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作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李白通过个体生命的激扬,深刻地表现了处在历史鼎盛时期的中华民族巨大的活力。而稍晚一些的杜甫,则呈现出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沉郁风格,他以《蜀相》赞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临危莫爱身”的政治热情写下诸多关心国计民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虽然古往今来,人们多以天才、诗仙的美名褒扬李白,但李白的文学成就,尤其是诗歌成就,实际上是源于广泛多元、长期深入、认真勤勉的读书功夫。 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童子年幼,发蒙启智,宜在私塾或者乡校,日有老师指点,夜有家长督课;及其年长,则进行自主修业。唐代读书人往往喜欢遁迹山林,依傍佛寺道观,在清幽宁静的氛围中潜心经典,苦学不辍。 李白选择的是故乡江油的匡山。匡山坐落于
公元759年秋天,因为关中发生饥荒,更因为对朝廷政治的失望,杜甫辞掉了华州司功参军这个职务,带着全家向西,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他本打算在秦州定居下来,但是到了之后发现,那里也不太平,西边的少数民族吐蕃对秦州虎视眈眈,不时骚扰着这座边防重镇。更主要的是,在秦州,杜甫全家的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甚至不得不重操旧业,靠卖药来维持生活。不得已,杜甫带着全家从秦州向南出发,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他们来到成
2版 一位男子即将服役远行,作诗与妻子告别。他回忆起与妻子成婚以来的恩爱过往,一想到即将与爱人分离就辗转难眠。奉命出征,身不由己,他不知道和爱妻再相见是何年何月,分别的手握不住,离别的眼泪尽情流。战场无情,此番离别,也许就是夫妻的最后一面。然而即便如此,他也要立下誓言:生当归来,死亦长思——如果今生无缘相伴,那就约定死后相随。到那时,定要再相见,相见再相惜,相惜再不离…… 3版 1.A(故: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那么李白和杜甫就是山顶上两个比肩而立的巨人。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分别代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门派;一个雄奇飘逸,一个沉郁顿挫,风格迥异、难分高下。天宝三载,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会,爱诗的人们为他们的相遇欢呼,但仍觉得远远不够——正如韩愈在《醉留东野》中写的那样:“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公元744年暮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长达十年的漫游。在洛阳,他遇到了在中国诗歌史上与他齐名的杜甫。 “齐名”,这只能是后来的认定。当时杜甫三十三岁,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河南读书人,没写出过什么能让李白眼睛一亮的诗,至于“名”,就更别提了。而李白,自从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后,声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当时的李白,相当于一轮正当中天的太阳,而杜甫,则不过是遥远天边的
于杜甫而言,李白是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的所在,惊鸿一瞥般的短暂相遇后,他仍时时牵挂着李白。终于,得知李白流放夜郎后的某一天,“酒中仙”忽然落入杜甫这位“人间客”的梦里来。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
[课内巩固] 阅读《蜀道难》,完成1~4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 历:经历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冲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 开国何茫然 B.难于上青天 以其无礼于晋 C.上有六龙回
清晨,寒风穿过幽长的山谷,裹挟着硕大的雪片,砸向路边的松柏和老屋上的瓦片。风雪声里,陶大夫还是清晰地听出了有人敲门。他迅速披上棉衣,打开屋门。原来是远道而来的侄儿。 侄儿在省城里当局长,已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过年前他回老家准备接父母去城里生活。临行前,他特地带着礼物,开着车在山路上颠簸了近两天,专程探访避世隐居多年、专在深山里行医的远房叔叔——这份孝心,着实令人纳罕。 见了面,寒暄毕,侄儿皱
楼下的面馆,平时比较冷清,不过每当到了中午,因为有了农民工们的光顾,清静的小面馆就会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在家人特别忙顾不上做饭的时候,我也会来光顾这家小面馆,这回也是。 “小伙子,来点什么?”我刚一坐下,店主就笑嘻嘻地迎了过来。 “一碗牛肉面,一笼蒸饺。” “好嘞,您稍等!”一声爽朗的应答。店主是位戴着眼镜体型微胖的中年男子,听人说他以前也是一位农民工,前几年才转行开面馆的。 “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