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舆论》在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与政治文化情境中孕育自身,并由参与多元文化互动的理论主体传递与分享,形成时空情境、译本原本、译者作者之间相互交织的多元联结。在流动、变异与融入中,理论文本显示出在其他文化中继续生成意义的可能。作为英文世界的经典,《舆论》在多语种出版过程中还表现出一种跨文化“经典化”的可能,其“经典性”显示为“媒介性”,促发着历史与当下、理论与现实、多元文化之间持续的交谈。这也是理论旅行的跨文化传播意义所在。
内容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局面,具体表现在: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加强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指导规划,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逐步推向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向纵深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种数和教学点增多,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新闻传播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成效卓著。
内容摘要:真实性一直被现代新闻业看作是存在的前提与根基,但新闻真实并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一种“再现真实”。再现真实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认同,而大众传媒以其技术特征与社会权力确保了这种认同的有效性。平台世界的出现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场景。依托可编码性、任意排列组合性和基于概率原则的可计算性,机器正在成为真相强大的垄断性的提供者,但机器却从不以再现真实作为新闻生产的起点,从而对新闻真实性构成了真正的挑战。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认识论,更为现实的态度是承认技术力量的强大,并在其中寻求主体抵抗和超越的可能性。
内容摘要:由于数智时代媒介技术赋能的深刻影响,知识生产的“中心化”“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概念并非学理意义上的严格区分或对立。现实生活中,三者相互依赖而非相互排斥,它们可以在一个连续体中进行有机契合。短视频在知识生产方面极具创新性,它不仅打破传统知识生产范式,而且突破其生产模式界限。数智时代短视频的知识生产在历史、文化与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深度勾连的三重逻辑。当智能技术嵌入后,“再中心化”便应运而生。由于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双重赋能,未来短视频知识生产将出现新的混合特征,促进知识制造与知识智造融合,进而呈现出方法论的折中主义、范式的多元主义以及对各层次多样性研究的重视。
内容摘要:后人类主义主要探讨技术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归宿,“身体”是穿透理论迷雾的线索。在媒介理论之下,肉身作为人传播主体地位的基石,随着技术进展逐步走向了麦克卢汉所言的“身体媒介”与后人类所描述的“媒介身体”形态。在传统的批判视野下,人类肉体一直被视作被动的工具,如生命政治下的身体惩罚、工业资本下的身体生成和符号消费下的身体表达。对于后人类的媒介身体而言,如何使媒介身体逃离工具化的境况成为有待研究的课题。肉体主体性的失去意味着技术对身体的解放。
内容摘要:科技期刊按归属机构划分,可分为商业科技期刊和非营利性的大学及学会期刊。当前全球商业科技期刊市场主要垄断在五大国际出版商手中。系统研究西方资本办刊的真相和实质,深入分析跨国出版巨头对全球SCI期刊的兼并、科技学术期刊惊人的暴利、期刊“大单”营销手法及其弊端后发现,期刊“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并非“大势所趋”,资本办刊具有三重特殊性。
内容摘要:出版理念是在出版活动中形成的稳态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它表明出版工作的价值导向。“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核心理念,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新时代“人民至上”出版理念萌芽于中国古代出版活动的民本思想,并历经近代三次办报热潮的新民思想的演变过程。新时代“人民至上”出版理念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深化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出版原则;二是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三是拓展了出版法规的网络空间;四是确立了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读者中心”出版意识。
内容摘要:通信传播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参与形式多样化。然而,随着以言说为中心的观念在在线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线参与逐渐等同于言说,作为重要在线参与形式之一的倾听的重要性遭到了忽视。这不仅导致社交媒体中的“争论文化”,而且对网络公共领域和用户的自我建构构成威胁。应将“网络潜水”这一常见而容易被忽视和贬低的在线交流行为视为一种倾听形式,探索非言说性的在线参与行为对自我建构、在线社区以及在线交流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