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组稿人: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自2021年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以来,已成为重要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如何通过城市
摘 要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的基本单元,是推进规划建设治理精细化的重要载体和行动单元。近年来大量社区尺度更新和规划实践有效提升了基层人居环境品质,但也暴露出城市宏观战略与基层微观行动之间缺乏有效对接、传统规划技术路径难以应对精细化治理要求等突出问题,为社区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研究方法带来挑战。提出应构建“市区—街镇—社村”多层级社区规划体系,并聚焦城市层级社区规划,明确其定位、总体思路和工作框架,进而
摘要 社区生活圈已成为当前“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更新实施和评价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主要基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可达性等空间绩效评价方法,较少关注居民的实际生活体验和需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根据客观评价(设施服务水平)和主观评价(居民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强相关、中等相关、弱相关和不相关4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设施的相关性
摘要 珠江三角洲村镇工业集聚型产业社区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但是依靠土地出租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回归”“工业上楼”是其在存量更新时代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村镇工业集聚型产业社区面临总量大、效能低、开发难、成本高的多重困境,如何激发更新的“升级动力”并进一步实现产城融合成为迫切问题。以广州村镇工业集聚型社区为例,总结微改造、全面改造、整村改造3种类型的特征,对其存在的问
摘 要 社区中不仅存在空间资源过度利用的“公地悲剧”,也存在空间资源利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但对社区中的反公地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目前还缺少深入的研究。从反公地悲剧的视角出发,解释社区更新中不同类型的反公地问题,指出产权治理是克服反公地悲剧的核心途径,可以促进社区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上海市徐汇区华富社区更新的案例中,探索了基于产权治理的社区更新方法,碎片化空间低效利用的反公地问题被识别出来,并通过
摘要 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选取山地城市老旧社区特征显著且老龄化严重的重庆市渝中区凉亭子社区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该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实地观察、访谈和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厘清各类社
摘 要 “老屋新生”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创新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被闲置的历史文化空间在重新规划建设时应注意的条件与实际,认为“老屋新生”是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及创新方式,使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功能。基于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文化资产、寻访生活足迹的目的,“老屋新生”议题广受关注,引起人们对老
摘 要 当前上海聚焦《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和实施,建立本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总体—单元—详细3个层次,其中单元规划承担了系统管控的责任,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明确了强化实施、提质增效的转型目标。同时,在落实国家关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上海控规应对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与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兼顾体系传导、底线约束和弹性适应,将规划、管理和实施的内容
摘 要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双重背景下,长三角作为制造业优势地区,其小城镇依托科创空间进行产业转型的诉求较为迫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区域合作与城镇能级的考虑,提出小城镇科创功能主导模式,并构建了小城镇以技术研发创新系统为核心、技术服务创新系统为辅助、城市环境系统为支撑的三级科创功能体系。以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为例,探索在技术主导型科创模式的引导下,以存量产业载体绘制科创空间资源“底
摘 要 建设用地变化是城乡空间生长过程的直接映射,对其规模和布局的合理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运用竞争态和脱钩模型,分析了鲁豫皖苏浙沪建设用地时空演化规律和集约利用水平,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分区管控规划策略,形成“动态分析—绩效评价—政策设计”的新框架。研究发现,鲁豫皖苏浙沪城际间建设用地规模差异大、集聚性高,变化趋势由“存量更新型、高速
摘 要 “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十四五”对五个新城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和重要要求之一。基于2014年、2020年的两期手机信令数据,从通勤活动和生活活动两个方面测度了上海五个新城的“独立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五个新城职住规模较为均衡,但实际“独立性”存在弱化趋势,部分新城向中心城通勤和生活出行的比例高达20%以上,“卧城”特征十分明显;五个新城对周边地区就业和活动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摘 要 以北京公布并执行的15个市级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人员与执行人员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IPA分析和矩阵算法分析,对导则要素的重要性排序、编制人员对执行环节的关注度、执行人员对导则实施的满意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除交通要素外,编制人员和执行人员对界面、景观、设施和服务对象这4个要素的重要性排序较为接近;编制人员对导则执行环节的关注度与执行人员对导则执行环节的满意度呈正相关;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的转型改变了以地理邻近为核心的传统产业区位理论,电商产业集群作为实体集聚和虚拟集聚双重作用的产物,同时受到实体空间重构和数字经济转型的深刻影响。以江苏省睢宁县沙集家具电商产业集群为例,一方面规模报酬递增的放大强化了实体集聚和虚拟集聚的双重集聚,加强了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的降低推动了产业在更大区域实现分工,当集群内高端生产服务环节向大城市集
摘 要 医疗设施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公平开放的医疗设施布局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可达性是评价医疗设施布局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医疗设施为例,引入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代入不同的搜索阈值,客观测度各居民点就医可达性,并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法探讨区域可达性聚集差异。结果表明,长安区医疗设施可达性区际及街道内部差异显著,可达性差的地区较多,农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在活跃的村镇工业化推动下实现了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趋向破碎化的城市生态空间。引入租差理论,以利益驱动为分析基础,从政府管控、经济发展、自然环境3方面,构建“政府力—市场力—自然力”的城市生态空间演变动力分析模型,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2010—2020年间佛山市南海区生态空间演变中,政府力是城市生态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2)生态
摘 要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中村改造长期以来较少关注全周期的影响评价研究。基于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以广东省深圳大冲村改造影响评价为线索,梳理改造过程中项目的定位与方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两个阶段不同方案的核心指标,分析空间要素的差异,探究在开发商主导模式下,项目改造定位错位、多方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最后,从住区形态的角度解析大冲村改造后的变化,并以租客和住客两种人群
摘 要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配置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技术方法。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使得该方法得到的社区生活圈划定与现实有较大偏差。针对山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构建问题,计算乡村社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度,同时基于空间关联度构建空间关联关系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在构建社区生活圈后,对乡村基本服务要素——幼儿园和小学进行社区生活圈供给效率评估。结果表明,对空间分散分布的小学类要素依托下的
摘 要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与企业合同契约的方式,推进乡村某些领域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然而在政企合作中也存在着潜在的结构性风险,如何构建乡村公共服务可持续治理模式成为难题。基于非对称风险理论视角,以江西省婺源县乡村垃圾市场化处理为案例,深入剖析乡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下各主体的角色与面临的困境。由于公共服务市场化合同难以将权责一并打包给企业,导致市场风险向乡镇基层政府转化,加之村民主体性缺
摘 要 城市绿色空间公平性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福祉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1975—2022年城市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的发展进程、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等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重点分析理论框架、评价机制、实践经验等主题内容。结果表明:研究呈多学科、多元化快速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包括公平性内涵与评价、绿色绅士化等,理论框架向社会经济维
摘 要 可持续城市更新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治理模式。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模式为研究对象,回顾与分析布里斯班自合并成大政府后的城市转型历程。认为布里斯班在规划中具有目标可持续、制度可持续、主体可持续的优势特点,并剖析出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以安全富有韧性、物质空间优化、社会公平正义、经济综合发展和社会福祉提升为目标导向的5种更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城市
摘 要 乡村景观风貌是法国区域与地方城市规划的共同线索,在政策方向上具有保护自然生态与保护历史文化两个显著特点。法国央地分权的政府组织架构发挥了“国家体制的顶层引导”和“地方自治的横向协作”双重优势,中央通过景观立法和派驻、审查制度在严守生态和历史文化底线方面有力地传导了国家意志,发展出一系列成熟的规划管理工具;地方通过加盟、协议关系在规划的目标认同、资源整合、行动协同上形成合力。景观风貌类专项规
规划书评 低效用地更新推动城市复兴的悖论解析 ——评霍华德·吉列《城市复兴悖论:美国后工业时代的进步与贫困》 书籍作者 霍华德·吉列 出版社: 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6月 书评作者 范晨璟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市设计系 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fancj@njfu.edu.cn 刘润函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 硕士研究生 姚之浩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