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是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产业用地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及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支撑作用。本文从产业升级、集约利用和市场配置三大维度出发,深入阐述了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内涵与意义,并围绕规划引领、土地供应及供后利用这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产业用地全链条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同时,结合深圳的实践经验、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
摘要:本研究分析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从“竞次策略”向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竞优策略”转变中,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提升对工业地价理性回归的影响。研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以地谋发展模式逐渐衰竭,低价引资生税的竞次策略失灵,工业地价即使越低,也无法带来更多的投资与税收;先进制造业用地出让占比提高显著促进了工业地价理性回归;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提升是
摘要:产业供地准入规制是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揭示了产业供地准入规制的基本特征,并从功能、规模、结构和技术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其对碳减排的影响作用;为进一步强化产业供地准入规制的减碳效应,提出准入规制优化建议:确立准入规制减碳目标,将碳排放直接纳入准入条件,加强准入规制减碳效应的量化评估,推动准入规制与碳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以及完善准入规制的绿色金融支持等。 关键词:
摘要:探索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政策对推动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在规划管控、全过程政策衔接、二级市场高溢价、行业部门联动等方面存在政策难点。文章通过对天津、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现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政策的比较分析,得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政策主要由规划编制与管控、盘活利用、土地管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4 个核心环节政策构成。文章据此提出
摘要:产业用地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土地政策法规与产业更新实施之间仍存在一定壁垒。苏州市作为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二,拥有大规模的存量产业用地和深厚的潜力。经过近15 年的产业用地更新实践,苏州市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性土地政策举措。本文基于苏州市产业用地更新的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总结了苏州市支持产业用地更新的土地政策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政策;
摘要:在生态文明和创新驱动时代,围绕单一功能安排的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无法满足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发展趋势,亟需进一步发挥详细规划作为实施性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据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运用案例归纳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梳理广东省政策发展历程和趋势,剖析传统控规的治理掣肘,总结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的规划管理实践,聚焦空间组织模式、编制审批体系、实施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详细规划编制与
摘要:立足工业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东阳市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为例,结合工业用地保护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城市实践经验,从空间特征、产业业态、用地绩效等方面对东阳市工业用地进行分析,系统构建了从“用地总量控制—划定任务分解—工业用地评价—分级分类划定”的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导向下的控制线划定策略以及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要求下的控
摘要:我国各大城市老旧工业园区转型诉求日益增多。针对复杂的园区企业运营与空间建设现状,本文基于福州市中心城区以金山工业园橘园洲片区为代表的老旧工业园区提质升级实践,提出“统筹—决策—迭代”模型。该模型旨在探索针对老旧工业园区提质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扩容空间受限、利益协调难度大、政策资源匹配度差等挑战,通过园城共谋的转型方向引导、精准的升级模式定制、政策匹配与空间方案设计及实时化的园区运营管理,推动老
摘要:本文探讨了上海市存量工业用地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转型再开发问题,分析了当前 上海存量工业用地现状、政策背景、开发模式及其对转型开发的影响。文章首先梳理了上海工业用地的空间利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明确了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浦东某工业用地的案例分析,详细剖释了地块基本情况、业主方转型开发需求、地块转型开发关键问题、项目开发经济可行性和策划总结。通过案例归纳,进一步对上海
摘要:为促进产业用地资源要素在实体经济生产中的良性健康循环,解决产业用地成本高的难题,本文重新审视产业用地具有的公共资源属性和承担的生产要素载体功能,设计产业用地综合价值实现的顶层逻辑,探索价值与绩效联动的路径,构建一套适应产业用地资源要素的综合价值体系,并进一步提出技术改进方向与实施举措建议。 关键词:产业用地;综合价值;绩效联动 中图分类号:F3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摘要:面对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浙江“亩产论英雄”这一地方实践为例,研究探讨了产业用地更新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亩产论英雄”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市场“无形之手”,善用政府“有形之手”,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着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建设并完善企业综合评价大数据平
摘要: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是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回顾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政策沿革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分析了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核心理念,对国内外实践进行总结并提炼模式,剖析当前产业用地提质增效面临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涉及土地质量提升、土地供应方式优化、政策创新与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理念
摘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背景下,建立健全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机制,是完善储备土地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两统一”职责定位,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储备土地资产价值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体,研究通过分析储备土地资产价值体系构成和价值实现内涵,尝试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实现—价值保护”链条构建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机制,为土地储备政策制定、土地储备规
摘要:生态空间功能支撑城市圈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并随其多功能需求变化而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以千米格网为评价单元,选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土壤保持与休闲游憩6 个功能指标,分析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热点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了生态空间多功能的热点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生境
摘要:明晰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特征,对提高山区生态系统健康,推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山区的昭通市为例,以2000—2020 年土地利用数据集为数据源,基于GIS 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三个方法探究昭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层级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昭通市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
摘要: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用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本文以西安都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西安都市圈2000 年、2010 年和2020 年的城市扩张进行研究,刻画西安都市圈城市扩张时序与空间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对西安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城市建成区在30 年间,一直
摘要: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特征是对超大型城市的科学规划管理的重要参考。本文以上海全市范围为研究区,获取了上海市开放街道地图路网和水体数据与兴趣点数据,划分最小功能单元,采用核密度估算等方法,识别分析上海市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各类型用地整体呈“一核多心”分布特征,可分为29 类城市功能区,主要为综合功能用地区和混合功能用地区;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以为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管
摘要: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是合理规划农村基础,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基于浙江沿海地区1980—2020 年8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活跃度、景观格局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浙江沿海地区40 年间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空间格局变化,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点面积持续增大,增幅近81%,转出面积少于转入,转入以耕
摘要: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围绕海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乡村民宿与公共设施的协调,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环蟹钳港乡村民宿、公共设施等POI 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刻画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及其与文化、生活、交通、医疗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匹配特征。研究发现:(1) 民宿与文化设施的镇域分布最不平均,均聚集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新桥镇,交通、医疗设施的镇域分布相对平均。(2)
摘要: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征地房屋补偿的“链接点”,对其在土地征收中的补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因国家层面立法未对宅基地使用权在土地征收中如何补偿予以明确规定,现有研究以宅基地使用权在土地征收中所处的地位为切入点,形成无需补偿、分配性补偿、独立性补偿三种不同学说。理论研究的分歧最终传导至实践的管理当中,各地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签订主体、方式以及如何补偿做法不一,导致农户合法权益被侵
摘要:分析并预测生态系统服务不但有助于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而且对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基于CA-Markov-PLUS 模型预测分析了2010—2030 年土地利用和4 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布局变化,探讨了2010—2030 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2010—2020 年间,佛山市耕地、林地面积大量减少,向建设用地转换,在2020
摘要:滨海湿地通过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危机。遥感是一种观测范围广,可快速获取大量可靠信息的成熟观测技术,近30 年来在滨海湿地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对遥感技术在全球滨海湿地恢复领域的应用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在2010 年首次
摘要:土地是乡村振兴最根本的基础性要素保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把区域国土空间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全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对于改变“零散无序”的农村土地利用、支撑乡村振兴用地要素保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障乡村振兴用地要素的内在机理,具体表现为:以“山水林田湖草村”的统筹策应乡村振兴目标的系统性、以工程建设和制度创新的融合保障用地供给
摘要:在全球大都市区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产业生态、公共交通等与土地利用互相配合,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巴黎作为欧洲的重要城市区域之一,其发展模式、成就与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运用比较研究、数据解析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从巴黎大区的产业多元化发展、交通网络化服务、土地混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路径及成效解析,以总结提炼对上海市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主要启示。研究认为:产业空间与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闲置住房越来越多,《决定》允许农民通过市场盘活利用,对城乡融合发展,意义极其重大。农村住房进入市场,房屋坐落的宅基地自然也就进入市场了。过去只允许宅基地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现在不再作此限制,无疑
聚焦新时代上海地面沉降防治,国内外专家共商挑战与应对,“2024 年城市地质上海国际咨询会——上海地面沉降防治国际会商”于7 月27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会议发布“地面沉降防治上海倡议”。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玉鑫、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牛力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何满潮,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国际倡议计
为促进《上海国土资源》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密切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编辑、期刊之间的互动联系,打造汇聚思想、分享智慧的平台,《上海国土资源》创设“思· 享荟”学术沙龙。2024 年9 月12 日下午,由《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办的首期活动在地质大厦12 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期活动邀请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现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刘映、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孙婉、上海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