秦人的喜怒哀乐。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苍苍明月,迢迢关山。”当代地理学家定义关中平原为秦岭以北,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的渭河冲积平原,是古人所说的“八百里秦川”,老陕人正是在这片黄土地上,高吼着属于他们的“秦腔”。 谁问候土地,为土地奉献,土地就回应谁,成就谁。 行走在黄土地上,脚下一派绵和柔软,像裹在绒布里,踏在云朵上,挨着的全是土,是真正的大地上的土。满眼皆是土,脚下至深处也都是土,连最轻的雪、最细的雨、最静
秦腔是吼出来的,吼得地动山摇、撕心裂肺;秦腔是哭出来的,哭得酣畅淋漓,苍凉悲壮。那声嘶力竭的唱,“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 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句台词,就要在木刀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唧个没完没了,难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个无聊透顶。 然而
[课内巩固] 阅读《风景谈》,完成1~3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六幅风景画。 B.文章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自然景观与人物的出现、活动构成一种类比或衬托关系,通过线条、色
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人们疲于奔命,却忽视了生活原本的美丽。唯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窥见生活本来之美。 一虫一鸟,一草一木,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芒。汪曾祺曾发出过“最美不过人间风物”的感叹。一生历经无数坎坷的他,不仅没有在磨难中麻木,反而挖掘出深藏于苦难下的美,体验着盎然有趣的人间。在他的笔下,喷洒波尔多液的苦涩,变成了浅蓝色与深紫交错的梦幻图景;既有因贫穷而捉虫吃的辛酸,也有“更寻柏叶捉昆虫”的趣咏
晚照落入无边的汪洋,琥珀色的海颤动着,卷起万丈波涛入云霄,化成又一晚的星夜。漫天星辰交杂着深蓝的海水乘风而下,飘落的星光,点亮了晦暗的天地。我静听夜雨沉吟,不携悲风入梦。 一缕晨光宛如离弦的利箭穿透东方的云层,直直射向地面。黑夜消遁,生灵战栗。我见崇山崩摧,苍穹碎裂,天地翻转。流星拖着从宇宙间摘取的时光之尘划过天际,将亘古间刹那而生的灵韵洒于黑山黄土间——我洞见一个文明的伊始。 细雨攲斜,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