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期是户外里的重要名词,它代表着机会与选择,也揭示着关于户外最外显的标签,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 在窗口期内,时间约摸是以小时和天来计算的。在更窄的时间尺度里,我们往往更关注具体事情的结果,比如一次攀登的成败,一个待解谜团的答案。 但更多的事情是在更大的时间跨度里才有更清晰的模样。对中国速度攀登而言,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走进中心地带,答案是3代人,25年的垒梯之路。这是一项运动的历史脉络,
图 国庆期间,大量游客涌入云南哀牢山,使其从原本的“禁区”有向“景区”转变的趋势。 何静于10月9日无氧登顶希夏邦马峰,成功完成无氧攀登14座八千米山峰的挑战。 2024装备大奖静态理论评审在上海进行,112件创新产品突围成功。
这篇关于中国速度攀岩的故事要从哪里讲起?关注了巴黎奥运速度攀岩比赛的读者,相信大家都看过那张照片:错失金牌的伍鹏委屈不甘地坐在场台边,台下的钟齐鑫默默地陪伴在一旁。这张画面的定格,便是这篇故事的诞生之点。他们是师徒,也是两代运动员,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都曾荣耀加身,也要面对无法抗拒的遗憾。从他们个人到中国速度攀岩皆是如此。 如果从1999年第一场速度攀岩比赛算起,中国速度攀岩发展至今刚好是25年
在2002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一位速度攀岩专项运动员。 1999年8月,首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在浙江湖州举办,这是中国第一场带有速度单项的攀岩赛事。但参赛选手都不只参加速度这一项,站在速度攀岩赛道下的选手就是难度赛上的同一拨人,甚至很多人在上场之前从没练过速度攀爬技巧。“难度爬不好,速度也就爬不好。”这个想法在当时很多队伍里常见。那时,中国速度攀岩成绩单还是一张白纸,等待人去填写。 在当年被称为
“俄罗斯大军将有多人参与速度赛,我想黎志伟和陈小捷真的遇到对手了。”大赛前夕,8264论坛上有人写道。这是2003年深秋,中国第一次举办世界杯攀岩赛。攀岩世界杯是每年一度的、代表世界攀岩最高水平的赛事之一,自1989年创办以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攀岩精英前来挑战。开赛前2日,一张参赛运动员的名单被张贴出来,世界各国的速度攀岩强手都来了。 成功申办攀岩世界杯,在当时代表着中国攀岩运动在世
2007年,无论在世界攀岩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攀岩历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国际攀岩联合会(IFSC)从国际登山联合会(UIAA)独立出来,并正式推出了速度攀岩国际标准赛道。 据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秘书长丁祥华透露,速度攀岩标准赛道的推出与中国也有很大关系。在IFSC 成立的两年前,作为国际攀岩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向国际攀岩联合会提出,速度攀岩应该像游泳和田径运动一样有标准赛
退役后回归家庭不到一年的钟齐鑫,在2016年6月的一天,突然被一条新闻击中:攀岩正式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这很像命运跟钟齐鑫开的一个玩笑,他心里既激动又失落,在这位中国最伟大的速度攀岩运动员之一钟齐鑫的身上,不免让人看到“时不与我的哀愁”。如今回看, 从2016 年到2021年的这几年,对于钟齐鑫来说是一段五味杂陈的岁月,却也验证了他对攀岩最深沉的爱。几乎是没有第二选择,2016
现在,让我们说回那个已经保持了4年的“5秒48”世界纪录。 2021年4月25日, 中国速度攀岩运动员龙金宝在中国攀岩速度系列赛辽宁义县站上以5 秒449的成绩夺冠,不仅刷新了全国纪录,还超越了雷加保持的世界纪录 。(世界纪录仅在国际攀联世界杯“IFSC World Cup”等国际赛事中取得的成绩才算数)但受到疫情的影响,中国速度攀岩队在3年内没能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赛事。东京奥运会上,波兰女运动员
0.02秒,在竞技体育中意味着什么?可能是突破。苏炳添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以9秒83的成绩打破男子百米亚洲纪录,这个成绩仅比飞人博尔特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的夺冠成绩慢了0.02秒。 也有些遗憾。“ 蝶后” 张雨霏在2023年世界泳联游泳世界杯分站赛的50 米蝶泳决赛中,以0.02秒之差败给自己的偶像——瑞典名将舍斯特伦,这是她在这个距离上最接近舍斯特伦的一次。 还意味着
2024年7月19日,村下善乙、吉田智音和小俣史温3 位日本男子攀岩选手同时站在领奖台,包揽了难度世界杯布里昂松站决赛金银铜牌。这天距离上一次被日本选手天笠飒太、楢崎明智、安乐宙斗包揽领奖台的攀石世界杯因斯布鲁克站决赛,甚至还没过去一个月。 在攀石、难度两个攀岩项目中这种成批量现象级的“包场”,对于日本男子攀岩,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23年吴江站、布里昂松站,2022年盛冈站、首尔站,202
平山裕司(右)和他创立的Basecamp。图源/Basecamp官网 1984年,当时日本顶尖攀岩者桧谷清(Hinotani Kiyoshi)在位于东京池袋的登山用品店秀山庄打工期间遇见了一位还在上高一的少年。几句话聊下来他得知,眼前的少年隶属于学校的户外社团,但那个社团明令禁止学生进行户外攀岩。 桧谷凭借自己数年来在攀爬中积累出的识人经验,一眼认准了这个少年:你,看起来很适合攀岩的样子,
在日本东京的某家岩馆里,有一对中国双胞胎。两兄弟一起攀岩起步,后来因为学业方向不同,哥哥留在国内,弟弟来到日本深造。他们拥有几乎一致的身体条件,攀爬水平也几乎一样。在国内的哥哥被周围的岩友们称为前辈老师,而在日本的弟弟却被周围的岩友看作刚开始迈入进阶门槛的新人。 并不是想争孰强孰弱,但在笔者的了解中,日本岩馆里遍地V5+ 选手也的确是普遍现象。刚开始入圈的岩友会问:是因为日本的教练们教得更好吗?
其实从文化角度和国民性来说,日本人并不擅长创造,而更擅长去不断打磨既有事物使之完美。在日本,经常能看到这种认真仔细到变态的性格为各类需要打磨细节的行业带来发展,比如风味细腻的日本酒酿造或者装饰精致的和果子制作。攀岩其实也是类似的工种,日本历代攀岩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抠细节上,例如身体的姿态和位置、抓握的方法、精细踩点,以及整理系统的科学训练法。 天笠飒太(Amagasa Sohta)毕业照(背后是
日本文化中有一个很反内卷的部分,叫做“中流意识”。很多日本人对孩子的希望都是:做个普通人。 这种文化在很多方面层层渗透在日本人的决定之中。比如餐饮行业,很多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创始人,哪怕生意早就火爆到一席难求,依然选择一生只经营一家店,不会考虑扩大规模或者融资上市。这些经营者的心目中总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企业文化也会更多考虑自己企业的定位和使命。 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攀岩行业经营者中,也非常
即便攀岩馆之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良性竞争,在日本这种已经接近饱和的市场里,攀岩馆想要持续经营下去依然不是一件容易事。仅在过去两三年时间里, 日本T- wall 和Green Arrow 这样的连锁攀岩馆接连倒闭或被其他品牌接手。 在去年拿下日本小学生3~4年级组全国冠军的坂本和佳奈小朋友就遇到了同样的窘境。今年3 月,一直以来训练的攀岩馆突然闭店。因为她所在的熊本县相对偏僻,原本攀岩馆数量
美国珠峰滑雪探险队,通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独家新闻:2024年9月,探险队成员金国威(JimmyChin)与埃里希·罗普克(Erich Roepke)、马克·费舍尔(Mark Fisher)在珠峰北侧中绒布冰川某处发现疑似1924年失踪的英国登山者桑迪·安德鲁·欧文(Sandy Andrew Irvine)的袜子和部分骨骸,推测可能从北侧掉落至中绒布冰川。详细DNA 信息检测将后续进行。 1
图源/电影《最狂野的梦》剧照 1924年6月6日清晨, 海拔7000米的珠峰北坳,巨大的珠峰和北面的章子峰之间,夹裹着冰雪碎石的狂风——这是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从帐篷里爬出时所面对的一切。他们收拾好出发,向着更高营地奔去,却最终走进了历史。 两天后的中午时分,诺埃尔·奥德尔看见他们似乎正逾越珠峰第二台阶的难关,向着顶峰勇猛挺进。然而,他们却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世纪过去,除了马洛里留下著
寻找马洛里和欧文的遗体也无意之中造就登山圈的专门学科——马欧之谜研究组。 1999年,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赞助下,一支由跨国登山家组成的搜查队伍——马欧调查探险队进行搜索,他们竟然在海拔8155 米处找到马洛里的遗体。现场调查发现:马洛里显然是摔落致命的,绳子还绑在腰上,右腿折断,手指还紧抓石块,想要阻止自己进一步摔下来。探险队最想找到的是马洛里随身携带的柯达背心式袖珍相机,如果相机能够找到,他生
2024年6月4日,名为“ 重访珠峰(Everest Revisited)1924-2024”的摄影展览,在英国伦敦夏洛特路的英国阿尔卑斯山俱乐部开展,这是纪念1924年英国珠峰探险队(乔治·马洛里和桑迪·欧文在探险中失踪)100周年,英国阿尔卑斯山俱乐部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 除了名为“1924·珠峰”的摄影展览,还在6月11日晚间的特别活动举行了关于1924年探险的新片首映式。这部名为《192
迷路被困的登山爱好者大多会在夜幕降临后选择报警。天亮后,从潮湿冰冷的深山里完成任务走下来的救援队员们,又纷纷奔赴各自不同的人生。随之而来的新闻报道中,他们将被描写为奋不顾身出现在他人的苦难困境中的英雄。 我们很少关注他们的另一面——有关他们自己的困境。山地救援队是一种专门从事山地救援工作的组织,由不同行业的人志愿加入组成,进行公益救援,并没有酬劳。事实上,这个群体中的不少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好,
20世纪末的下岗潮一直漫延至新世纪初,2005年,陈瑞建下岗了。 原本在福建一家鞋厂国企里有着稳定体面的工作的他,丢了“铁饭碗”,下岗后的陈瑞建尝试了几份不同的工作——在城市高楼外墙上做过“蜘蛛人”,在派出所做过晚上执勤的保安,有时候两份工作白班和夜班连轴转,熬了一夜后,白天再去跑外卖的活儿。生活奔波又烦闷。 户外登山是被撕开裂口的日子里透进来的光,是陈瑞建在生活的重压下给自己留出喘息的时间。
相比于陈瑞建,孤狼的家人对他这份工作的不理解或许会更强烈一点。 2017年,孤狼在朋友的介绍下接触到山地救援,因为自己心里一直有着当兵情结,听到“救援队”这3个字时,他很心动。和陈瑞建一样,孤狼也觉得山地救援对他的最大的意义就是能用自己的爱好去帮助别人。 你可能难以想象,救援这样既无报酬又危险的工作,很多队员却连一个报备名额都抢不到。绝大多数救援都发生在晚间,这个时间队员们大都在陪着家人吃饭,
阿虎是陕西秦岭救援队的队长,已经做山地救援工作6年了。他也提到,有一次他在秦岭山脉钟南山救援,寻找一个在山上失踪的老人,找到的时候老人情绪特别激动,当即给阿虎和队员们跪了下来,“老人的年龄比我父亲的年龄还大”。 每当将被困者安全地救下来,或在山上见证一些感人的瞬间,都令阿虎开心,也让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很值得。有一次大雪天一位登山爱好者从山上的石阶滚落,他们接到任务时伤者已经失血昏迷了两次,
“你们去救这些人有意义吗?他们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生命。”有时候救援队员家人的不理解,也会转嫁到被困者身上。 与十几年前参与户外运动和救援活动有所不同的是,现在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越来越多小白户外爱好者盲目进山寻找藏在深山中的网红点,不仅导致事故频发,事故也更复杂。很多事故都发生在车到达不了的地方,通讯不发达,救援的过程也就变得漫长,“所以我们的救援基本上都是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天马说。 而在
今年前10个月,埃德·斯塔福德前后来了中国5次。最近一次,他在重庆参加以他冠名的野外生存探索营的相关活动。学员都是青少年,他带着他们在野外生火、搭庇护所、寻找水源。 作为一名出生并成长于英国的探险家,埃德·斯塔福德因他制作及参与的一系列探险纪录片在全世界颇有知名度。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他有上千万的粉丝。随机点开一条内容,扫过满屏飘过的弹幕,更常见的称呼是“德爷”。 自媒体语境下的流量时代,探险家
在16年的探险生涯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是什么? 一是徒步穿越亚马逊,另一个就是荒岛求生,那是在斐济和汤加之间的一座岛,我待了两个月。从情感角度看,荒岛求生会更紧张,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下独处那么久,在心理层面是更艰难的挑战。但从身体上来看,穿越亚马逊河绝对更艰苦,也更危险,在那有人对着我拉弓,用枪指着我。 埃德(右)在穿越亚马逊河途中。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在亚马逊最难忘的经历
恐惧是人性之一,你是怎么处理恐惧情绪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处理恐惧的方式也不太一样。可能听起来有些怪,但我会通过跟自己对话的方式来应对恐惧。就是如果我感到害怕,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男孩,然后在心里给他鼓励,“你能做到的,你有这个能力,你以前做到过比这更危险的事情。”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有类似的暗示方法,还是他们真的就不害怕,但对我来说,这个方法很有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不那么自信,
你认为通过纪录片呈现给观众的冒险和你实际经历的有什么区别? 电视节目有它的魔力,比如你可以通过剪辑、编辑,甚至加入一些额外的内容达到想要的目的。我第一个被委托拍摄的节目是和Discovery 合作的《单挑荒野》(Naked and Marooned),我记得当时他们让我去看第二集的剪辑。我坐在编辑室,剪辑师还在工作,但我就在一旁看哭了,因为它很真实。那种感觉就像又重走了一遍一样,很神奇。 编辑
你在军队其实有不错的职业发展前景,为什么决定离开? 我一直觉得其实我很不“军人”。说实话,我参军主要是因为我不想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我以为军队的生活会全是户外活动,还能赚不少钱。但事实上我在部队也经常坐在办公室,因为当时我需要花很多时间管理30 名士兵。部队的规矩太多了,我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如果部队要去德国或者塞浦路斯,我就得跟着去。这种生活对我完全没有吸引力。 所以在我被允许离开的第一
当你结婚并且有了孩子后,你对探险的理解有变化吗? 确实有些变化。我不确定是不是跟荷尔蒙有关,但成为父亲后,确实会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就是想要把孩子保护得无懈可击,避免任何伤害。当然,如果这样做,他们永远不会成长,也不会有被户外杂志采访的机会,因为他们一生中没有冒过风险,会变成无聊的人。所以我也在努力地克服这种自然的保护本能,确保生活中仍然充满足够的风险,让孩子们能够犯错,从错误中学习,然后成长。
霞慕尼中国攀登者大合影。 陈春石、刘擎/图 2024年,霞慕尼夏天的故事要从这张照片说起:照片拍摄于7月22日,那时,欧洲六大北壁完成了六分之五的何川老师,即将出征最后一座山峰——艾格北壁。临行前一天,何老师的女朋友小六给大家发消息,邀请在霞慕尼的中国攀登者来家里吃手抓羊肉饭,这是何老师最爱的饭。经过几次试验和摸索,何老师已经能一次性做出20个人的饭,用那种一米高的、以往只在食堂见过的不锈钢
何川和小刘、阿楚,原本属于两大不搭界的圈子。虽然都出生于川渝,但何川从1996年到北京理工大学读书,至今已经在北京生活、工作了20多年,平时多在白河训练,以大岩壁和攀冰为主,而小刘和阿楚,从出生、读书到进入登山行业,一直在四川,训练和攀登也多在四川,以冰雪和混合类山峰见长。 从左往右依次是小刘、何川、阿楚。 陈春石、刘擎/图 地域之隔,加上差着辈份,这两代攀登者本没有太多交集。今年夏天的霞慕尼
话题回到阿楚和小刘,几天后,两人又完成了大乔拉斯北壁(另一座距离霞慕尼很近的六大北壁之一),walkerspur线路。线路长1200 米,11 段,ED1、6a、IV。站在线路起点望着这面大墙时,阿楚觉得很像前一年爬过的嘉子峰西壁,他感叹说:“这样体量的线路在这儿居然一天就能完成了。” 阿楚想起了同样是1200米的幺妹峰南壁“自由之魂”线路,出发去攀爬前,家人朋友不停地嘱咐他“注意安全、活着回来
相聚在霞慕尼的女性群体。陈春石、刘擎/图 照片上另一位值得一说的攀登者是杨小华。我们边吃饭,她边跟我传授用一个叫Ochama 的App(京东海外版)比用“打酱油”网购中国食物更快,东西更多。她已经在霞慕尼待了大半年,每天进山扫荡线路,晚上就住在ENSA(法国国立登山滑雪学校)的宿舍,她的目标是明年3 月ENSA 的入学考试。 中国攀登者以各种名义在ENSA接受培训,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末期,
这两年,中国的阿式攀登似乎走出了断代的窘境,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攀登者以及漂亮的攀登。疫情放开后,国内的山峰政策不明晰,中国的攀登者们将视野重新望向更远的远方。 去年夏天,何川、孙斌、大魏在巴基斯坦完成川口塔峰攀登;年底,何川、孙斌、刘洋、飞沙(祁柯铭)在阿根廷完成菲茨罗伊峰攀登。其中,川口塔峰和菲茨罗伊峰都是国人第一次踏足。今年农历新年过去不久,小刘、周松、逍童(童章浩)、小海(童海军)就去往
历时38天,中国攀登者、始祖鸟运动员何川与好友兼搭档祁柯铭(飞沙)完成了阿尔卑斯山“六大北壁”的攀登。 这是中国人乃至华人,首次加冕这一现代登山领域的顶流成就。毫无疑问,这也是中国攀登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一次性完成六大北壁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两人即将攀登艾格峰北壁前的休整间隙,《户外探险》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和何川聊了聊攀登过程中的故事,以及他们为什么想做这件事。
“都回来了。” 纪录片导演陈春石告诉《户外探险》。 2024年8月21日早上8点左右(瑞士伯尔尼当地时间),在海拔3650处露宿(Bi vy) 一夜后,何川、祁柯铭登顶了艾格峰北壁(Eiger,3970米)。两人随后下撤并于当地时间下午5 点返回小镇。 从这对中国搭档于7月14日完成马特洪峰(Matterhorn,4478米)北壁线路算起,他们在38天内相继完成了小德鲁、巴迪尔、三峰山、大乔
对攀登者而言,完成六大北壁的吸引力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密语。但在更广义的价值谱系里,还是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登山,以及,为什么要去北壁登山? 何川想了想,提到了当下中国各行各业的一大主题——出海。“现在各个行业都在出海,攀登其实也在出海。像我这几年,在巴基斯坦登了川口塔峰,也在阿根廷登了菲茨罗伊峰,现在又到阿尔卑斯登六大北壁。其实就是想走出来看一看,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作为现代登山的起
《户外探险》:为什么选择六大北壁,而不是传统的三大北壁? 何川: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就想爬一些偏技术的线路,所以需要岩石多的线路,那除了传统三大北壁,另外三个几乎都是纯岩石线路,这是我们擅长的方向,也是我们未来想走的方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也希望挑战大一点。既然来都来了,要做干脆就一步到位。对我来说,我会习惯把目标设得大一点,哪怕最后不能完成,那至少也能完成还不错的小目标。 这次攀登
说到户外背包,不知道大家都有什么见解呢?你是轻量化还是重装爱好者,对背负和收纳又有哪些心得?作为户外最常用到的装备之一,将鞋服包里的背包,称为装备讨论话题的热度前三名,一点都不过分。那首期栏目,我们就不妨将背包作为“装备起源”栏目的起点吧! 当然,背包的品牌、历史实在是太广阔,而且照搬资料还不如去查AI,所以我们干脆从一个小故事切入,看看第一枚现代户外背包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20世纪初,一战刚
先等等,难道在户外背包历史中,这意思是Kelty 就独占C 位吗?答案显然是No。 某种程度上,背包旅行的历史真就和我们的物种起源一样古老。从人类开始迁徙之时,老祖宗们就一直需要背包来携带所需要的食物和工具。 先来一个小知识点,在我们如今知道背包的英语单词叫“backpack”之前,它还只能称为“knapsack”。而当背包真正成为一种户外装备,帮助我们承载在户外所需的一切,在荒野中享受几天的
背包旅行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算是真正开始兴起,重要标志是各种户外运动的规则开始被写进法律文书,如1964年《荒野法》的诞生。不过回到户外爱好者本身,最大的趋势是相比传统徒步俱乐部大型、有组织的活动,单人徒步运动的背包客不断涌现。 这说明什么呢?除了交通的便利性外,它更意味着个体能够携带更重的背负,让长时间的独自徒步成为可能。正如后来人在评价外框架背包时说的那样:它没有提供给人们ultra
只要一副腿外骨骼,人人可以徒步日行百里,曾经的大神级线路会变成习惯的日常;越野跑爱好者可以轻松跨上每个大坡,任何人都能成为精英跑者般的存在。 这些大家想都没想过的户外赛博科技场景,真的有一天会照进现实吗? 一提到外骨骼,可能你会联想起游戏《死亡搁浅》或者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科幻场景,但没准,不需要很多年,它将会成为户外运动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有些产品生来就具有极强的颠覆性,他们将过去和未来切割
从露营、滑雪、徒步、越野跑的走红,到冲锋衣、轻量化、户外潮流等话题大热,几乎户外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寻找下一个风口浪尖,而在2024年以前,他们可能并不会相信,“外骨骼设备”突然就成为了最新的户外焦点话题。 这一切,要从一条由始祖鸟和科技公司Skip 联手推出的外骨骼长裤说起。 顶着“世界上第一条动力登山裤”的名号,这条以始祖鸟经典Gamma软壳裤为基础的动力行走装置MO/GO,首先让人
与其晦涩地解释外骨骼装备的工作原理,我们不妨听听使用者的体验。 作为与《财富》杂志齐名的《FastCompany》商业杂志, 其全球设计编辑Mark Wilson 这样描述他在使用MO/GO时的感受: “直到我关闭MO/GO时,我才发现这个系统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就好像我身体里的机器人部分睡着了,我的肉质肌肉又苏醒了过来,非常神奇。 使用MO/GO 与我预期的外骨骼感觉完全不同。虽然电机位
就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圣火传递中,残疾人运动员皮耶特佩戴着法国工程公司 Wandercraft设计的外骨骼,手持奥运火炬走上巴黎街头,11年前的一场车祸使他的双腿无法使用。这一画面被众多媒体报道为外骨骼设备的荣光。 但同时,技术人员在旁边辅助的画面又引发了大家对于外骨骼设备的另一种担忧。有关其复杂性、可靠性、便携程度的质疑,成为了多数人对于外骨骼的第一看法。 实际上,外骨骼的发展史,和任何电
Skip公司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明确提到,MO/GO的目标用户,将会是熟练的徒步旅行者,以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完成自己本已经熟知的户外运动。而对于其他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对象,将会有另一款相关产品随后上市。 这时再回头看看那些医疗方向外骨骼产品的售价,是不是5000美元也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此外,根据行业相关人士预测,这项产品的未来意义也许还在于,先在健全的户外人群中进行测试,然后再进入更明显的医疗、
在社交媒体搜索“棕熊”,会发现绝大多数内容都出自户外爱好者、游客等在西藏、青海等地路遇棕熊的经历。有的是在景区,比如有游客在西藏的萨普景区遭熊恐吓;有的是在路边的垃圾堆,集结的熊群在不断翻找残食;也有的是在牧民采摘虫草的山坡上,人熊狭路相逢;还有的是在当地民宿,熊群直接闯进了房间。 似乎棕熊的泛滥已经是一个显性结论。但我们好奇,棕熊是真的变多了吗?以及棕熊为什么会和人的活动区域产生如此紧密的连接
在不同拍摄棕熊出没的视频中,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找食物。尹杭表示,这是当下棕熊侵袭人类生活区的主要目的,也是目前人熊冲突最关键的诱因。 尹杭创办的雪境在过去10年一直关注人兽关系,近年来,随着青藏地区熊的问题愈发突出,便转向聚焦人熊冲突。 据悉,西藏那曲地区出现的棕熊为西藏棕熊,别称藏马熊,属于国内特有的一种珍稀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山以北、以东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贵州和云南西北等地
如果说食物是吸引棕熊进入人类生活圈的关键因素,那么垃圾就是阻碍缓解这种现状的最大原因。 每年的六七月,青藏高原逐步进入夏天,也进入了棕熊的活跃期。尹杭表示,为了找吃的,熊和人的冲突主要表现在闯进老百姓家的房子搞破坏,“其实进房大家还没有那么担心,最担心的还是伤人。每年也都有熊伤人的事件发生。” 尹杭所在的组织也在不断推动当地老百姓不在家里储存食物,离开家时清理垃圾,并最好用氨水、84消毒液等掩
修建围栏及防熊网 随着户外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川西、云南、西藏等热门的户外胜地。这些区域也正是西藏棕熊的主要分布地。 不论在各种视频中,棕熊表现得如何没有攻击性,但它毕竟是大型野兽。成年公棕熊体重多在130公斤至400公斤之间(为了储存脂肪过冬,秋季体重为春季的2 倍),其全力一击的力量可达1600公斤,此外还有长度可达10厘米的尖锐爪子。 据一份公开分享的资料,目前西藏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