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气是一种平和之气、一种沉稳之气、一种超然之气。常存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担当、一种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涵养静气,才能稳住心神、守住根本,不贪一时之功、不逞一时之快、不图一时之名,从容应对困难挑战,淡然看待进退得失,交出合格的新时代“答卷”。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处变不惊、本色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千里江防。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渡江战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伟大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蕴含的“坚定信念
在泰州地区档案馆、纪念馆内,珍藏着大批重要的渡江支前史料,它们见证着泰州人民渡江支前的光辉历史。75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东集团在泰州沿江地带集结渡江,渡江战役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泰州人民群策群力、踊跃支前,作出了重要贡献。75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时代潮头,回望历史,感受军民情深,汲取奋进力量。 东线渡江在泰州 1949年3月下旬,渡江战役总前委依据中央军委指示,围绕国民党军江防部署及长
75年前,一场恢宏壮阔的渡江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的诞生,让泰州白马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永远载人中国革命史册,被誉为海军摇篮。正是从这里,人民海军启航驶向深蓝,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历史给予白马庙这样的机缘,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中国共产党的卓识远见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酝酿建立人民海军由来已久。 近代中华民族惨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港口城市和沿海、内河主权
任弼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卓越领导人。长征初期,他以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领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兼任红二军团政委,领导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久,遵照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改组为红二方面军,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贺
伟大建党精神在许多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身上都有集中体现,如毛泽东、李大钊、董必武、陈潭秋、邓恩铭、王尽美等。细察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光明磊落、风雷激荡的一生,深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及本质特征在他身上皆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其精神光焰之炽烈、独特,令人久久震撼。 一 1916年1月,张太雷进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临时预备班学习。他成绩优秀,英语尤为突出,擅长足球等运动。1918年
陈赓大将是著名的“将军教育家”,他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并先后创办和领导红军彭杨步兵学校、红军干部团、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等,是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在长期实践中,陈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高超的育人艺术。 坚定的信仰基石 陈赓出身将门,祖父陈翼琼官拜花翎副将。父亲陈道良一生忠厚,三子一婿投身革命,被毛泽东称赞为“对革命有贡献的人”
谭震林作为新四军的重要军政领导,全国抗战前、中期参与指挥皖南和苏南的斗争,后期又领导淮南地区的工作,是皖南、苏南、淮南等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42年底,谭震林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工作,担任新四军第2师政委,并兼任淮南军区政委、中共淮南区委书记。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三年时间里,谭震林大刀阔斧地开展一系列工作,通过推进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等带领根据地度过困难期,主持开展整风运动,有力指挥抗日
2024年1月12日,在南京中央门外小市新村,我再次见到现年92岁的刘子彬。老人依然声音洪亮,精神矍铄。 受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的委托,我带领辽沈战役纪念馆信息中心主任李梦璐一行数人,专程拜访曾参加辽沈战役的老战士刘子彬。 我与刘子彬老人一家很熟悉。记得2020年筹备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时,我曾专程来到南京市小市新村,采访刘子彬老人和他的儿子刘颢、女儿刘颖。
1951年3月21日,35岁的李德生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由辽宁宽甸河口跨过了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作为第12军35师的师长,李德生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如果说第五次战役令李德生扬名军中,那么上甘岭战役则是李德生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 红色收藏家王金昌先生收藏了一本战地记者于1952年6月16日至7月13日采访李德生领导第35师开展“坑道战
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的常州,地处江南腹地,北枕长江,南揽太湖,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有着“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20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无锡、苏州共创“苏南模式”,奠定了以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发展的良好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市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在全省率先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聚焦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