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于1938年4月。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第三厅犹如一盏明灯,将文化之光投射进战争的阴霾, 这支由周恩来主管、郭沫若执掌,会聚当时中国最优秀文艺工作者的特殊队伍,以其独特的文化力量,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他们用如椽大笔、七彩画笔、跳动音符和硝烟中的镜头,完成了特殊的战斗——梁白波的漫画让日军惊呼“被中国漫画家打败”,应云卫的电影让华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上庐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该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称“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并称国共两党“皆已深切感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意义”。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 既然已经昭告天下
在邀请周恩来出任政治部副部长的同时,蒋介石指名道姓请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这是为什么? 原来,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郭沫若即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两人之间曾有一桩著名的公案。 1927年春,蒋介石在江西、安徽等地屠杀工农群众。3月31日,郭沫若在朱德家起草了一篇著名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以犀利的文笔和血淋淋的事实揭露了蒋介石阴谋制造“赣州惨案”“安庆惨案”等反革命
1902年11月7日,阳翰笙出生于四川省高县罗场镇的一个丝茶商人家庭,从小爱看川戏,广泛涉猎古代诗词、散文和历史典籍。1922年夏,阳翰笙与同县好友李硕勋等自发组织成立“四川省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学潮,反对尊孔读经和军阀委派的官僚校长。学潮失败后,阳翰笙被开除学籍,并遭到地方政府通缉,于是远走上海。 1924年,阳翰笙考入上海大学,成为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的学生,接触到马列主义书籍。
经过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反复协商,最终由周恩来主导确定第五处人事方案,第五处主要吸纳沈钧儒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各地救国会代表在上海集会后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和东北救亡总会骨干。胡愈之为救国会的发起人及核心领导人之一,郭沫若特意任命他为第五处处长,掌管动员工作。 第五处处长胡愈之:多重身份的“文化巨人” 胡愈之(1896—1986)
第六处是第三厅最耀眼的一个处,处长田汉,人称“田老大”,著名剧作家夏衍称他是“现代关汉卿”“中国的戏剧之魂”。关于处长人选的确定,阳翰笙微笑说:“田汉,是自己同志,打个电报马上就来了。” 第六处处长田汉:郭沫若的早年挚友 田汉与郭沫若早在青年时期于日本留学时便已相识。 1916年,田汉赴日本留学,考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此前两年,1914年,郭沫若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赴日留学,1918年夏,升
第七处主管对日宣传和国际宣传。具体工作包括编制对敌宣传标语等宣传品,并散发到敌占区;进行日语广播;派遣人员前往俘虏收容所对日军俘虏开展感化工作;选取六处印行的部分宣传画,加以世界语说明,寄往五十余国,争取国际支持与同情,让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情况。处长原拟请担任,但当时远在福建,遂改由来担任。 第七处成立时间较晚,具体哪一天没有明确记载。1938年5月徐焕升等飞往日本扔“纸炸弹”时,撰写标语口号、
第三厅聚集起的众多文化名人,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熠熠生辉。他们形成“名流内阁”,使文化界力量得以整合,进而推动抗战文化的发展。除上述处长、科长外,为第三厅服务的艺术家还有史东山、应云卫、马彦祥、洗星海、张曙、叶浅予、梁白波、张乐平等。他们以各自擅长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导演史东山:血与泪交织的胶片 史东山(1902—1955),浙江杭州人,电影艺术家。 1922年,史东
2002年盛夏,我走进南京市白下区后宰门东村小区,拜访了一位平凡却不普通的老人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那一年,李秀英八十三岁。当年,在与侵华日军搏斗时,李秀英身上的伤多达三十七处。平时,李秀英很少出门,街坊邻居都是从电视和报纸上得知小区里住着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 老人生活清贫,言语不多,对街头热闹从不驻足围观。2002年5月10日,她打赢了一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跨国官司。这是中方第一次在此类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和卫生部即将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下《学习白求恩》(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更名为《纪念白求恩》一文。文章是这样评价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的: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
从农家子弟到开国上将,朱良才的一生是忠诚、坚韧与奉献的壮丽诗篇,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他怀着“做共产党员死了也心甘”的赤诚投身革命洪流,在大革命低潮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朱德、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下,他从一个朴素的革命者,逐步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在井冈山烽火中写下《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等传世名篇,在历次反“围剿”中浴血沙场,长征路上负伤前行,西路军失败后隐姓埋名、千里乞讨归队,在
在抗日硝烟中,皖西南大别山区,出了这样一位“火凤凰”,不爱红装爱武装。她本该“对镜贴花黄”,却怀揣奇志,不当娇小姐,要当带兵打仗的女英雄。从一名热血革命青年成长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从一名与党失去了联系的“孤儿”历练成抗日游击大队的队长,靠着英勇和智慧,鲍有荪书写了别样青春。 ▲鲍有荪 鲍家有女初长成 1916年12月的一天,安徽合肥鲍姓一座高墙大屋内,诞生了一个女婴。孩子的父亲鲍哲文是安徽
▲潘月樵 辛亥革命前后,上海戏曲界出现了一位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他的传奇生涯和慷慨义举长期为人们称道。他便是潘月樵。潘月樵一生与戏曲表演结缘,于绝大多数艺人而言,舞台仅是一方献艺之地,而他则不然,他突破单纯的名伶角色,赋予自身“铁肩担道义”的另一重身份,以舞台为阵地,化演出为利器,致力于中国的进步事业,开伶人参加革命之先例,堪称“梨园革命家”。 潘月樵,艺名小连生,江苏甘泉(今扬州)人。他
他是学者,深谱日本政治经济之脉络;他又是外交家,在华盛顿会议上寸土必争,助力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孤军舌战,破局关税危机;他更是谍报奇才,准确预判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组建国际问题研究所,力推修建滇缅公路战略通道,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密电。他的一生,是情报破译与外交暗战的交织,更是弱国智士以谋略抗衡强权的缩影。他就是被称为“日本通”的王芃生。 在中国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中,王芃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外交奇
他是孙传芳的首席军师,孙传芳从建立反奉联盟到坐拥东南五省,无一不是他抛头露面,为其拓展立下汗马功劳,成全了孙传芳一时之盛。而后,面对国民革命军北伐,二人又合纵连横,共谋出路。尽管最终徒劳无获,但对孙传芳而言已足矣。 与孙传芳三度同窗 杨文恺(1883—1965),字建章,人,幼承庭训,随教私塾的父亲习文,得中秀才。1902年8月,保定“练官营"招生,他报考被录取。结业后,因成绩优秀,被保送至北
赵清阁(右)与傅抱石 1957年5月10日,郭沫若在给《傅抱石画集》题写了书名后,又在题词中说:“我国画界有南北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则抱石。今北石已老,尚望南石经历风霜,更臻岿然。” 有趣的是,“北石"齐白石是赵清阁的老师,而“南石”傅抱石则是赵清阁的挚友。 为画坛佳话。二人相识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以诗画为媒,知音间惺惺相惜。斯人已逝,时光匆促,两位画家之间高洁的情谊始终让人动容。
1943年10月的一个夜晚,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堂上村一座废弃老庙的东偏殿中,一个十九岁的青年正披着外衣,独自坐在炕上沉思。小木几上摊着几页纸,他时不时用钢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昏黄的灯光打在纸上,那是一首传唱至今的战歌底稿… 做一颗闪亮的红星 1924年10月18日,曹火星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原名曹峙。曹家虽是农户,但几代积累下来,家底还算殷实。曹峙满五岁时,父亲曹清廉就把他送进了村中的小学
北欧的冬夜漫长,斯德哥尔摩老城区的一栋公寓里,灯光在雪夜中显得格外温暖。一位老人正伏案工作,书桌上堆满中文典籍,他的笔尖在瑞典语与汉语之间游走,一沓译稿摊开,墨迹未干。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将《诗经》《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文学瑰宝“摆渡”至西方,更以评委身份,助力莫言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他就是瑞典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马悦然。 马悦然的一生拥有两个无可替代的身份:西方世界最杰出的中国文学翻
20世纪4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是在顾颉刚的邀请下前往成都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兼导师,后又去迁回成都的四川大学执教。蜀中的山水和遍地的茶馆让钱穆在战争时期得以相对安心地治学。直至晚年,他仍对那段岁月怀念不已,留下不少笔墨,还特别记录了他的一次奇妙游历。 1944年夏,钱穆从灵岩山下来,向西走了约二十里路程,进入了一个叫的地方,“村中山水风景极宽极幽,村民遂亦不喜外出,风俗纯朴”。村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仅存世的诗作就有九千余首。虽然他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但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渴望恢复家国统一的热情不仅是陆游诗中永恒的底色,更是陆游现实人生的写照。 九百年前的十月,从寿春(今安徽寿县)沿淮河走水路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艘船内,时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陆宰连日来都在为国家和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是东晋年间一场关于咏雪的逸事,出自南朝刘宋时所撰《世说新语》。“谢太傅”指谢安,东晋望族谢氏的当家人,死后追赠太傅。“胡儿”是谢安二哥谢据之子谢朗的小名,“兄女”即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之女谢道韞。 一句“未若
一 缘起当然是认识杨苡先生。 杨先生和赵瑞先生是一家子。赵先生是的教授,读本科时,我修过他的选修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还是那门课的课代表。但赵先生的课,我大都逃了,以至于毕业留校分在外国文学教研室,我都不好意思登门拜访本专业这位退休的前辈。忽一日,我的同事唐建清(赵先生的弟子)告诉我,杨苡先生知道我写了本《张爱玲传》,想借一本看看。这让我大为惶恐,连忙登门去送书。 说起来,我知道杨先生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