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与价值归旨。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表征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脉相承、多元一体与兼收并蓄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要素,从精神标识、典型形象和民族故事等层面为融合传播实践提供了充足养分。以媒介融合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以渠道融合促进共同体传播有效互动,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故事的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与一体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复杂特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要在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之高度契合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凝结各族群众智慧的群众文化与中华民族故事同源同脉、共促共进,二者在叙事上不仅互为基础还可以彼此成就。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立足各民族群众对故
内容摘要:ChatGPT爆火后,老牌巨头、后起新锐纷纷涌入大语言模型赛道,掀起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理热潮。实际上,人工智能代理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其历史可追溯至互联网诞生之初,其蕴含于过往的媒介想象中,经历了从理念建构到实践落地的范式转型。可借鉴媒介考古学的媒介史研究视角,通过重访与串联那些未被重视的历史细节,勾勒关于人工智能代理的媒介想象与传播史线索。新近涌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理的技术路线与平台
内容摘要:出版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各子系统的总和,也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只有对其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才能对其活动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事实上,出版活动是由是什么、做什么、传什么和看什么4个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同时,这4个子系统始终贯穿着“由什么人来完成”这一决定性因素,始终贯穿着“为什么如此控制”这一选择性因素,始终贯穿着运用系统论方法进行综合性判断和实践的方法
内容摘要:新时期数字阅读呈现出媒介化、社会化、生活化、平台化与产业化的全新面貌,数字阅读的内涵已从“文本阅读”延展至“生活、工作与发展阅读”。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战略下的数字阅读素养内涵,应与时俱进地从“数字阅读学习能力”延展至“数字阅读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分析数字阅读素养内涵从“阅读能力素养”延展至“阅读意识素养”“阅读行为素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而从“能力”“意识”和“行为”3
内容摘要:出版活动以“物”的形式为体现,但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物性的人类生产实践,出版史研究的“见物不见人”归根结底是研究者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出版的认识存在偏差,忽视了出版物生产背后的人类社会关系。除了载体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历史变化,出版“物”的到场与人的在场/不在场,以及人与物所处的社会历史场境,都应是出版史研究的内容。不同于中国书籍史偏重文献版本的学术传统,西方书籍史研究将以书籍为中心的编纂、生产
内容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至全面抗战前的10余年间,大规模的古籍出版活动在传统文化式微的语境下,创造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从出版视角看,此次传统文献“出版热”自有其迥异于过往的生产逻辑。在正典化不断远去的文献生产前提下,通过建构纪念碑性,大型古籍丛书的生产活动被再度嵌入政治的框架内运行,知识的政治建构在这一时期是古籍出版活动整体上极为凸显的特点。于外,古籍以展览和馈赠的方式走出国门,在文化外交中扮演
内容摘要:在前现代以及现代早期,“书写即说话”“阅读即聆听”。将感官与媒介对应起来的媒介特异性理论无法揭示“书写的口语性”等复杂的媒介现象。媒介理论应当关注“媒介间性”与“对媒介的跨模态感知”二者之间的关系,倡导建构更富感知丰富度的媒介文化。把语言理解为高度认知性的存在,压制对语言的跨模态感知,便会以“网络空间”消灭“织网空间”,使人丧失对书写之本质来源的感受力。 关键词:书写;阅读;口语;跨模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量采用新式标点的简体字本古籍被出版。以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为代表的简体字本古籍的出版实践证明,简体字本古籍整理与出版,契合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可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建设一个包括简体字本在内的“中华古籍世界”是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可以分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出版经典的简体字本;第二个阶段,扩大简体字本品种规模;第三个阶段,在持续扩大品种规模的同时,大力推进简体字本古籍的
《现代出版》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现代出版》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为适应当前编辑出版行业发展趋势,更多关注行业现象、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服务行业发展,本刊决定开设《出版观察》专栏,现面向学界和业界诚征佳作,组织刊发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一、征稿内容 征文重点参考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出版产业变革; (2)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