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员干部忠诚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党员干部忠诚观,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忠诚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新任务新挑战对党员干部的忠诚提出了新要求,要努力培养忠诚的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党员干部忠诚重要论述,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党员干部;忠诚;理论阐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在思考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肩负的使命和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主张并加以贯彻,经历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演进历程。中国共产党建设教育强国有着深刻的逻辑理据,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递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生动彰显,是从贫穷落后旧中国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教育发展缩影。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摘要: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基于“政党—国家—社会”视角,建构“整合—回应—参与”的分析框架,对H村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蝶变案例进行分析,进而透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微观机制与动态互动逻辑。研究发现,H村党委通过价值整合和组织整合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凝聚与政治关系再生产,从而型塑具有责任共识的有机体;党和政府通过话语回应和行动回应,及时高效地
摘要:社区基金会在基层组织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基金会的平台能力表现及功能质量,直接影响其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以成都九家社区基金会为例,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运用关键事件分析法,聚焦基金会典型项目运作的重要事件,揭示社区基金会从扩资源到强能力的成长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和能力的动态相互作用贯穿了社区基金会运作的全过程,主要通过资源结构化搭建社区基金会能力框架,运用资源捆绑培育社区基金会能
摘要:在数字化城市构建中,“技术赋能”作为理解数字时代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技术分析框架,日益难以解释在实践应用中所涌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聚焦电子数据的流动,有助于理解数字技术嵌入城市韧性建设的过程。基于“流动空间”理论框架,城市韧性数字化建设中的数据流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数据支撑层、应用平台层和数字空间层。这些层面的交叠与循环展示了数据流动的复杂性。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多维数据流动不仅增强城市
摘要: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引擎,然而,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与失衡的问题。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容易引发数字鸿沟、数字孤岛、信任赤字和数字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应探索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治理数字化实践中的耦合关系,有效回应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议题。把数字公平、数字协同、数字信任和数字安全等价值理性要素作为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遵
摘要:农民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底色乃至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从“数字技术情境—数字价值认知—数字化能力”维度可为探索农民数字素养的现实制约以及纾困路径提供一种新的建构逻辑。浙江省Q市K县数字乡村建设实践表明,当前农民数字素养存在三个方面的现实制约:一是乡村数字情境的薄弱化、单一化与低效化;二是农民数字认知的滞后性、排斥性与局限性;三是农民数字应用能力的差距性、单向化
摘要:民主概念自衍生以来,关于“民主是什么、为了什么”“好民主”如何评定等系列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当代西方民主更是陷入了逻辑悖论与治理危机的双重困境。倡导民主“元问题”的回归,就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观念之争中正本清源,通过价值诠释、效能彰显、形态塑造、话语阐释等一系列领域的革新与变革,让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以良政善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民主真正价值,在理论逻辑和实践导向上再次“复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的具体形式往往关乎合作社资本形成的财产范围以及合作社运营的财产质量。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13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第2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形式的规定,以强制性规范为主要表现形式,存在忽视合作社对资本形式的独特需求、与合作社契约自治理念相抵牾的不足。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质量,应消解成员出资形式规定中的强制性要素
摘要:麦克法夸尔的“铁三角”理论触及了“中国问题”的精要之处,却暴露出几处理论瑕疵,绝不能再因袭照搬。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内部孕育了一个由“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三要素组成的“文化硬核”。三者作为文化的组织性、制度性和理论性载体,一脉同源且相互支撑,已成为中国自身发展的“稳定常量”和相对西式道路的“独立变量”。除了既有的单体特性外,协同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新经济地理“3D”理论是指导区域资源开发的科学方针,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框架和新思路。借鉴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显示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密度差异、距离较远、各地分割等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需探索新经济地理“3D”框架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路径:提高密度,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集聚化;缩短距离,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