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我好羡慕您 站在校门口 一举一动 带给我们温暖 从春到夏 迎来每一个上学的笑脸 从秋到冬 送走每一个回家的背影 小时候 我好羡慕您 站在讲台上 一点一滴 教给我们知识 不急不躁 从不向我们发火 不紧不慢 耐心等待那个学得最慢的学生 长大后 我就成了您 传承着您的精神 奉献着您的奉献 骄傲和自豪 霸占了我的眼神 老师啊 我在想 讲台下的小可
大单元作为一种学习单位倡导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将以双线组织的自然单元转化为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单元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策略。 一、梳理提炼大单元主题 统编教材中的单元人文主题与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学习主题不是匹配的,教师需要认真梳理单元内容,提炼大单元主题。这种梳理需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以机械抄写和重复训练为主,过重的作业负担不仅让学生对作业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怕做作业的情形。对此,教师需要从“双减”要求出发,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作业,吸引学生乐于完成语文作业,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一、以妙趣横生为抓手 教师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自身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努力减少机械抄写、重复训练的作业,多设计一些以妙趣横生为抓手的作业,尤其是
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其中的逻辑思维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表述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搭建支架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一些具有典范意味的语段时,往往能够从整体上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结合“双减”政策,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设计适量的课后作业,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理解语文要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当前,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大多属于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对此,教师要结合课堂学习
杜威将儿童视为学校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出发点,他反对传统的以“成人式”标准为主的学校教育,主张民主的、“儿童本位”的教育立场。一方面,他认为儿童是一种动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认为儿童的成长是一种“试误”的过程,教育理应为儿童提供“召唤结构”的场景,“邀请”儿童进行发挥、创造,体现“做中学”的思想。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儿童的教育就是一次“探险活动”,在“探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生成、发展。同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业设计占据很大的比重。教师要以“双减”理念和大单元教学理念作为指导,立足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单元作业内容;科学设计单元作业层次,满足学生的作业需求;不断创新单元作业形式。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具有整体性、结构性、递进性等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和要点,才能充分发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在于知识能力的提升,还在于知识的实践应用。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需契合教材和学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 一、依托教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为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教师需注重
“知识、领会、运用”属于低阶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评价”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阅读,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多管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一、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形式作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对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作文教学,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方法,优化作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对重点文体进行范例解析 作文的文体多样化,包括议论文与记叙文等。为了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提高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教师就要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语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事物的特
作文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真情实感是打动读者的“无锋之剑”,能架起创作者与阅读者沟通的桥梁。触动人心的情感胜过华丽辞藻的堆砌。创作者唯有饱含丰富的情感进行创作,才能文思泉涌,写出优秀的文字作品。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小学生要注意调动和融入情感经验,以真情实感为抓手,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水平。 一、存乎于心,注重生活积累 写作情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基于学生情感经验、生活见闻形成的感悟。作文中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标提出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对接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强调在思辨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文本中挖掘适合思辨性训练的内容,探寻开展思辨性学习的路径,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要求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 一、激发思维兴奋点,追求思辨的广度 思维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在学习中就需要
小学语文进入三年级后,阅读难度增加,需要学生深入分析和鉴赏,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对于表达,灵活的表达技巧和知识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基础都是在阅读中建立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关键段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表达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真实表达,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双向发展,实现阅读与表达和谐共生。 一、阅读与表达共生的小学语文课堂特征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
新课改对教学理念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智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知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具有艺术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 智慧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编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进行编排的,涉及的教学内容、体裁较为丰富,包含了寓言、古诗、名人传记等方面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内容,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
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强调的教学重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与社会进行互动及融入集体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所有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帮助学生敞开心扉 针对学生语言表达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及主动性较差等问题,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乐于与他人交流,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紧贴课程
传统文化是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根植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气节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支撑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的语文学习内容,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独特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在整合课程资源中融入 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内容的大概念,如汉字文化、礼仪文化、儒家文化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资源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突出强调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建构起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这就决定了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从学情出发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能力与关键品格,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 一、设计指向明确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本质上说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以学生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充分说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在整个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而语文课程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任务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极探寻扎实开展语用训练的有效路径。 一、在激发兴趣中开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出发,结合学生的学情,创设真实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预留生成空间,把课堂生成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抓住其中有价值的生成来打造教学亮点,让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一、顺学而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时常会冒出一些“意外”的问题。之所以教师觉得这些问题“意外”,是因为它们是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来的,与教师站在自己立场备课时的思考角度完全不同。对这些“意外”问题,教师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就会觉得学生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强、工具性强等特点,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建立基础语文知识架构,还能逐步了解多样的文化形式,接受思想层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思维、素养、行为等方面进行引导。 一、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引导下,教师应明确德育教育的方向与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着手,结合学生的学情,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是重要的助学系统,也是细化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研读课后习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将其作为优化单元统整教学设计的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以六年级上册《桥》为例,阐述借助课后习题优化统整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把握训练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教师在研读课后习题训练要求时,需要洞察课后习题所对接的语文要素目标,找到着陆点,明确本课的教学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中国古典名著阅读单元,随后的“快乐读书吧”推荐了包含《三国演义》在内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成人阅读的古典名著版本小学生读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笔者以“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中的《三国演义》阅读为例,探究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具体学情,确定阅读指导目标 整本书阅读尽管属于以课外阅读为主的学习,教师同样需要了解学情,为确定阅读指导目标提供依据
古典名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描写细腻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典名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一、从整体出发,激发阅读兴趣 古典名著产生的时代较为久远,作品的语言文字也较为晦涩,这就给阅读造成了相当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古
“语文园地”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固定的体例进行编排的,与课文内容相比具有知识集锦、能力提升、积累拓展等方面的功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聚焦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开展单元统整视域下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在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以意义联结解读教材内容 “语文园地”的几个固定板块,看上去各自承担不同的训练目标,但从单元统整的角度看,不仅各板块之间有意义联
“交流平台”是三年级统编教材安排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有些教师未能把握编者意图,认为“交流平台”出现在单元结束处,相关内容已经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了,让学生读一读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研读“交流平台”内容,挖掘应有的教学价值,根据教学需要搭建语言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认识“交流平台”的教学价值 认识“交流平台”的教学价值,需要梳理统编教材中安排的“交流平台”的各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是“看图画,写一写”,属于典型的看图作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于既是对第一学段以看图写话为主的训练的提升,又为其他类型的习作打基础。据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好其具有的过渡性质,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搭建支架的方法,帮助学生切实提高习作表达能力。 一、梳理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教学,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弄清楚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 一要在多方关注
高年级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达到学会倾听、应对和表达等多个方面的要求,重点是有条理地表达。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把握编者意图,通过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与内容,搭建表达支架,扎实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有效梳理,理清口语交际目标 统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既有序列性又有交互性,需要教师认真梳理,整体把握。 一是纵向梳理口语交际能力序列。统编教
“日积月累”是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固定板块,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努力挖掘“日积月累”的内涵,选择多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中获得精神滋养与智慧启迪。 一、加入故事学习 “日积月累”中安排学习的文本,有的是古诗词,有的是一组词语或句子,看上去很简单,内涵却很丰富。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一读而过,学生容易对“日积月累”学习失去兴趣。在“日积月累”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分享课是很重要的课型组织形式。由于整本书阅读属于长周期阅读,持续时间长,教师选择哪个时间节点、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阅读分享课、用怎样的策略促进学生乐于分享等,对教师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既是考验又是挑战。笔者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谈谈分享课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循序渐进策略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具有历险意味的长篇小说,情节自然属于整本书阅读中的关注对象,作者在鲁滨
语文要素“点面结合写场面”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认识哪些是场面描写,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这些场面,并将所学的方法迁移运用在表达实践中,进而达成学习目标。笔者以本单元课文《开国大典》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场面概括理清事件 用文字对某个具体场景中的情景、环境、气氛、人物活动等进行描写的结果就是场面描写。点面结合则是场面描写的常用表达方法。
小学生怕习作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在学习把口头语言表达转变为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有效资源的支持很少,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从写起等都严重影响他们的习作兴趣。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需要从学生怕习作的源头上寻找破解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实现从怕写到想写、乐写的转变。 一、以先说后写培养兴趣 在习作中,学生看到题目后,迟迟动不了笔,本质上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类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体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秉承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立场彰显革命传统类文本的内容,助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聚焦语言表达 新课标再次明确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理念,契合
儿童戏剧工作坊源起于英国,是一种将创造性戏剧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创新学习模式,集合了体验、参与以及互动等元素,不仅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还能激活课堂,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戏剧工作坊载体下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也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一、演绎人物动作,体验表演趣味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其中的“戏”字也指代游戏的意思,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极
口语交际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属于与课文、习作、《语文园地》等并列的学习板块,具有自成体系的特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段要求中,与习作并在一起归入“表达与交流”语文学习实践范畴,体现的是听说读写一体化的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切实转变口语交际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出发,在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重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在口语交际中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口语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的最后一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就语文教学而言,它是从学科融合的理念提出的;针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来说,则是对“综合性学习”的深化。因此,教师在落实跨学科学习时,需要充分关注该任务群“学习提示”的要求,结合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目标,在单元整合中,聚焦主题,找准联结点,借助及时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跨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并以此来认识世界,科学且合理的阅读引导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快速地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水平。 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转变,教师在帮助学生减轻负担的时候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本就是有梯度和层次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把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内容有序地呈现,教师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寻找适合且有效的教学方
作文课程在小学中高段语文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迫切地想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提升一个档次,以便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教师在此阶段应该特别关注的是,自己需要帮助学生在这个阶段实现作文能力的逐步提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寻觅真情实感;建立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体验式作文”要以“体验”为中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
体验式作文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生活实践,尝试从中分析情感,积累素材,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添砖加瓦。 一、重视生活体验,提升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感受自然,体验生活 教师开展体验式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实践,寻找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藏匿于细枝末节处的事件与情感,将其写入作文中,这样的文章才不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学生写的是亲身经历的事,将自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节日文化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深挖节日文化内涵,强化节日体验,丰盈阅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探究节日习俗,了解节日文化内涵 1.探究节日由来,了解文化之源 在教学以某个节日为内容的诗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节日的起源,了解节日文化,探究节日文化的根源。如何探究节日的由来呢?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探究节日的起源,即节日是如何产生
主题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师重视。主题阅读教学法能在众多阅读教学方法中脱颖而出,必有其优势。教师在进行主题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下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在经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后,强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解读。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拓展语文基础知识,也能帮助小学生建立对问题思考的系统性思维方式。 一、设计主题阅读环境 小学生对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综合表现。其中,思维能力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等内容。当前,不少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停留在低级思维阶段,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虽然也有多元互动,更多是一种形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等形式,与文本、作者等进行深度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阅读效果。 一、整合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讲解生字、生词,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相对精准地猜测阅读材料中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从而为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打下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很多的生字和生词,就难以理解
涵泳法是一种读书方法,倡导读书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跳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了,或者以后再读时,就能渐渐地读懂了。这样的读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过程的审美体验,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运用涵泳法,让学生切实经历并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谛。 一、朗读品味,领悟文本真情实感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理解文本的前提。
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了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贯彻深度教学理念,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现状 (一)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教学措施,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课时量在普通单元中占到了一半以上。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活动往往被指高耗低效。要想改变这一困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前预学单、课中学习单、课后实践单(简称“三单”),引导学生扎实开展阅读活动,学会阅读,提升阅读素养。 一、课前运用预学单梳理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教师只需说出“预习”两个字,学生就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
小学生写作需要写作技巧支持,写作技巧看起来又是那么干巴巴的,教师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教学技巧,学生就难以提起学习兴致。那么,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有趣地把写作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运用呢? 一、懂得写作技巧 教师懂得写作技巧,指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懂得学生需要学习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也就是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适合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的各种写作技巧,教给学生的可能只是写作技巧中的某
写人类型的作文,一般借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表现其内在的性格。刻画人物时,不仅要绘其形,更要塑其神,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学生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要选取典型事件,彰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善用对比,突出人物的个性。把人物写活,一般要借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其内在的性格。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人类型作文的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外貌描写,如见其人 外貌
所谓写话,就是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创作句子,或是写一段简单的话,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要将课本中或生活中积累的词语运用到不同情境中,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或是表达对周围事物的真实感想。基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积累丰富的写话素材,为写作训练打基础。 一、 以观察促写 (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应用非常简单,呈现的效果非常显著,是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思维工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理清写作思路,收集整理写作素材,让写作内容与写作主题保持一致,让写作过程变得更加流畅。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1.结构性的特点 思维导图可以承载笔记、文章、书籍等内容,极具系统性与体系性,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内容体系化、结
起步习作阶段,有些学生的习作能力容易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重要原因在于习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得到重视。有鉴于此,教师在习作指导中,需要打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关注学生在写前、写中、写后三个阶段的表现,借助多元对话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与改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一、以设问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在习作中,如果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停留在表层,找不到深入理解的入
四年级下册习作处在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过渡阶段,编者在训练安排上也重视在写清楚的要求中融入写具体、写生动的要求。纵观本册教材的单元习作,除第三单元外共安排了七次写作训练,整体上突出了交际意识和构思要求。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的有序过渡。 一、重视“我”在习作中的地位 在习作中,“我”往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决定习作以第一人称表达,二是“我
古诗词学习在传承文化、立德树人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总是以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为重点,让学生机械记忆与背诵,未能发挥好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在体会古诗词思想感情与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让德育元素与诗词意蕴自然融合。 一、梳理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 一是与自然风光有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入的古诗词,有不少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山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的是现代诗学习。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初步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单元内安排学习的诗歌是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把握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现代诗的基础上,感知现代诗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让学生逐渐喜欢现代诗。 一、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与其他教材版本比较,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古诗词篇目有了大幅增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淀典雅的语言文字,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普遍规律,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爱学古诗词、乐学古诗词,并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营养。 一、以知人论世定准基调 古人常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内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低年级安排学习的古诗,在课文中有12首,在“语文园地”中有14首。在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既要考虑古诗的学习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积极探索有效路径,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诗味,使学生爱上古诗学习。 一、在情境激趣中学习古诗 新课标对低年级古诗学习的要求是“初步”学习,这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关。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适宜的情境,在读读、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