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ICT应用与智慧养老 特邀组稿人:马 妍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0%,并且老龄化程度仍在快速加深,预示着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趋势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摘要: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经济社会转型和城乡空间重构的特殊时期,地理学与社会学、老年学等学科交叉的需求日益凸显,老龄化地理学正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当前,地理学对老龄化的研究聚焦于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效应、老年人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老年人的空间行为、养老服务的空间组织与规划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从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421”式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倾向,“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攀升。据最新数据,我国近97%的老年人倾向于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方式来养老。如何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并引导其融入社区对外社交,打造安全性、包容性强且符合需求的社区养老环境是关键。ICT与城市建设的不断融合发展使得该技术逐渐被引入康养领域,运用ICT辅助养老即“智慧养老”设备及系统,新形式下的社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老龄化与信息化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研究ICT应用下城市老年人获取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数字鸿沟”问题的形成机理与规划对策,对于老年友好社区的智慧化升级与智慧社区的适老化设计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信息化水平,比较其对不同类型ICT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能力,进而探究ICT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形成原
摘要: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适老化空间。近年来,智慧社区面对持续加深的老龄化趋势进行了多种模式的响应,其技术体系与功能内涵不断拓展。通过对智慧社区适老化响应模式的梳理,将其分为社区服务升级、信息平台赋能、智慧场所营造和数字家庭构建4类。对这4类适老化响应模式的特征及典型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技术—空间耦合的框架之下,提出智慧社区适老化的发展策略。智慧适老
摘要:针对不同居住模式下的中老年人群体,系统梳理“居家智慧养老需求”的内在关联性,提炼出6大核心需求评估维度,即个性化休闲娱乐、周到的照护辅助、全方位的健康监测、严格的隐私保障、友好的交互设计和智能网络连接赋能,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特征、不同居住模式下中老年人的6大核心需求差异。此外,通过用户访谈和案例调研,进一步揭示了中老年人在实际使用智慧养老产品过程中对功能配置与需求的匹配度,以及潜在的隐性需求。
摘要:远程监护设备通过监测老年人的体征、环境或需求,可以实现对老年人护理的远程辅助。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年度、2020年度的2期数据,分析4 503名老年人的调查问卷结果,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老年人的3种居住安排(独居、仅与配偶同居、多代同居)作为调节变量,探究4类常见远程监护设备(智能手环/手表、居家监控摄像头、智能一体机/音箱、智能睡眠监测)的使用对城市居家老年人
摘要:2021年底,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社会阶段。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的依托,其合理配置是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本保障。以老龄化率居前列的首都核心区连锁运营模式下的代表性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组团为研究对象,对驿站布局与规模类型,服务项目、服务量与服务提供形式,人员安排与统筹调配情况,不同规模驿站的空间利用实态等进行调研;对服务量的影响因素、空间利用现状与问题等进行分析归纳,进而
摘要: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语境下,城市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体现出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综合运作的发展趋向。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特别是在推动城市设计法定化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机制和方法。新时期,上海围绕3方面持续开展城市设计探索:一是全过程管理,将城市设计融入规划体系各个层次,注重体系性、适应性和可实施性;二是高品质设计,探索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空间设计的模式和方法创新;三是高效能治理
摘要:聚焦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梳理其发展演进历程,并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管控观念与方法的变迁为线索,从目标、对象、机制和路径4个层面,对其展开深入解析。由此提出,自1990年代以来,在上海街道空间管控的发展过程中,管控对象经历从要素到空间的迭代,管控机制发生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同时,有序与活力这一对管控目标在不同阶段交替出现,运动式治理与常规型治理这两种管控路径在实践探索中互为补充
摘要:以南京市中心城区45个“城市硅巷”更新项目为例,研究创新空间导向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与行动逻辑。结果表明:(1)通过“地方国资平台主导”“社会资本主导”“多元主体合作”等治理方式,更新形成以科技创新产业为主的混合功能园区。(2)依据更新前空间资产权属因素,可以区分为市场主体权属类(Ⅰ类)和非市场主体权属类(Ⅱ类)两类项目。前者总体运作逻辑是产权主体盘活资产的意愿较为强烈,社会资本参与程度高。后
摘要:在以存量更新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旧住区成为重要的更新对象,更新工作承载着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使命。以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理念为基础,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工作应注重空间规划的整体性、实施模式的创新性和广泛参与更新的多样性。基于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旧住区更新案例,总结更新实践中的经验和挑战,并提出提升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旧住区更新可持续性的实施建议
摘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政策手段。通过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发现其囿于工程性、项目化的特点,在空间格局优化、资源价值融合、人本体验提升及规划有效传导等方面仍有不足。融入设计思维对增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具有重要作用。探索构建设计思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方法,并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宁南城乡
摘要:多中心是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思路,一般通过积极的人口布局优化政策、产业布局优化政策来实现。基于上海案例,使用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探索2010—2020年间在人口、产业布局优化政策导向下上海市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变化,从数量匹配、类型匹配两个维度量化认识人口—产业匹配特征,并通过向心通勤变化揭示了人口—产业匹配特征对市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的人口布局优化政策、产业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国土空间发展及其规划有必要关注人口流动的新特征和新规律。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近30年来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人口流动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厘清国内外人口流动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突现分析和时间线分析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热点的演进进程和发展趋势。根据图谱分析结果聚焦国内外210
摘要: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具有文化载体和文化本体二重属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别于工作空间、居住空间,以休闲、娱乐等社会交往功能为主的第三空间逐渐成为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场域。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的有序推进,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城市社区日渐涌现出数量繁多、自由零散的第三空间,成为孕育社区自律、轻松愉悦和个性表达氛围的场所。如何珍视这样的城市价值?场景理论从整体意义上为社区第三空间的识别与营造
摘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上海生态之城发展等目标导向下,基于上海市现有智慧公园实践,提出面向场景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应用框架。框架的核心是紧密围绕生态、生活、生命价值,以提升市民端的互动式使用、公园端的精准式服务、政府端的全局式决策3方面能力为方向,结合对城市公园的核心功能、发展诉求,以及新理念、新兴信息技术方法等的认识,融入大数据人本、物联网检测器等技术方法,进而对生态环境监测、绿色资源运管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对城市规划学科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故需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元思考。直观认知上,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而其实质则是人类展开大规模社会协作网络的载体,是人们根据生存繁衍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主客体统一的“第三空间”。规划是具有高级意识活动的人类规范种群自发自组织行为来趋利避害的行为,是根据群体共预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规划需以法治为基础,为实现群体共预期的秩序而施行干预行为;城市规划
摘要:面向公众的、有效的规划宣教,需要将相关规划的理念、专业数据图表等转译成公众能感知理解的形式。围绕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2035”展项,总结展示方法,分析20年来的公众人数情况;从公众旅游、参观、考察、学习和参与规划的角度,分析展示效果;强调从不同的规划层次呈现规划内容,激发公众兴趣,引导思考和促进参与。从展示技术创新和应用角度,归纳传统展示与现代技术结合,专业与艺术相融合等展示方法。通过探
摘要:城市空间绩效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效率和均衡性问题,为城市空间发展预警,提高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能力。在阐释城市空间绩效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视角构建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复合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对长三角地区26个中心城市的空间绩效与系统协调性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空间综合绩效处于加速提升阶段,3大子系统内部结构存在明显演变,综合绩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更强的气候风险,对城市韧性评价能够找出城市发展中应对风险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从气候风险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在面对多种灾害风险下的韧性变化,从承灾体脆弱性、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维度构建气候风险下的韧性评估体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基于投影寻踪的遗传算法模型和耦合激励评价模型进行非线性评估,对长三角中心区2010—2021年间的相关指标和综合韧性
书籍作者 Jean-Claude Bolay 出版社: Springer 出版时间: 2020年 “全球南方”指代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在内)的130多个发展中国家[1]。其并非一个国际组织或政治集团,也没有明确的成员构成,而是一个包含多元的文化形态、经济水平、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相似集体[2]。一直以来,西方主导下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未充
纽约市议会批准通过“经济机遇之城”计划 2024年6月,纽约市议会批准“经济机遇之城”计划,这将进一步推动纽约市的经济复苏。“经济机遇之城”旨在通过更新过时的区划规则,为纽约企业迈向更具包容性和繁荣的未来铺平道路。 该政策涉及的主要变化包括以下方面:增加清洁制造可用空间,允许小型生产商(例如小型啤酒厂、服装制造商和陶瓷店)在5个行政区的商业走廊中开业和发展;创建新的分区,允许工业区内目前无法增
自然资源部发布首批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 6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发布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本次公布的15个典型案例各具特色,均结合本地实际需求、资源禀赋,探索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做法,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 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试点针对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存在的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