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下,漫山遍野的向日葵涌动起一片片金色浪潮,这样耀眼的金黄恰似“七一勋章”获得者们身上熠熠生辉的信仰之光。从烽火连天的岁月到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他们从雪域高原、荒沙碱滩、田间地头、车间一线、戏剧舞台等处走来,在每年的七月写下最动人的精神史诗。 毛乌素沙漠南缘,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那是与荒漠抗争四十余年的石光银倾家荡产、屡次徘徊在生死边缘换来的
每天早上7点半,主持的的卷帘门会准时拉起,里面是近八百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这里窗明几净,绿色的安全通道光可鉴人,各种设备一应俱全、排列有序。实验室的展柜中有十多本手写的笔记,字迹遒劲有力,一笔一画地记录着一个个生产攻关的片段和技术心得。这个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是湖南省焊接工艺技术重点实验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展柜里摆满了荣誉证书和奖杯,个个含金量十足。 这些荣誉的主人
毛乌素沙漠黄沙肆虐,植被难觅,沙丘连绵。千百年来,风沙主宰着边缘居民的命运。但石光银偏不信邪,他以铁锹为刃、信念为盾,毕生与荒漠鏖战,带领乡亲们在二十五万亩荒沙地上植树五千三百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三十五万亩,将荒芜染成绿洲,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在沙海中树起一片不朽的绿色丰碑。 风沙蚀骨处,壮志破土生 1952年,石光银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
穿行于高原、雪山,策马跑遍广袤大地上的小小毡房,他是“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历时十年,他用十万份调研数据,填补了我国高原病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他踏遍青藏铁路二期建设的每一个基地,创造“十四万人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 他就是2021年“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 如今,吴天一已是鮐背之年,尽管心脏装
在贵州遵义的群山褶皱里,喀斯特地貌的鳞岣岩壁如同天然屏障,将草王坝村与外界隔绝。这里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村民世代与干旱抗争。命运的转机,始于黄大发的出现。这位土生土长的草王坝汉子,怀揣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以血肉之躯直面群山险峻,用三十六年带领乡亲们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一锤一凿,开辟出一条主渠长七千二百米、支渠长二千二百米的“生命之渠”。当浑浊的山泉水顺着水渠奔涌而下时,草王
2022年6月8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导演蓝天野在睡梦中离世。此时,距离北京人艺七十周年院庆仅有四天。镇院之宝《茶馆》仍在上演,而第一代“秦二爷”已成绝版。 就在此前一年,九十四岁的蓝天野神采奕奕地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接过了那枚“七一勋章”。此前两年,北京人艺六十八周年院庆当天,九十三岁的蓝天野带领后辈们为观众献上了经典话剧片段,并豪迈地说:“如果我不参加,北京人艺院庆
神舟二十号乘组。左起:王杰、陈冬、陈中瑞 2025年4月24日,中国迎来第十个“航天日”。这一天,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五十五年前的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这里升空,奏响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序曲;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继续书写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新篇章。 神舟二十号乘组指令长陈冬与航天员陈中瑞、王杰英姿勃发,阳光洒在他们的面庞
鲁迅对他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茅盾评价他翻译的首部中文全译本《简·爱》“使我们在‘知道’而外,又有‘感觉’…谨慎细腻和流利是不能否认的”,叶嘉莹亲切地称他为“影响我后半生教学生涯的前辈学者”。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与翻译家李霁野。 早年间,他辗转于动荡时代,获鲁迅亲炙,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结成“未名社”积极发展翻译文学。后半生,他与新中国共成长,任教于南开大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和上海孔雀电影公司先后将《红楼梦》拍摄制作成电影搬上银幕,轰动了十里洋场上海滩。 在这两部“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演绎成电影故事”的影片中,周空空先在“复旦”版《红楼梦》中饰演刘姥姥,又在“孔雀”版《红楼梦》中饰演贾政,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才华,令众多影迷和戏迷追崇膜拜,以至于许多戏院、商店、歌舞厅、咖啡馆、电影院纷纷张挂起“周空空”的招牌。
柯丝蒂·考文垂 2025年3月20日,对国际体育界来说,是一个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希腊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一百四十四次全会上,四十一岁的津巴布韦前奥运会游泳健将柯丝蒂·考文垂以首轮投票获得四十九票的绝对优势,从七位主席候选人中胜出,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第十任主席,成为国际奥委会一百三十一年历史上首位女性主席和首位来自欧美地区之外(非洲大陆)的主席。 为什么是柯丝蒂·考文垂?这
1947年5月,汪曾祺在上海 随着抗战进入尾声,西南联大即将回迁复校。因故未能及时毕业的汪曾祺,在离开学校后的几年里,经历了艰难困窘的“昆飘”“沪漂”和“北漂”岁月,穷”成了他这一人生阶段的关键词。最穷的时候,他只剩一床破棉絮、几本旧书,一双皮鞋、两件大褂和一包最爱的香烟成了他对宽裕生活的奢侈想象。其间师友和爱人的相助相伴支撑他度过了贫瘠寂寞的岁月,过往艰辛的求职经历日后化作文字,流动着
▲夏鼐 1931年,夏鼐通过考核,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转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因为读书刻苦,成绩优良,常发文章,他很快在清华大学崭露头角,被誉为“清华文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其他三位是吴晗、季羨林和钱锤书。 1935年,夏鼐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埃及考古学,而钱锺书当时正在牛津大学留学,两人在留学期间未曾谋面。 对《谈艺录》有褒有贬,对《管锥编》大加赞美 1948年6月,钱锤书的学术著作
▲鲜宅“特园" 20世纪40年代,位于私人住宅“特园”,其主人名叫鲜英,字特生,这特生的“特”便是特园的由来。这座看似普通的私家园林每天高朋满座,迎来送往,见证了抗战期间大后方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也见证了中国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享有“民主之家"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在《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一文中回忆道:“要叙述重庆的民主运动,‘特园'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一座私家园林,何以贏得如此荣
郑颖孙 关于古琴家郑颖孙,其名字常被人写为“郑颖荪”。但早期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存其本人函件,落款则均为“郑颖孙”。严晓星先生在所著《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一书中亦纠正了一个问题,即郑颖孙不是北京望族,而是地道的安徽人。 皖南才子郑颖孙多被归为音乐家,其实他对摄影、茶艺乃至教育也多有涉猎。只是在悠长的历史中,这位昔日的名士形象渐渐变得模糊,乃至被人遗忘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郑
享寿一百零二岁的苏雪林(1897—1999),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和学术界特立独行,书写了自己的世纪传奇。早在新文化运动潮起云涌时期,她就与冰心齐名,二人有“冰雪聪明”之誉;她集作家、学者、教授于一身,留下了超过两千万字的丰富著述。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雪林与叶圣陶在搬迁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相遇。一位是个性另类的“珞珈女杰”,一位是性格平和的谦谦君子,他们既有过同事间或深或浅的合
黄永玉 黄永玉可算是初代“港漂”。1948年,二十四岁的黄永玉离开上海,与夫人张梅溪移居香港。当年,香港有一家叫“”的餐馆,童子鸡做得很出名。有一次,黄永玉约金庸、梁羽生到“”餐馆吃饭,结果大家都没有带钱。怎么办,已经吃了人家的东西了好在,那家餐馆离星岛日报社不远,他们便打电话请《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的主编叶灵凤来。黄永玉见饭店里有个鱼缸,鱼缸里有很多热带鱼,就画了一张热带
近年来,我尝试将阅读与行走结合起来,即在读过某书后,走访书中描述的现场。借由这种形式,文学与行走、历史与现实有了真实的呼应。这次,我来到了江西鹰潭龙虎山。 龙虎山是道教发祥地。东汉,张陵在此炼丹,后在巴蜀传道,自称“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故时称其道为“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天师道早期是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打下的基业,三人合称“三师”。他们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创
假如你已经三天没有吃饭,这时别人给你美味佳肴,你会接受吗?估计绝大多数人会接受,但是陈仲子就不接受。 陈仲子是战国时著名的贤士,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因此史书上又称其为田仲子。因其先祖来自陈国,故亦称陈仲子。陈仲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孟子在齐国做官时,用“巨擘”一词形容陈仲子,称他是齐国的大贤人。 因认为兄长的俸禄为不义之财,陈仲子就拒绝食用兄长提供的食物,拒绝居住兄长的房屋。他一个
从朋友圈某公众号上看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郑愁予先生于2025年6月13日在美国病逝,享年九十二岁。很多新闻平台上也公布了这个消息,简短介绍之后,便引出了郑先生那脍炙人口的诗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之所以被称为“浪子诗人”,是因为他成长在烽火连绵的岁月,父亲是国民党的将领,他从小就和母亲一道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