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形态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及其所建构的现代文明形态,现代化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路径和两种性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动自身文明转型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领导力量、文明发展路径上,形成了自身特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都
摘要:引鉴历史、着眼未来,才能更好地考察现实。中华文明关乎历史、指向未来,应置于大历史观中进行历史审视、现实考量和未来前瞻。回顾历史,从抵拒变革固守传统到片面改革拒斥传统,再到自觉改革赓续传统,在对传统的否定之否定基础上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由内而外地反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独特资源和精神支柱内隐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底色标识外显于中国式现代化;着眼未来,推动中华文明在改革中固根基、补短板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蕴含着三重特色鲜明的辩证关系。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关键作用,而作为“民主理念—民主制度—民主实现方式”结晶的独特民主观呈现出了典型的辩证关系,体现在整体观念、多元要素、动态发展、人民主体和协调均衡等主要方面。为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民主观的三重辩证关系,即民主理念、制度、实现方式等三者的“统一性”关系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就如何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观点鲜明,不仅为如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出了战略性和全方位的部署,而且为不断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推进实现,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和推动人民群众在物
摘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新时代党在制度建设上推进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等维度出发,立足于党的建设实际,对如何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准确把握和深刻诠释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核心要义,旨在创新发
摘要: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证券服务机构被赋予很高的“看门人”期待,具有震慑性的连带责任使其“看门人”责任被压实,但其因双重身份属性难以实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法院应当以“追首恶”为目标,适当把控投资者保护限度,以因果关系初步划定责任范围,结合过错类型区分责任承担形式,综合考虑过错程度、原因力大小以及绝对赔偿数额等因素以确定最终责任份额,并与行政执法之间建立交流互通机制,从而保障证券虚假陈述民事
摘要:政治监督是限制和规范权力运行的必要举措和有效机制,制度建设是管党治党的根本之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巡视制度提到了战略高度,坚持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对巡视制度进行革命性改造,标本兼治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党的巡视制度服从和服务于党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为破解党内监督难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巡视巡察制度;党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运动总体叙事中展开对工人存在的理论阐释,由此开启了马克思对工人概念的逻辑叙事。工人是工资的人格化,是现代私有财产的表现形式之一。工人作为商品存在,被嵌入到物的体系(资本逻辑)之中,在不断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中沦为抽象化、功能化与碎片化的社会工具。因此,工人作为历史创造者却承载着历史普遍性苦难、社会结构性压迫。马克思的工人概念深刻揭露了现代人的
摘要:政治要素是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有关城镇化发展模式一直存在强省会、多中心两种模式的讨论。从国家到省域,多中心模式正在成为解决方案。省域各城市政治要素的不均衡配置,导致了省域的极化发展。文章关注如何通过政治要素的动态均衡配置,实现省域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城市而言,政治定位塑造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政治资源具有第一性,对其他资源要素具有决定性、吸附力。文章提出一种省域多
摘要:通过构设“情境—制度—资源—能力”理论分析框架,对C街道办事处进行实证追踪分析,能找到基层公务人员“应诉负担”的现实表征、生成逻辑和政策启示。研究发现,基层公务人员“应诉负担”的现实表征为不间断的自证压力、难澄清的解释责任和高忧虑的心理负荷。基层公务人员“应诉负担”的生成逻辑,可阐释为在“强压力—弱张力”场景中,情境层面的角色期望和任务要求严格发起、制度层面的投诉约束与权益救济缺失导引、资源
摘要: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从要素动态演进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得到了数字赋能,其“新”源于数据的生产要素化,其“质”源于生产力基础要素的突变,即数据要素融入社会化大生产后,劳动者得到算力加持,劳动对象实现数字孪生化,劳动资料愈益智能化,三者的组合效率得以优化。新质生产力以其规模性、普惠性、高效性、绿色性和非零和性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
摘要:当前居家养老已成为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从供给—需求关系看,志愿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但面对老年人取向复杂、意愿强烈的养老服务需求,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和持续供给等方面多维乏力,陷入可及性供需耦合失调困境。借鉴国内外公共服务可及性的经典概念和研究范式,可以从可识别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切性四个维度构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的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从供需耦合机制受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