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家赵毅衡认为:“在数量极其庞大的符号中,非物质的符号可能比较少,大多数的符号的确有‘物源’(物质性源头),不妨说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具体物或具体行为。”由此可见,无论是现实世界,抑或虚拟的文学世界,都是依“物”而生、涉“物”而存的。正如《笨花》中所体现的以“物”为主要叙事空间的故事元素,不仅书写了乡村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汇、碰撞,也以微观之“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传统时间脉络的民族性与优
《河山传》是贾平凹创作的城市题材小说,讲述了农民工洗河和企业家罗山四十多年里的传奇故事。作者详细描绘了两个小人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展现出来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展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本文结合前代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从自然本真的生态美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精神世界的生态问题三方面分析贾平凹小说《河山传》中的生态美学意蕴,并对其在生 态文明中的尴尬处境进行讨论,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贾平
一、“意象”的含义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体。“意”(image)即人的主观情感,“象”(symbol)即表意的符号及形象。意象,指写作者的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的结合,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写作者借物抒情,以“象”表“意”,创作出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读者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品味其中之意蕴,获得美的享受。 意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不同的文化常常呈现不同的物象;相
东汉建安时期(196—220)是人神之恋母题创作的兴盛时期,神女辞赋寄寓着建安文人的文化观念和人格理想。高雅神女内外兼修、礼情兼备,象征着士人的高洁品格,折射出乱世文人的生命意识;艳情神女热情妩媚、放荡不羁,走向世俗化分支。远古的神话色彩、建安时期的文化观、邺下文人的集体创作是建安 神女辞赋走向鼎盛的重要原因。后人继承了建安神女的形象特质,并发扬出天地之道、世俗艳女、政治隐喻等多种意蕴,逐渐开辟出
一、引言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几道一生主要从事词创作活动,尤其以小令最为擅长,其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晏几道继承了他父亲晏殊的“花间”艺术风格,一直致力于小令的创作,他的词中充分展现了男女之间的喜怒哀乐。他的词作受到时代政治背景和个人生活经验的深刻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印记,即从早期对爱情的渴望逐步转向后期对国家命运的深度关注。这不仅反映出晏几道独
一、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与日本俳句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封建时期的中国无疑是东亚范围内的文化核心。从政治、经济领域上看,中国“天下共主”的朝贡体系使历朝天子成为周边藩属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这也推动了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以汉字、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作为最强势的文化载体广泛流传。 日本最初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口头语言的国家。据中国《后汉书》记载,早在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赐
电视剧《装台》自播出以来收获热烈反响,剧中的人物活灵活现、深入人心,展现当代社会变迁之下,装台工人在生活的打磨中依然保持着坚忍、奋斗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笔者对作品的主旨予以提炼并进行鉴赏,挖掘该剧在语言、饮食及戏曲等方面的艺术展现上的成功之处;同时,对该部电视作品的人文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剧充满生活哲思,真诚赞美劳动者,弘扬了劳动精神,以人民的立场讲好了百姓故事。 一、《装台》作品赏析
一、电影艺术的发展研究 电影诞生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光影成像。1829年6月,“电影的祖父”约瑟夫 ·普拉托于提出了著名的“视觉滞留原理”,也被称为“视觉滞留效应”,指的是人的肉眼所看到的影像在其消失后,仍然会在人的大脑中停留1/24秒的时间,如以大于24帧每秒的速度快速播放单个的画面,会给人造成一种画面连续运动的视觉效果,依托这个原理便形成了动 态的电影。 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2010年之后的十余年,中国涌现了一系列以经典传统文化元素为题材的动画电影作品,为中国动画电影开辟了一个空前广阔的创作空间,让观众重新看到了中国动画的崛起。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当下二次元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融合,进而揭示这一变革为中国动画艺术带来的新机遇与新创作方向。 一、中国动画电影中传统元素的演变 纵观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铁扇公主》《大闹天宫》《
舞剧《骑兵》是一部以骑兵为题材的原创民族舞剧,讲述了蒙古族青年朝鲁成长为骑兵英雄的故事。这部作品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出品,国家一级编导何燕敏创编,2019年首演于内蒙古呼和浩特,2020年9月28 日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2022年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和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剧由《男儿归》《草原殇》《从军别》《战马情》《英雄泪》《骑兵魂》六幕组成,通过恋人情、人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中和”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采取适度、恰当的方式。“中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哲学、伦理等领域,还渗透到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本文聚焦舞蹈艺术的“中和”美学观,从作品呈现、观众欣赏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上述两点尝试提出舞蹈创作走向之思考。 一、“中和”思想之于舞蹈作品呈现 在舞蹈作品呈现中,“中和”思想既
舞蹈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然、生命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表达,其中朝鲜族的舞蹈艺术以其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交流著称。《山水游》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壮丽与细腻,更深刻传达了朝鲜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民族情感的凝聚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本文旨在通过对《山水游》中自然意象与情感交流的深入剖析,探讨其如何成为连接朝鲜族文化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三晋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淳朴善良的民风给予油画家们创作的灵感,油画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 地上焕发了新的光彩。本文以山西籍画家苏高礼为例探寻三晋地域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三晋地域文化特征 (一)地形地貌 此地地理位置处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称“三晋”,行政区域大致为平行四边形,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走势。总体地势为两
唐代的开放为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空前繁荣的文化交流。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唐代碑文化繁荣兴盛,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对立碑予以高度重视。这段时期,唐王朝与当时的西域地区(中国新疆及其以西的伊朗、阿富汗等地)保持了密切的交往和贸易往来,许多从西域地区引进的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刻在碑石上的经书和文字被认为是唐代碑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的西域纪功碑与西方古代的碑
吴昌硕作为清末民初的书法大家,其以旗帜鲜明的书法成就延续了清代以来的碑学传统,对碑学在清末民初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别具一格的临书观念不仅成就了自身风格的塑造,而且对后世的临书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聚焦于吴昌硕临《石鼓文》的临书实践,旨在探讨其对民国时期临书观念的影响,并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以期为矫正当代书法创作“展览体”时弊和促进当代书法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立的曲式结构。巴洛克时期,巴赫的赋格曲创作手法就开始以和声为基础,不仅有横的旋律线条的发展,还有纵的和声方面的发展。他丰富了复调音乐的创作形式,同时也将复调音乐创作技巧推向了巅峰,他的作品《十二平均律》BWV846赋格曲是极具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的重要作品,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 一、巴赫与赋格曲 (一)巴赫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的伟大音乐家,也是将
肯尼 ·贾瑞特(KennyGarrett)的演奏特点是拥有非常明亮传统的中音萨克斯的声音,他有很多的较高的泛音,这种较高泛音的运用使人回想起加农炮 ·阿德雷(CannoballAdderley),颤音的幅度波形宽且快。肯尼 ·贾瑞特还会在他的即兴演奏中加入五声音阶和上层扩展三和弦。在他的即兴思路中,会对一个动机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入色彩强烈的音阶。肯尼 ·贾瑞特的演奏声音可能和加农 炮 ·阿
音乐合奏作为一种需要协作的艺术形式, 不仅是对演奏者个人水平的考验,更是对演奏者之间默契程度的挑战。钢琴与双排键电子琴作为两种不同的键盘乐器,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钢琴以其纯净的音色和丰富的和声功能为 合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双排键电子琴则凭借其多样化的音响效果为合奏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实现这两种乐器高度配合的演奏并非易事,这要求演奏者不仅需要精通自己的乐器,更须了解对方乐器的音乐语言。因此,
在钢琴音乐的演奏中,作曲家的风格是塑造演奏者演绎路径的一大决定性因素。不同作曲家的风格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术要求,还隐含着对情感表达和艺术解读的独特要求。钢琴演奏者在面对这些风格时,必须在尊重作品原意与展现个人理解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对这种平衡的追求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艺术表达的深层次探索。对演奏者而言,理解并适应各种风格的要求,是其艺术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任务。 一、作曲家风格的
综观国内外网络电影市场不难发现,一个鲜明且有特点的角色是一个好剧本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基于原创网络电影剧本《远行》, 探讨人物外貌及语言设计对人物性格及行为逻辑的塑造作用,分析该作品中人物外貌及语言设计的作用,以期能为日后的剧本创作积累经验。 一、人物外貌及语言设计的作用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个个性鲜明且极具辨识度的形象,能够使观众快速理解人物性格,以便快速进入故事情节之中。此外,戏剧影视作品
水彩画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其发展历程始于欧洲的中古时代,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彩画风格。然而,传统水彩画在表现厚重层次效果和修改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综合材料的引入为水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水彩画的诸多限制,提升了作品的层次感、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综合材料的引入拓宽了水彩画的创作领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手段和创作空间,同时也为当代
一、“复制”的含义及时代演变 究其本源,“复制”是十分复杂的概念,英文中,duplicate、copy、imitate、simulate等单词都具有“复制”的含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复制的含义往往被理解为“模仿”。“复制”的概念即便在古代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艺术而言。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就提出过著名的模仿论,而艺术正是作为一种模仿的技艺而存在的,被
2023年,由导演格蕾塔 ·葛韦格编写并执导的电影《芭比》(Barbie,2023)打败了同期上映的《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以超过1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位列当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创造了华纳兄弟制片公司有史以来的全球票房纪录,位列世界电影票房排名第十四位。从《伯德小姐》(LadyBird,2017)到《小妇人》(Little Woman,2019),格蕾塔 ·葛韦格创造了三次独
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不仅有着非常实用的装饰功能,还与中国年节文化紧密相连,彰显出浓郁的民族艺术文化魅力。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概念也在不断渗透大众的生活,此现状对于文昌祖庭年画这一传统文化来说虽说有一定冲击但也是一种机遇,数字化时代可以为文昌祖庭年画文化传承方法提供新的渠道,如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文昌祖庭年画的图像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促进文昌祖庭年画的可持续传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图像叙事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视觉语言,成为信息视觉设计的核心要素。本文将分析融媒体视域下信息视觉设计的特点,探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图像叙事在信息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及其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信息视觉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挑战。 一、融媒体视域下信息视觉设计的特点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视觉设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获取信息
近年来,中国杂技在不断探索和嬗变的过程中,迎来了杂技剧的创作热潮。在这一精彩纷呈、百花争艳的浪潮之下,是不同属性、不同地区、不同体量的杂技团体的竞相效仿和 跃跃欲试。然而,从“技”到“剧”不仅是简单的言语表述叠加,更涉及创作模式、表现形式、审美方式等层面的延伸和颠覆。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地方杂技团应当如何结合自身现状和优劣势去进行杂技剧的创作,因为 这不仅关乎如何传承和发展好杂技这一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