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从来都是青春里的边缘人。” 台上,做主持人的女同学哽咽着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本中的诗词占了很大篇幅,这些诗词或古或今,或中或外,无不充溢着青春的独特芬芳。于是,语文老师联合班主任共同为六班的同学们策划了这个名为“青春诗会”的主题晚会。同学们以“奶茶”代酒,填词写诗,抒发着自己对于青春独特的思索与感悟,因此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这位女同学随即补充了很多自己不是主
我喜欢读诗 喜欢在文字摇曳的城池里读诗 我喜欢携几分柔情在诗词格律里翱翔 喜欢穿越唐风宋雨闯进诗的尘世 我喜欢读诗 喜欢隔着烟雨在墨香里揣摩诗意 我喜欢褪尽一身繁华踩着文字的鼓点漫步诗行 喜欢笔尖下的诗魂和诗魂里的牵念 我喜欢读诗 喜欢隔着山水以文字为青鸟衔起锦绣未央 我喜欢将所有喜忧刻在记忆的沙滩 喜欢字里行间纤尘不染的朝花夕拾 我喜欢读诗 喜欢在温婉的时光里读岁月静好
回龙山脉蜿蜒盘旋 色彩斑斓 像一幅撼人心魄的画卷 花邀人聚 纷至沓来 心情与花景相约一派大好 走进蒸云煮雾般的花岭 融入古诗词意境之中 山上有花峰 山下有花坛 山头飞花絮 山脚踏花茵 人群中翩翩女眷游动如花 仿佛人也加入了花的族群 像一朵朵艳丽的花蕾 阳光普照下 忘情地绽放 女人似乎掉进了澎湃的花海 满脸是花的絮屑 周身散发着花的香馨 沐浴芬芳 不自觉随花
冲破柏油马路的坑洼 风 抖落一身残雪 微微吹动了柳枝 吹醒了小草 街上桃红粉绿蓝白 靓丽了眼眸 湖水粼粼波光 像镜面一样 在阳光下 熠熠生辉 透过枝叶罅隙 倾泻一地的碎银 仿佛翩翩起舞 鱼儿 欢快地亲吻着浮草 四周如此清静 刻入时光的皱纹 隐退到岁月里 我的眸子有一些潮湿 一粒沙迷了我的眼 城市的繁华 浸着工人的血泪 喷薄欲出的血液开始冲动 我在不经
永恒的微笑 —纪念袁隆平院士 微笑的样子 就像邻居大爷 总是那么和蔼可亲 就是这样一位 看上去很普通的老人 用他的“杂交水稻” 让中国人全都吃上了饱饭 让我们的身体 一天天强壮了起来 并都挺直了腰 然而 谷粒饱满了 他却瘦成一根稻草 终于 在五月的那一天 在秧苗开始返青的时候 他带着微笑倒下了 老人走了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每当稻花飘香时 我总会看见他的
晚风啊 你像一只温柔的玉手 拂过我的脸颊 拂过我的发梢 我闭眼感受着 你给我带来的温柔 耳边感受你的微呼声 仿佛你在挑逗我 或许 我比较多情 我展开双臂想要拥抱你 可你却从我身上抚过 我伸手想要挽留 可是无法把你抓住 你荏苒 划走 仿佛你感受到了我的挽留 你旋转着 在我指尖短暂地停留 又溜走我小心的问候 你要去哪儿 仿佛我听到你的回答 是要去 很远的地
我们的爱像一首无言的诗篇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深情 像悠悠扬子江 悠然自得也波涛起伏 用我的真心去接近你的温柔 用我的灵魂去感受你的温度 用我的热情融化寒冬的霜雪 这个世界我只来过一次 愿生活如诗般自由 做欢欣的事 见想见的人 去想去的地方 看喜欢的风景 我翻过万水千山 只为追寻你的影子 我踏过江河湖泊 只为记住你的模样 一路颠簸 一路风雨 这就是爱的力量
雨声不断 风声也不断 总会对世间有些袭扰 若不然 人们何以不安 我看见了雨 以粗犷的线条撞击大地 至于是否疼痛 我想 只有他最能知道 在青葱草地上 我更愿意是一棵树 抬头就会够到天 低头也能探着水 我也很安静 春夏秋冬 四季轮回 随时随地 默默延展 执着 茁壮 茂盛 我看见了漫地花开 坚毅地在红尘里飘摇 唯有在风雨之后 才清晰可见 她的珍贵 星
“爹,要不然我还是不去了。”志远和他的腿脚不便的老爹坐在院子中,志远仿佛作了很大的决定,开口说道。“说的甚话?我娃成了大学生,我得放着鞭炮送你去上大学!”老爹似乎被志远的话激怒了,越说越气愤,甚至把旁边的黑子吓了一跳。 黑子是一条大狗,站起来比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还高,是志远家的第三个成员。志远的娘几年前因病去世了,后来陪伴老爹的就只有志远和黑子了。如今志远也要远走他乡去求学,这些天老爹总会摸着黑子
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里,有我寻觅你的目光…… —题记 一 1981年,夏。 进入伏天以后,当阳光烈火般炙烤着大地的时候,这个坐落在晋南中条山深处的村庄,倒比山外凉爽了许多。一条通往铜矿的二级公路和一条铁路穿村而过。起起伏伏的山峦上,树木郁郁葱葱,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山坡的松树林中,无休无止的蝉鸣此起彼伏。远处传来地质队钻井的钻探声。伴随着一声刺耳的鸣笛声,一列火
李伏骥站在穿衣镜前,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自己的衣领,想让灰色的平价西装看上去更加板直。天还没亮,灰蒙蒙的山雾笼罩着整所校园,李伏骥蹚过夜色走进了教室。 教室里有些凉却不再黑暗,学生们整齐地坐在自己的座位里。李伏骥走上讲台的一瞬间像是往平静的油锅里滴入一滴凉水,讲台下的学生立马沸腾了起来。班长王妮走到李伏骥身边,“王大嫂”把她的头发梳成两条漂亮的麻花辫儿,还抹了平日没用过的发油,头发上有股甜甜的花味,
车子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几个人享受着豪华路虎车的舒适,并且聆听着车内高级音响带来的美妙旋律。 不久后,车子终于开进杨岭服务区。西装革履打扮最入时的陆荣坤急匆匆地下车,然后就朝卫生间奔去。 “喂,先生,扫码登记才能进卫生间。”值勤的工作人员对陆荣坤说,而且强调这是规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陆荣坤好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他急忙摸口袋掏出手机,准备扫码,糟了,该死的手机电池没电了,开不了机。他满脸窘迫,
老房子倒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母亲的童年。我曾几次听母亲提起她儿时在老屋生活的趣事,后来母亲又一次提起,好奇心作祟的我说回去看看。母亲摇了摇头,说不想去,怕看了难受。其实,母亲的心早飞了回去。 回家的心情总是快乐的,一路欢笑。现在的农村也有沥青路和红绿灯,跟城市差别不大。母亲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沿途的风景。“这条路在我小时候是土路,我跟你太姥姥推着小车去隔壁村赶集,她个子不高,又是小脚,走不快。我那时
故事梗概:四年级的小朋友明明正在预习课文《囊萤夜读》,明明不懂古人为什么可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小百科为明明讲解萤是昆虫,并普及萤火虫为什么可以发光,从而帮助明明更好地理解课文《囊萤夜读》,并获得相关的知识。 人物:明明—男,十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百科—明明家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 〔明明房间。 〔周末,明明在书桌前正在做老师留的作业,预习语文书第六单元文言文二则的《囊萤夜读》内
思念着的人,有着她深邃的内涵,道尽心中一份深藏的情感,有一种美好,不必挂在嘴上,把它窖藏在心的深处,让它在心海深处泛起波澜,掩藏在微笑的背后。或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长夜难眠,仰望星空,那份思恋便会如春草一般,悄悄地萌生,暗暗地滋长! 在无数睡不着的晚上,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习惯性地闭上眼睛,安静地想念一个人。想念一个人的滋味,怎么也无法说得清楚,那心房里就像长满了衰草,即使是微风轻轻拂过,也能引起
俗话说:“五黄六月,青黄不接。”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浅丘的家乡,每逢青黄不接时,特别是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人家,几乎都要到山区去借粮度日。虽然借来了豌豆、胡豆等杂粮,但在水稻收割后,每借一升杂粮就要还一升大米。那时,鲜少有买秤的农家,计量基本上是木制的升子或斗,一升三斤,一斗三十斤。坝中的姑娘,宁可嫁山区,也不愿嫁往平坝或场镇周边。因为山区可开垦的荒地多,可以种植些杂粮糊口,不像平坝地区,既缺
周六,晨光和煦,照例去讨赖河北岸散步。秋分之后,秋风和暖微醺。我的家乡是最美的,最美肃州有八景,秋天最如是:远眺祁连山色黛雪冠,清新可人,近听讨赖河鸣溅畅流,分分合合。层林被浸染得五颜六色,月季和秋菊等众多花卉依然傲放于林间、路旁。一路信步,近年的惆怅顿时消散在这静好的蓝天中。 我独乐乐,一人东行至肃航桥头处,一侧的绿化地带里,喷灌水龙头次第喷洒,迂回百转,疾徐张弛,如雨如雾,如帘如幕。我在绿地
今夜,我再推开桌前的窗,也借月光瞧见了昨夜的梦,我与它也只不过隔着今日,只要白天不够深刻,那就挤不掉它在我记忆里的位置。我说这些是在做什么,人在真要冲动行事时是远不可能提前做打算的,现在这般沉静地打下这串字,也只是自言自语说给自己听的。做着自己擅长的事,远比做些难缠的事要省心得多。 我是认为人应该做自己爱做的事,其实只要人人做着自己所擅长的事,那也各处都可见用心与别致。可爱做的事也分发自内心想做
我突发奇想,这“朋”字,观其貌,双月并行,月月无异,高矮胖瘦皆同,不正寓意着志趣相投、灵魂相通的两个人一起前行吗? 真的朋友是什么?是那个随叫随到的人。昨日出差外地,事情办完已经六点,到了饭点,自己一个人不知道该吃点啥,去哪里吃。于是一个电话拨过去,那头说正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把孩子送回家就来。十分钟左右,楼下碰面,附近饭店里以茶代酒,叙过往岁月,叹人生短暂。 真的朋友是什么?是那个“臭”味相投
也许你会觉得一碗糯米饭很普通,可对我而言,这碗糯米饭,是我永远无法释怀的回忆!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我穿着一双旧军鞋,走了七八里的田垄小路。蚊子一路嗡嗡地追着我。赶到城里时,全身已溅满了泥浆。亲戚说:“快点儿走,老师在学校门口等着呢!”不到十四岁的我,想到要去见新的班主任老师,心里还是有点儿胆怯。益阳市人民织布厂五七学校,建在资江北岸,河堤下四间平房,屋后面是一个煤坪改造的篮球场,属于职工子弟学
我的爷爷名叫毛杰,因为他很爱奶奶,所以让爸爸跟了奶奶的“舒”姓。 爷爷194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爷爷的父亲希望下一代中有人能识得一些笔墨,可家里砸锅卖铁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读私塾,长幼有序,于是家中便把这个宝贵的读书机会给了爷爷的哥哥。 本应是在学堂学习的年龄,爷爷却要跟在父母身后一起去放牛、喂猪、忙田里的农活儿。有一次,他在家里死缠烂打一定要跟在哥哥后面去私塾听课。爷爷的哥哥没办法
那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在高密东北乡的一所中学任教。这里距平度老家一百多里,交通极其不便。每次回家,我都要步行十几里,到西公路的停车点去坐车。参加工作几个月了,感觉远不如上学时开心。在师范,国家每个月给补贴接近二十块的生活费,而工作后每月的工资仅二十八块五。挣钱了,反而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那年我十九岁,好像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进入了社会。进入社会后,我发现很多事与在书本上学的不一样,有的甚至恰恰
人,一旦退休,就会开启一段非常清闲的生活,感觉整日无所事事,总想着该如何打发这样的时光。对我来说,人要有爱好,要让生活充满快乐,或者说要充分利用好这段退休后的生活,充实自己。 事实上,大多数人是不会闲着不做事的。多数头脑灵活的,会找一份自己擅长的工作,也许会看个门,扫个马路,打个零工,增加一点儿经济收入,过着非常开心的退休生活。人,就是这样闲不下来,忙碌了一辈子,该到退休了,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精力
时令已是大雪了,然而上天并没有一点儿下雪的意思。今年的冬天很暖和,暖和有什么不好?可说来奇怪,我竟渴望来一场雪,来一场大雪。 我在鄱阳湖畔的一座县城保育院当幼师,我很喜欢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每天陪伴着他们,我也变得像他们这般单纯、充满稚气。现在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院里的娱乐设施很是齐全,但我总是觉得还少了点儿什么?我想呀,想呀,到底缺少什么呢?现在的孩子没有什么呢?昨天一个同事对我说,现在的冬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苍茫。夜幕降临,万物仿佛被冰雪覆盖,寂静无声。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有一位夜归人,踏着坚实的脚步,顶着风雪,孤独地前行。 他身穿厚厚的棉衣,头戴斗笠,脚踏草鞋,手中拄着一根拐杖。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双眼深邃,透露着坚韧和智慧。 他不是别人,正是我国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员,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 风雪肆虐,他的身影在雪地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他的背后,是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很著名的故事。《庄子·秋水》之中仅仅三四句话,却将千年前辩论的场面展现得活灵活现。对话虽短,却引得后人无限遐想,各种猜测解读层出不穷。这场对于庄、惠可能再寻常不过的斗嘴,因后人的想象与阐释变得越发充满魅力。 在庄、惠所在那个时代,有着中华历史上最璀璨的一场思想盛宴—百家争鸣。现代人翻阅籍册,会无端地生出满身的鸡皮疙瘩。除了文字本身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光辉,隐藏在文字之下的唇枪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我们在当下应当做到鉴古知今,观往知来,把握历史脉络,总结前人经验,争取做到举一反三,以更好“知来”。 岁月的洪流呼啸而过。观往,是指当我们回首过去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割裂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系统性地进行考察,从而尽可能寻找出事件之间的内在联
我记得白居易有这么一首诗,简简单单,通俗易懂:“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你们见过朋友圈里的“深深肠”吗? 我见过朋友间的友情,被困在了距离里。翻看朋友圈动态,总有不少人喜欢“艾特”(网络流行词,字符“@”的音译,用于提到某人),有时候我也会成为那个被“艾特”的人,我的心里便久久不能平静。“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和朋友们会在雨后的操场走上一圈又一圈,我和朋友们会手挽手
人们对于“有意思”与“有意义”的选择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在我看来,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人生路漫漫,长时间沉溺“有意思”之中,会在某天丧失自我,迷茫度日;但一味追求“有意义”,也终有一天会厌倦。正如丰子恺在《有趣生活》里所说:“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求其美意。这些美德的组成无论大小、疏忽、浓淡,似乎都有意义。这种意义是因生活的转化而表现出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由此观之,“有意思
风摇头,雨摇头,略一低沉吟咏,暗暗流转出歌声。是孩童的咿呀吗?透着朦胧月色,远远瞥见熟悉的轮廓,树影透过窗上的丝丝刻痕,漫步过窗前斑驳的栏杆。它们一个一个走进我的眼眸。 它是老屋门口站立着的那棵大柳树,一棵由母亲亲手栽下,而我不断仰视的大柳树。暮去朝来,它总是从容地立在那儿,静观眼前的人、事、物,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那柳枝笼罩着的,有孩子的笑语和欢声,那是我骑着姥爷的三轮车,在青绿色的石砖路上颠簸
读罢题目,掩卷沉思,举目四顾,思绪万千。如西·切威廉斯所说:“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然而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稳住航舵,即使是暴风雨,也不会使你偏离航向。”在波涛汹涌、礁石暗藏、天气多变、危机四伏的茫茫大海中,“稳住航舵”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稳住心态,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拆字来看,“稳”中含“急”,我们应当平衡“稳”与“急”之间的关系,要在狂风急雨中抓住
孔子有言“绘事后素”,意指绘画先要有洁白的底色,才能接着涂抹斑斓的色彩。推而广之,“底色”即底子的颜色,即指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价值判断、道德修养等。我们先要铺好明亮的底色,才能绘就美好的篇章。 我们要以不懈奋斗为精神底色,焕发绿色的活力,帮助个体实现突围。 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的成长环境虽然缺乏阳光、潮湿阴暗,但它总能长出点点鲜绿,焕发
当北回归线穿过我的梦境时,双胞胎泉水的甘甜不断回味在我心中,九叠联珠之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我一次次从睡梦中醒来,多么希望自己再呼吸一口墨江的新鲜空气,多么希望自己再看看茶马古道上的“他郎八景”,多么希望自己还身处墨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印在被子上,刺眼的阳光总是将我从梦幻中拉到现实,但梦境中的一切是那么逼真,仿如昨日再现一般。 列车刚到站,扑面而来的淡淡花香让那颗激动的心慢慢平复了下
纵观时间长河,举目未来之路,我们一生会遇到无数次路口,作出不同的选择:人生常存殊途。 首先,冷静、清醒、谨慎地选择人生之路。当面对外界的杂音、他人的质疑、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时,我们要遵从内心真实的选择,不能随波逐流、盲目从众,正如基督教牧师索克曼曾说过的:“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我们不要惧怕自己所作出的独特的选择,走上陌生的旅途。不管别人指出你要走什么样的光明大道,不管别人建议你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学习是人破除愚昧之茧、攀登人生高峰的有效途径。对于古人而言,学习可能只是踏入官场、平步青云的工具。如今时代猎猎风起,时移世易,对于今人而言,更应立凌云之志,行精思之路,把学习当作一位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一条跟进时代的轨道,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掌握正确的学习之道,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学习应立凌云之志,当有胸怀理想,追求昂霄耸壑的气象,志存高远。正所谓“没有目
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正如川流由水滴汇成一样,生命的过程也能被分割成无数个瞬间。而这无数美好的瞬间,都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由这一瞬之前无尽的汗水努力、积累所构筑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美好的瞬间,能带来永恒的意义与价值。 豁然开朗的瞬间,需要寻寻觅觅,为人间留下一份启迪。我们都羡慕那些顿悟成佛的人的幸运,殊不知成佛之前须历九九八十一难,正果方会降临。何为真慈悲?何为真妖魔?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寻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史记》所载汉高祖刘邦对于“智圣”张良的由衷赞叹。鸿门宴之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刘邦集团形势危急。千钧一发之际,张良审时度势、巧妙布局,使得宴会中的众客各就其位,从而在不知不觉之间将鸿门宴这一原本应由东道主项羽主持的盛宴,演变成为由其主导的众客的盛宴。 一、侠客的蝶变 宋代名家徐钧在《项伯》诗中说:“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
尘封发黄的白纸袋内藏着一张剪纸,状似满脸沧桑的奶奶。剪纸是奶奶留下的手艺,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念想。 小时候,古城每天总有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吆喝着转悠到我老家门前:磨剪子、戗菜刀的,补锅、补碗的,染衫、染裤、染布的,阉猪、阉鸡的,还有篾匠、木匠、箍桶匠、油漆匠、弹花匠、剃头匠……各有特色,又都声嘶力竭,吵扰得原本食不果腹的我更加饥肠辘辘了。我忍不住会对他们抱怨出声,那就难免惹怒自家的一位手艺人,也
我知道自己小时候就是个讨人嫌的小孩儿,一直吵闹不停,遇到个成年人就会尖着嗓子缠着他问东问西。所以,读小学的时候,妈妈让外婆带我,外婆则把我带到青山祠社区的麻将馆外,上桌之前吩咐我不要到处乱跑,然后就随我自己玩儿了。麻将馆里乌烟瘴气的,味道太难闻,我基本上从来不会进去看外婆打牌。麻将馆临着一条很窄的麻石板街与一个居民小区相望。麻将馆的顾客基本上都是这条窄街上铺面里的人或对面居民区的居民。小区的围墙不
生活中有许多不愿回首的往事,我很想忘记,但它偏偏如刀刻一样,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在我十四岁那一年,我那慈祥、善良,一辈子不愿得罪人的父亲,一夜之间大祸临头,被迫在厂里接受隔离审查。 一天,母亲叫我去厂里给父亲送换洗的衣服。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父亲厂里走去。到了厂门前,远远看见厂门前两边的方凳上各站着一个人。仔细一看,一个是我熟悉的厂长唐伯伯,一个正是我父亲。那些人故意让父亲和唐伯伯站在方凳上,平
母女关系是我今生体会过的最奇妙的缘分。在彼此的陪伴与成长中,我和女儿小宝共同走过一段艰辛而又幸福的旅程。 “人间没有天使,所以才有了妈妈;人间没有精灵,所以才有孩子。孩子是妈妈一生的软肋,妈妈是孩子一生的铠甲。”小宝的出生是我期待许久的一个美丽的童话,她让我的生命多了一份感动,一份期待,一份惊喜。我小心翼翼地呵护她,在人生旅程中体验生命的奇迹,成长的快乐!母女之间的纽带,终会在孩子不断地成长中一
病休的时光总是百无聊赖,仿佛时间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冗长而乏味。我选择在冬日午后的阳光下漫步于公园,消磨时光。 桂花盛开的季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在树下映衬出一片明亮的光斑。温暖而柔和的光影中,我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树枝上挂满了盛开的桂花,悄立枝头,随风绽放。它们在阳光下笑得如此灿烂,好像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美丽。一阵微风轻轻吹过,桂花的香气在空气中缭绕,弥漫开来。那一刻,我仿佛
“不要像爸爸一样!”从小到大,因为爸爸几年不回一次家,这是奶奶对我说过最多的话,也是我对爸爸的印象。我认为爸爸是一个不负责任,且不爱家的人—他抛弃了我和妈妈,甚至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我记得小时候,他对我说过,他是一个隐士,他不希望别人知道,让我帮他保守秘密,并且与我有一个只有我俩才知道的手势,所以,我对爸爸又充满了幻想。 放学时间的晚霞如童话一般美好。回家路上,有三个叔叔在我前面有说有笑地走
花花是只流浪猫,因它全身是白毛,只是头顶和背上有几块姜黄色的毛发,所以就给它起名叫花花。 花花很有灵性,天天绕在我脚边寸步不离,即便半夜去卫生间都得跟着,还不停地朝着我发出奶声的娇叫,似在撒娇,又似在和我说着什么。因为语言不通,所以让我们隔着一个世界,即便它病了,痛了,我也无从知晓,只能通过它的精神状态来判断。但我对它的那份爱,绝不亚于别人家养的那些贵宠。 花花自从来到我家,很少到外面溜达,偶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狂飙突进运动最成熟的果实,时至今日也卓有影响。维特爱憎分明、感情细腻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他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走进维特的一生,我们能够感受到“矛盾”与“悲剧”两大特点。本文将借助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剖析维特人物形象中的矛盾,揭示其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为爱痴情,不顾世俗的“本我” “本我”由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包括饥、渴、性。产生“本我”需求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
如果说,在广州市民心中排第一位的树是木棉树,那么榕树大概就是第二。从走过千百年荒芜岁月的六榕寺,到广州知青奔向远方时留下的“低头无语是岸边的榕树”,榕树早已成为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州的榕树种类多样,似乎与一些细微的地理位置有关,极其细微。路口转角处,很有可能遇见高而瘦的榕树,大多是细叶的,可能还被圆坛围着。它们的分枝不会离主干太远,互相照应似的围拢着主干。细叶是全年都有的,小而密,
我的家乡夏邑县位于豫东平原上黄河故道南岸,那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古时因多植栗子树而又被称为栗城。这里是中华民族起源的中心区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盛产芝麻。由芝麻加工而成的芝麻油又称香油,自古以来,栗城要麻香油远近闻名,曾作为贡品上呈朝廷,如今在当地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少的调味品。 有关要麻香油的传说,在苏鲁豫皖结合地区,特别是夏邑当地广为流传。 北宋时,马藻出任栗城县令,本着为官一任,造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大地变得金黄如梦,一片落叶飘零的景象,仿佛是自然界的一幅画卷。我在这个时候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聆听着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幻。 迎面走来一位年迈的老人,他身着朴素的衣物,拄着拐杖,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我走上前去,主动与他攀谈,老人友善地回应我。他告诉我,他每天都会来这个公园,漫步在自然的怀抱中。他说:“秋天是最能让我沉醉的季节,这里的一切都在
江南是很少落雪的。 那年在杭州,我居然意外与雪花有了一场唯美的浪漫邂逅。 杭州的雪花与北方的雪花不同。北方的雪花粗犷豪放,是猛烈急骤的鹅毛大雪,若李白所诗“燕山雪花大如席”,而杭州的雪花总是精致玲珑,悠然飘落,更富诗意,有一种令人深深震撼的唯美。 那时我大病初愈,但未来的不可预知让我隐忧。天空是阴郁的,花园里的繁花早已凋落殆尽,有些树木也已是光秃秃或叶片枯黄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孤单单地坐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在文学批评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历年来,对《诗品》进行研究者络绎不绝,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钟嵘的文学批评思想集中体现在《诗品序》里,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诗论,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文人诗歌的审美趋向。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这里的“自然英旨”是说诗歌中含有一种自然美,要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受意
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曹丕的诗歌创作对宋玉辞赋多有学习与借鉴,学界目前对此还没有多少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曹丕诗歌对宋玉辞赋的创作接受问题进行探讨,认识宋玉辞赋对曹丕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曹丕诗歌词句对宋玉辞赋的创作接受 词句方面的化用是曹丕诗歌对宋玉辞赋学习与借鉴体现得较明显的方面之一。 曹丕诗歌《陌上桑》中的“惆怅窃自怜。相痛惜”化用宋玉《九辩》中的“惆怅兮而私自怜”,曹丕诗歌《燕歌
黄燮清生于浙西海盐,诗、词、曲皆长,尤以戏曲作品闻名,“少负奇才”且自命不凡,自诩有国器之才。无奈时运不济,其久困场屋,屡次应试不第,遂将一腔忧愤倾注于诗词,留下诸多佳作。因其处于常州词派扩张、“新浙派”开拓词学的词坛转型期,故其于两大词派之间周旋、离合。就整体而论,黄燮清对浙西词派有着天然的、深厚的感情,是李慈铭所指的浙派词中当家;对常州词派亦秉持兼容并包的开放胸襟,强调格律的同时重视寄托论的作
张爱玲虽以作家身份闻名海内外,却也有着较高的翻译成就,尤其是移居香港、美国后,她翻译了大量不同题材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除了翻译他人的作品,比如《老人与海》,她还翻译自己的作品,比如《怨女》《金锁记》。事实上,在海明威发表《老人与海》的同一年底,张爱玲就受聘于美国驻香港新闻处进行小说翻译,可以说张爱玲是中国第一个《老人与海》的译者。然而与其文学创作成就相比,张爱玲的翻译成就鲜为人知
《左传》自汉代以来,一直被视为用来传《春秋》的经,被归入五经之一。这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其经学意义,而忽视其作为文学的价值。此外,《左传》也曾被批评其虚构过多而有失史实,如韩愈曾批评《左传》“浮夸”,韩菼也曾说《左传》“好语神怪,易致失实”(《左传纪事本末序》)。因此相比于作为史书,《左传》更应该被认为是一部文学著作,就如张高评先生评价《左传》:“初不为文学而发,然文学造诣之深,文字内容之富,文学价
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因创作主体的流散身份及多元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殊异的特质,各种文化空间的切近与疏离,行色人群的旁观与融入,与深邃的历史现实观照,令卡勒德的小说叙事充满了美学的张力。他的小说赓续了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同时以多变的视角切入探幽人物心理的微妙之变,敞开个体成长的时空维度,赋予了文本的成长叙事以更厚重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一、变幻交织的叙事视角 多元文化背景的相互交融使卡勒德·胡赛尼小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时代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铸就了诗歌的辉煌,曹操、曹丕、曹植统称为“三曹”,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诗人代表。曹操爱好文学,又以相王之尊,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并开创出学习乐府的风气。曹丕喜与文人墨客相聚宴游,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与组织者,开创文人雅集先河。曹植的诗兼有父兄之长,堪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又作为五言诗代表,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建安时期的诗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
《父亲之二》作为“父亲三部曲”之一,创作于1993年,距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父亲有一个寄养多年的孩子,是他和小贞的二妈在广东生下的孩子,于是就有了小贞陪着父亲在过年后从香港到广东探亲的经过。本文主要利用热拉尔·热奈特的聚焦理论来进行分析,探讨小说的叙事角度,并从中领略作者伍淑贤写作的技巧。 一、限知视角和第三人称固定内聚焦叙事模式 小说的叙事角度包含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即
“归乡”是古往今来的文人们绕不开的创作选题,但很少有作家像鲁迅与萧红那样赤裸裸地写出自己故乡的丑恶与美丽。鲁迅《故乡》以“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回归现实。萧红运用碎片化叙事回忆忙着生死的小镇生态,最终在祖父的院子里尘埃落定,实现精神归乡。他们带着对同胞的观察、热爱与警醒,用笔杆叙述真实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南一北两座乡镇,拼凑出当时中国乡土社会的样板。 一、情感态度一致 (一)道德判
文学作品往往会反映一地的地域文化。中国地域广阔,所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学。“楚辞”脱胎于楚地文化,与当地的民歌样式、巫风传统乃至地理风物等密不可分。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民歌具有南方鲜明的地域色彩,这对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对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农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中国朝鲜族小说的一大主流,这与朝鲜族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联。直到20世纪末,“朝鲜族主要人群依然聚居在农村,并且形成了同姓村庄,通过水田耕种的方式来维持生活”(金虎雄、赵成日、金宽雄《中国朝鲜族文学通史》)。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朝鲜族的生活方式和意识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朝鲜族作家的创作逐渐走出了以往以农
“韵高而才短”是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高度概括与评价,但对其解读各有不同,部分解释并不充分。本文对照选取孟浩然与苏轼的部分诗歌进行说明,一是在诗风、品性与主题方面“韵高”,体现在山水田园诗的“雅”和归隐平淡的“洁”之中;二是在体裁、题材范围与诗人社会经历方面“才短”,缺乏一些更为积极的探索与拓展尝试。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提到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这是苏轼对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于1847年,在自己诗稿的自序中写下的一首箴言诗《自由与爱情》,其寥寥数语却因道出古今中外人们不懈追求自由的心声而为全世界所歌颂。自由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一个永恒的使命,激励着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艾瑞克·弗洛姆则是美国现代颇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对前辈理论的批判继
《尚书》各篇的真伪问题及其具体写作时间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自汉代开始,《尚书》便有今古文之区别,后经历孔安国献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使得今古文《尚书》皆散佚不存。唐时将伪作古文《尚书》大加推崇,至明代梅鷟和清代阎若璩等人的切实研究中,方才发现伪作之事,《尚书》之流传可谓一路波折,真伪难辨。清代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作为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一直备受尊崇,全书三十卷,其中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幻化成古典文学长廊上的一朵奇葩,千年之后依旧清香。尤以《国风》篇中,爱的缠绵,情的纯真,生的浪漫,更如奇葩上的露珠,锁住着最骄傲的美丽。这片孕育奇葩的国度,万水千山之内,浅徊低吟如星河日月永恒,爱美慕真仿佛也是生而注定!爱情赞歌的传唱,在天地间广布,《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篇六十篇有余,数量众多,却篇篇如画如歌,
在我国的儿童文学领域,当代作家张天翼与郑渊洁创作出多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受到大量儿童读者的喜爱。二人对于顽童形象的描写分析皆生动有趣,但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张天翼的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中主人公王葆,由一个好逸恶劳的顽童成长为发奋学习的好孩子,他在和宝葫芦的纠缠斗争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错误,选择和宝葫芦决裂,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向读者展现出王葆的童趣与奇思妙想,有着突出的浪漫梦幻色彩。郑渊洁的《皮
《大平原》开篇,用了一整章描写河流。这样的现象在长篇创作中是很少见到的。作者为何要在开篇如此细致地描摹这条河流,并且在卷首题词中,特意标明这本《大平原》是“献给渭河平原”的?显而易见,《大平原》中所描写的河流是一种隐喻或者是象征,高建群先生既是在写河流,也是在写渭河流域世世代代生息劬劳的万千生灵;既是在写河流的艰难突围,冲波逆折,也是在写农民生存的艰辛,传统的沉重,伸展的不易;既是在写河流,也是在
作为东北土著作家的迟子建,其创作极其独特,不归属于任何创作流派,她仅仅是遵从自己的心灵感受,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创作温情灵动的作品。其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作为其创作起点,彰显了迟子建小说叙事的奇妙与不同凡响。 一、纯净的儿童视角看世界 米克·巴尔说:“叙述者的身份,这一身份在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了文本以特征。”可见小说的主题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形式来展现的,但通过什么样的形
爱玛是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十三岁时被送入修道院学习,在贵族化教育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对理想爱情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但在与乡村医生夏尔结婚后,爱玛很快对平淡庸俗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为了继续追求理想中的虚幻爱情,爱玛先后与罗道尔夫、莱昂展开婚外恋情,却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终,爱玛在债台高筑、情人抛弃的情况下走投无路,选择了服毒自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在刻画爱玛这一人物时致
《我和我的命》是作家梁晓声新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还没出生便被遗弃,又被幸运收养的女孩方婉之前半生的社会经历和性格成长。女主人公方婉之因农民家庭的贫困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一出生便遭到了亲生父母的遗弃。幸运的是,接生她的“校长妈妈”收养了她。当身世的真相被揭开,面对原生家庭的纠缠,方婉之在人生的迷茫中选择辍学去深圳打拼。她从最底层的帮厨做起,在艰难境况中收获了患难与共的友情,遇到
论及中国古典诗歌,似乎很难绕开两大主流观点:一是“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二是“诗缘情”,最早见于陆机《文赋》,所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二者并不冲突:就总体倾向而言,都强调诗的抒情性;就各自指涉而言,前者试图揭示诗的内容特质,后者则试图揭示诗的创作动机。至于孔颖达“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春秋左传正义》)和李善“诗以言志,故曰缘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经典名作。词人借残秋景象,抒发自己落寞愁苦之情。词的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下文又有“点点滴滴”相照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邻女韩西》是清代女词人贺双卿为女友韩西所作的赠别词。全词用了二十余处叠词,读来令人肝肠寸断,可谓哀婉沉痛至极。这两首词同为中国词史上叠字词名作,后代学者常有比较之辞。例如,清代学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
雷吉斯·德布雷在其著作《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中对西方图像的发展史展开了详细梳理,若对该历程一言以蔽之,则为:从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从雕塑起源的图像与死亡具有天然联系,后在文化、技术、政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几经变革,走向“图像无处不在,但终失去生命力”的时代。本文以图像的发展演进过程和观者的眼光变化为主线,总结阐释了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偶像与魔幻的眼光、艺术与美
寻根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文学现代化之路。在全球化和西方现代化带来的“丧失自我”的隐忧下,寻根作家追根溯源,认为中国文学的根深扎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并通过挖掘民族主流文化、吸纳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方式对中华民族文化重构,焕发了民族文学的生机,以此打破了西方文学现代化模板。寻根文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消失于文坛,但其带来的影响力深厚,一直蔓延至今。 一、基于现代困境的“寻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浪漫主义作家重返乡土田园,在故乡的自然风光与人事变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构建精神家园。作为乡土田园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以一种人道关怀书写他记忆中的满怀诗情的乡土家园。他在《边城》中用诗意的笔触绘就天人合一的自然画卷,赞美和讴歌乡土社会;推崇节制的美,用温和的笔调抒写田园牧歌,于平淡、克制的语言中描绘人性之美;通过对昔日美好乡村生活的回忆,抒发文化乡愁,用饱蘸深情与眷恋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审美情趣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经济的冲击、网络媒体的兴起,影响着传统的文学生态和文学市场,改变了文学创作的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作品质量不高、评价标准不明确、过度商业化等,使传统文学的价值取向与商业化倾向产生了矛盾。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20年来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以期促进其健康发展,增强中国文学在国际
马克·托比(1890—1976)是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9世纪30年代,马克·托比的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他自觉在画作中融入中国艺术手法和美学思想,创造了其“白色书写”及“黑色墨绘”的独特绘画风格,在艺术界获得了极大声誉。中西艺术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托比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的绘画因此呈现出多元视角、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独特个性,以及不同于其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