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S7.0主震及M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2022年芦山MS6.1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与2013年芦山MS7.0主震和5级余震相似的逆冲型破裂特征,压应力轴方位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区域应力场一致
摘要:使用2013—2018年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周边地区23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记录,通过背景噪声干涉测量,计算获取了台站对之间的相对地震波速变化;计算了5个不同周期的相对波速变化,重点分析了2018年石棉MS4.5地震前后的波速变化。结果显示:在1~3 s周期,相对波速变化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每年的6—10月,相对波速变化显示出缓慢的降低趋势,误差也较小,而每年的1—5月的相对
摘要:水库库区附近的地震活动性对水库的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活跃区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的关系,以新疆努尔加水库为例,采用模版匹配滤波方法对2014—2018年库区附近的地震事件进行了检测,完备震级(MC)由检测前的1.1降低至0.5,b值为0.86。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事件中的1 064个事件进行了重定位,地震定位结果及波形相似性分析显示,水库蓄水后在库区下游形成的两个地震丛集分属于
摘要:利用2016—2021年河北及周边地区的6期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针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MS5.1地震,建立了震前1~4年和震后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磁场的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和水平矢量4个要素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震前累积4年和3年的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变化中区域整体趋势强,与大地构造有一定的相关性;震前2年和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中,局部特征显著;震前1
摘要:利用重庆测震台网36个子台地脉动噪声数据,采用H/V谱比法计算分析场地响应。根据各台站0.5~20 Hz场地响应曲线形态特征,将这些子台分为平坦类、低频放大类、中频放大类、中频衰减类和高频放大类。结合7个钻孔应变同址观测台站地质剖面图,分析了浅层地质构造对台站场地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台基岩性差异和分层结构对场地放大效应有直接影响,台站局部低密度介质会造成低频段(0.5~1 Hz)的场地放大
摘要:提高对马尼拉俯冲带海啸生成机制的认识对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型俯冲带震源破裂的运动过程对海啸生成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但震源运动学破裂过程对马尼拉俯冲带潜在海啸的影响尚未明确。基于马尼拉俯冲带的典型破裂模型,对不同破裂速度和方向设定的海啸情景开展数值模拟,评估分析破裂速度和方向对海啸波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破裂方向相同时,破裂速度越慢,海啸波到时越晚,峰值波
摘要:强震动数据是地震工程和工程地震领域研究的基础,为了便于高效选取强震动记录,基于以下全球强震动开源数据库:美国USGS、欧洲ESM、日本K-NET和KiK-net、墨西哥RAII-UNAM和新西兰GeoNet,收集整理5.0级以上地震的强震动记录40余万组,约150万条,通过震级、台站分布、场地条件、反应谱谱型等强震动基本信息对强震动记录进行筛选并分类,采用两套标准对场地进行了分类,对绝对加速
摘要:我国强震多发、震灾严重,小震致灾、大震巨灾的状况时有发生,而多层建筑倒塌则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基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川滇地区发生的十余次6.0级以上地震震害调查资料,对比了“破坏”与“未破坏”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平立面布置、抗侧力构件分布及结构体系,剖析了建筑结构震害特点,总结了房屋破坏、倒塌的原因。认为在强地震中,建筑结构发生破坏及倒塌是因为其自身存在“散”
摘要:使用地基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了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灾区农村典型民居基本完好砌体建筑物140个独立墙面的高精度LiDAR点云数据。根据标准差原理,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LiDAR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和验证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结果表明:芦山地区农村典型民居砌体结构建筑物墙面的LiDAR点云数据背景值区间为0~0.45 cm,并证实其合理性。 关键词:LiDAR;点云;背景
摘要:1875年在广西与贵州之间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和《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差异较大。针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通过计算研究区的中小地震密集区之后发现,广西乐业和贵州望谟分别存在地震密集区与上述两个震中对应。依据地震密集与历史强震的关系,分析了上述两种震中位置的合理性和可能结果,认为广西乐业和贵州望谟存在着两次6级左右的强震的可能性。
摘要:通过《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等汇编性史料提取明清时期(1368—1912年)关中地区地震发生频次、位置、震级和地震灾害影响等信息,应用指标统计、滑动平均及语义差异分析等方法,建立关中地区地震灾害时空变化图并分析特征。结果表明:①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地震有显著的阶段性、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特征。1474—1676年是当地地震相对活跃期,其中1500年代和1480年代地震发生频次最高,且多发
摘要:基于动态骨架曲线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应用适用于非规则荷载作用下的砂土孔压增长公式,推导出一个适用于砂土场地的动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并提出了一种考虑砂土孔压影响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场地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程序。利用美国加纳山谷岩土台阵的观测数据,对所提出的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含饱和砂土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孔压变化对场地地震
摘要:为在强地震动模拟计算中实现地震动的地形效应,采用地震动随机模拟中的有限断层法,依据山地中的局部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提出在随机模型中构建局部场地放大项和高频衰减联合的场地效应项表征地形效应的方法,并以位处于张家口典型山地地形的崇礼冬奥会场址区为研究区,结合近场地震构造背景,完成场址区可能面临的强地震动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计算得到崇礼场址区潜在最大地震动强度可能会达到210 cm/s2;②山
摘要:为研究钢-混凝土混合风电塔筒的抗震性能,基于弹塑性纤维梁柱单元理论建立了某钢-混凝土混合风电塔筒二维数值模型,先依据推覆分析结果确定塔筒的5种损伤状态限值,然后分别以截面曲率和考虑高阶振型的复合地震动强度参数IM1I&2E作为结构需求参数和地震动强度参数,接着选取20条地震动记录进行塔筒的增量动力分析,建立塔筒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并对塔筒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混合塔筒模型的损伤
摘要:对核电站主控制室内的后备盘台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后备盘台的最大Mises应力为91.89 MPa,小于结构材料的最大屈服极限,即后备盘台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结构的最大响应加速度幅值逐渐增加,且横向振动幅值增益最为明显。对后备盘台显示屏安装区域的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得到同一点3个方向的能量峰值均位于2~3 H
第1期 钢管输电塔挂线节点足尺模型失效模式与承载力提升分析 翟彬,李素超,张丽娟,徐再根,王志远,毛晨曦(1) 输电线路抗震韧性评估方法研究张俊杰,刘如山,吴萌,洪一翔(10) 埋地管线数值模拟中土体计算区域的选取问题研究刘鹏,陈洪富,孙柏涛(18) 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对高速铁路桥梁-轨道震后残余变形影响分析 甘霖,郭恩栋,吴厚礼,李长宏,刘聪(27) 大跨度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