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小说,重复叙事策略在这三部小说中被多次使用。三部小说内部有着重复出现的意象和情节,文本之间又有着相似的结构,从不同视角反映出余华对父权文化这类典型问题的认知。 一、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 重复叙事手法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其以较为简朴、单纯的表现形式为文本增添独特的魅力,但容易使作品陷入单调、雷同的误区,限制写作上的创
杨知寒是一位来自黑龙江的青年女作家,《黄昏后》收录了其近年创作的十篇中短篇小说。杨知寒将目光放在了东北小城凡俗日常中的小人物身上,以女性对情感复杂处的细腻体悟以及对人性隐微的敏锐体察,塑造了许多任性生长着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在生存困境中生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杨知寒说“故事是藏人的好地方”,女性身份使得她能更敏锐地把握人物复杂微妙的情感,直面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如果说《一团坚冰》将形形色
畅销小说《白王后》的作者是有着“英国历史小说女王”之称的菲莉帕·格里高利,该书将英国著名的玫瑰战争时期三位女性角色从幕后推至幕前,详尽描绘了三位女性主角如何在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权力角逐中为其家人和家族秘密各自为战。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英国畅销历史小说《白王后》。 一、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今女性主义理论中最活跃的一派。就妇女是否与自然产生联系和妇女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的看
关于《恶之花》要传达的内容,波德莱尔已有预告。他在《致读者》一诗中写道“愚蠢和错误,还有罪孽和吝啬,占有我们的心,折磨我们的肉身”[1],列举纠缠现代人的各种恶,他用“豺狼、斑豹、猎狗、蝎子、秃鹫、毒蛇”象征现代人的卑劣的罪恶。在波德莱尔的预期中,《恶之花》罪恶与丑陋的诗意形象不一定能被读者接纳。如其所料,《恶之花》一经出版便引发各种争议,成为最后一部在欧洲引起广泛反响的抒情诗。 一、转瞬即逝的
戏曲作品中的婢女角色具有独特的特色。本文将深入探讨戏曲作品中婢女角色的结构和艺术价值,揭示对这一角色深入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婢女角色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女性视角、了解古代社会文化风貌,以及推动当代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婢女角色在戏曲作品中的特色 在戏曲创作中,婢女角色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剧情脱离,且一直与女性主人公相伴,这就给予了该角色一定的塑造空间。如《西厢记》中的红娘,学界对她的
中国香港和深圳在地理上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渊源深厚,两地交往少有间断。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落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香港和深圳作为其中的核心节点城市,其所能发挥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值得期待。其中,深化文化上的交流合作,无论是对于中国香港与深圳两座城市,还是对于国家发展都意义重大。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精髓,是中华戏曲文化之瑰宝。作为中国香港与深圳共同的“文化根脉”,其粤语
2023 年暑期档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总票房超过18 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仅次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动漫电影。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3 分,表明它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但同时,这部电影遭到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它篡改历史,洗白高适,贬低李白。本文认为,这种“篡改”是电影创作者有意为之,体现出其对电影叙事形式的积极探索。 一、叙事结构 现代叙事学认为叙事交流的基本模式为“作者—叙事者—读者”
光线作为影视摄影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元素之一,在电影中不仅能塑造出色的画面氛围,还能够通过其色彩、强度、角度等变化,潜移默化地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无论是营造紧张、神秘的气氛,还是表现温暖、浪漫的时刻,光线的运用能够赋予电影作品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情感张力。因此,深入探讨光线在影视中的运用以及情感表达,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透过光影看见电影作品内在世界的全新
红色文化主题美术作品蕴含着对历史的记录价值,它再现了革命历史,这种历史再现是对过往的精心筛选和呈现,作品本身也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红色文化主题美术作品承载着教育的功能,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起到文艺的教化作用,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得红色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备受重视。在新时期,红色文化主题的美术创作不仅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了创作模式革新的诸多机遇,美术教育和理论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准,创
自然美是美学范畴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对于艺术创作来讲,创造自然美的过程,是一种审美意识的体现。作为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儿童图画书,同样离不开对自然之美的探析,然而目前将儿童图画书与自然美联系起来分析的研究并不多。鉴于此,本文以伦道夫·凯迪克的作品为例,首先简要阐述自然美在绘画中的概念,并分析其对儿童图画书创作的影响与价值;其次从线条语言、自然人文和情感记忆三个方面分析自然之美
两汉魏晋时期的书论中,关于用笔的指导对今人研习书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人习书对其进行传承及创新,从而使各代风格在当今时代迸发出崭新的活力。本文通过文献古籍回顾相关研究,概括不同时期书法理论著作所传达的用笔方法,分析当代书法对古书论的传承,包括临帖、创作、教育等,并结合当代书法作品和社会环境阐述创新方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进一步发展。 一、经典古代书法理论传达的“用笔” (一)汉代书法
一、绘画痕迹溯源 钟孺乾在其著作《绘画迹象论》中,将“迹”定义为“一物作用于另一物所产生的痕迹”。例如,车辙是车轮与大地相互作用后留下的明显痕迹。“迹”的第二层含义——“迹象”,则显得更为模糊和含蓄。“迹象”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不明显的现象,它能够暗示或推断出过去或未来的某些事情。这种含义暗示了人们通过“迹”去探索“象”,逐渐揭露其本质,从而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的过程。因此,“象”似乎总是处于未完成、
在当代艺术的进程中,艺术同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多元的媒介、材料使创作表达越发自由,架上绘画的发展逐渐变得式微。在这样一个绘画被忽视的年代,艺术家彼得·多伊格在绘画道路中进行探索,在创作中以个体意识为中心,对其个体存在和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对图像媒材的使用方式、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都有独特的创新。 一、彼得·多伊格绘画风格的来源 (一)漂泊的人生经历 1959年,彼得·多伊格出生于苏
印度犍陀罗地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会的枢纽,其艺术融合了古希腊和古印度文化,并随佛教传播至中国。中国新疆石窟中持花绳的乐舞体现了文化交融的成果,尽管国内外学者多从图像学的角度研究花绳,但对其乐舞形式的研究仍然不足。本文从年代与源流、美术图像学及舞姿形态三个方面,综述新疆石窟中持花绳舞姿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花绳年代与源流研究 (一)犍陀罗艺术中的花绳 犍陀罗艺术研究者将花绳装饰纹视为犍陀罗地区受
武汉音乐学院竹笛艺术自1953年武汉音乐学院建校(1985年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及民乐系成立(2014年更名为中国器乐系)至今已超过七十年。在湖北这片文化沃土上,随着学校发展和前辈艺术家们的努力,竹笛艺术有着“立足中原,开拓南北”的良好发展势头,会聚孔建华、李协勤、向思义、余开文、于德琛、荣政等优秀专家学者,也培养了周可奇、徐鹏、谢闻吉、况禄师等青年演奏教学人才。在竹笛教材建设、作品创作、艺术实践
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新时代的广场舞,还不断推动其发展。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广场舞深深吸引了众多民众。音乐是广场舞不可或缺的灵魂。正如中国舞蹈家吴晓邦所言,音乐是舞蹈艺术形象得以完整表达的关键。新时代广场舞的兴起与普及,为群众音乐文化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代广场舞活力呈现特点 (一)音乐层面的多样性与时尚性 在传统广场舞中,音乐通常以简朴、重复的伴奏为主,这种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发展,通过每一个音符承接着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和美好回忆。民歌演唱则是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它往往起源于最朴素的人民生活。如同樊祖荫所说:“中国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民歌作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高度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艺术瑰宝。”我们要珍惜和
在国际视野下,诗歌主题很适合作为国际交流的媒介与桥梁,作为早期新诗主要流派的“新月派”“现代派”,其本身就带有国际渊源。“又见新月——徐志摩与卞之琳联展”向观众展现了这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与文学理想,纪念“新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本文以“又见新月——徐志摩与卞之琳联展”为例,探究诗歌主题展览的策划与针对不同城市的交流展策划的多种可能性,旨在加强国际博物馆之间的深入交流、拓宽博物馆国
书画装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对书画作品的保护、修复与展示的功能。然而,装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中国文人审美精神的外在表达,正所谓“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对于书画作品整体艺术效果十分重要。通过装裱,书画作品得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在意境与美感,同时也反映了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书画装裱的基本形式 书画装裱的形式多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常见
20世纪70年代,随着阿尔托、布莱希特等现代主义艺术家将注意力转移到遥远的东方,并试图将京剧中程式性、虚拟性的表演手法运用于西方传统的剧场实践之中,跨文化戏剧开始在西方戏剧理论界翻涌起第一波浪潮。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近二十年间,更多的学者开始批判性地看待既有的跨文化戏剧观点,对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批判。他们开始关注后殖民主义,并用基于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理论,提出对全球化与剧场关系
电影声音设计可以说是继剧本创作、同期拍摄、画面剪辑之后的重要创作过程,因此电影声音设计必须基于故事背景、镜头语言、剪辑手法等方面来完成。从整体上来看,声音设计一般指电影中语言、音乐音响的表现力,是对声音风格的设计;从声音的具体构成上来看,是对声音细节的设计。 一、电影声音设计师——沃尔特·默奇 沃尔特·默奇(WalterMurch)是好莱坞著名的声音设计师和剪辑师,在创作理念形成方面,由于儿时
作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化科幻电影作品之一,《沙丘》中的原声音乐由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Zimmer)作曲完成,其中,影片的音响与配乐通过一体化的创作方式,完美地展现了声音设计艺术与整部影片画面的紧密结合。剧情的推进与主题的升华过程,为当代影视作品中声音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本文将从五个不同的艺术观察角度出发,浅析该作品的艺术特征,并探讨其对未来声音设计艺术发展方
独立摇滚这一音乐风格近年来逐渐脱离了“地下”发展的状态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独立摇滚往往追求不同于一般流行音乐的听觉感受,更强调乐器以及编曲的个性与特点,第一要义通常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与精神诉求。独立摇滚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背景决定了它区别于一般流行音乐程式化的审美倾向。本文主要通过实际案例阐述独立摇滚的音乐风格特点,探究独立摇滚风格作品的录音制作工艺,并做出归纳与总结。 现
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碎片化的虚拟享乐中寻求抚慰,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倦怠感,但仍习惯于压抑内心真实的情感,难以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宣泄。“叙事”作为一种古老的表达方式,诞生于原始人类围坐在篝火旁讲故事的那一刻,人们通过讲故事来感知并理解个体经历,借助叙述故事重新看待自己、认识世界。因挖掘到叙事在构建自我认同中的疗愈性,心理学家发展出了以讲故事为原型的叙事疗法(NarrativeT
刘三姐歌谣文化与民间工艺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刘三姐歌谣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歌词,传唱着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民间工艺艺术则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形式,展现了民间智慧的结晶。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刘三姐歌谣文化与民间工艺艺术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多种可能性。 一、刘三姐歌谣文化与
木偶音乐剧,这一融合木偶表演、戏剧演绎、音乐演奏、歌唱演绎以及舞蹈呈现的综合艺术形式,凭借其栩栩如生的人偶演出和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汇聚多个艺术领域的文化精粹,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蕴含着深刻的艺术研究价值。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商业特色的艺术形式,木偶音乐剧已然蜕变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通俗艺术与流行娱乐形式。 一、音乐剧角色塑造的基础 (一)剧本分析 在音乐剧的角色塑造中,演员的首要任务是深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