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习近平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释义】 凡物必先朽腐,尔后方有蠹虫滋生。 【解读】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语出宋代苏轼所著《范增论》,原文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
“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2016年4月26日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释义】 只要勤奋,天下就没有难做的事情。 【解读】 这句话出自清代钱德苍的《解人颐·勤懒歌》,其全文是:为人在世莫嗜懒,嗜懒之人才智短。百事由懒做不成,临老噬
《庄子·知北游》 大马之捶钩者②,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③。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④!”曰:“臣有守也⑤。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⑥,非钩无察也⑦。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⑧,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⑨。” 注释: a 手艺精进之谜:标题为编者所拟。 b 大马:司马。楚国则为大司马。捶:锻打。钩:带钩,束腰带的钩子,用于革制的腰带。 c 不失豪芒:没有一点差错。豪芒,
〔晋〕陆机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①,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谟臣盈室②,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壹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迹远遁。汉王亦凭帝王之号,帅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濡须之寇,临川摧锐③;蓬茏之战,孑轮不返。由是
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下令房玄龄等监修《晋书》,并亲自为司马懿、司马炎、陆机、王羲之四人在纪传后撰写了赞辞,给予极大礼遇与敬意。司马懿、司马炎不必说,一个开创了司马氏基业,一个统一了天下,其成败得失显然都值得后来的帝王借鉴警醒。陆机和王羲之则是因为唐太宗分别酷爱二人诗文与书法,爱屋及乌,也就对其主人表示了特殊对待。 王羲之的书法当然毋庸置疑,唐太宗作为“铁杆粉丝”也实属正常,但若说到诗文被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①,蚕眠桑叶稀②。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a 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②蚕眠:蚕成长时,在蜕皮前,不食不动,似睡眠样。
这是王维的名作,是他游览渭水两岸乡村有感而作。自宰相张九龄被贬谪以后,王维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他在这种境况下来到乡野,看到农人皆有所归,遂发羡慕与惆怅之情。过去对这首诗的解读围绕两个关键点展开,一为表现乡村生活的平静闲逸,二为表达诗人的苦闷彷徨。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变化剧烈的世界,需要不断反思生活的方式、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回望1300年以前的这首《渭川田家》,采用新视角做出新解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到端村,集日那天,我先到了席市上。这和高、蠡一带的线子市,真是异
华夏和西域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随着丝路的开通,汉朝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这种经营不仅加强了中国与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而且巩固了汉族与西北各兄弟少数民族的密切关系,促进了汉朝的强盛。到了唐朝,对西域的经营有了更大的发展,胡商往来,朝贡不绝,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唐盛世。 汉唐对西域的经营,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拓展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文明发展,在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大
《群书治要·尚书》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其命,王命也。新其德,戒勿怠也。终始惟一,时乃日新。言德行终始不衰杀①,是乃日新之义也。 【注释】 a 衰杀:减缩。 【译文】 现在,君王您刚刚继承了王命,更要勤修德行,使自己日有所进;其命,是指君王的使命。新其德,是告诫不要懈怠。始终如一坚守专一,这就能日日更新。这是说德行始终没有减缩,就是日日更新的含义。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于今①,有长于彼而不行于此者。风移俗易,每世则变。故结绳之治②,五帝不行;三代损益,政法不同;随时改制,所以救弊也。《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③!” 【注释】 a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于今:这句话是说,君主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随时改制”,同时提出了文武结合的治理之道。 ② 结绳:指结绳记事。 ③ 随时之义大矣哉:见《周易·随卦》。 【译文】 政事有适宜于古代而不利于当今的
天地之道,极即反,益即损。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 为矣。 【译文】 天地的规律,物极必反,增益就会减损。所以圣王在治理出现弊病时而改革制度,事情终止就重新更改措施了。
昔者成汤亲照夏后之鉴①,公旦目涉商人之式②,文质相济③,损益有物④。 【注释】 a 成汤:商开国之君。夏后: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 ② 公旦:周公姬旦。式:指样式,规则。 ③ 文质:文采与质朴。相济:互相帮助、促成。 ④ 损益:增减,盈亏。按,《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曰:“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朱熹《集注》:
文王在酆①,召太公曰:“商王罪杀不辜②,汝尚助余忧民,今我何如?”太公曰:“王其修身下贤惠民以观天道③。天道无殃,不可以先唱④;人道无灾⑤,不可以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注释】 a 酆: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周文王灭崇后迁都于此,后为周武王之弟的封国。 ② 罪杀:虐杀。不辜:指无罪之人。 ③ 下贤:屈己以尊贤。惠民:施恩惠于民,爱民。天道:天理,天意。 ④ 先唱:率先倡
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①,虽欲善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②,以薪救火,愈甚无益也。窃譬之琴瑟,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③,乃可鼓也④;为政而不行⑤,甚者,必变而更化之⑥,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⑦,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注释】 ① 粪墙:秽土之墙。 ②
唐朝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步入强盛阶段,被后世誉称“大唐”。大唐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治武功,雄踞东方,引领世界潮流。身处如此之大背景、大舞台,唐代女性表现出开朗、活泼、奔放、勇敢的鲜明精神面貌,在实际作为上表现出敢为表率、不让须眉的气魄与风采。 一、参政议政,大胆出手 宫廷女性参政议政蔚然成为一种风气,不仅皇后、嫔妃参政议政,公主、女官们也不甘寂寞,其极致便是武则天的登基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诚信是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道德基石。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彰显了现代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尊崇、对责任意识的倡导以及对和谐秩序的深层维系。 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中,诚信之道早已深深植根于文化血脉,诸多先贤典籍以精辟论述奠定了其伦理根基。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箴言警句,需以历史眼光审视其时代内涵,以辩证思维汲取其精神内核,更需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因其是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司马光出身于世家大族,祖父司马炫进士出身,以气节著于乡里;父亲司马池,官居知府,为人正直仁厚,是一个政治与学养皆具的家庭。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考严正。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凡人都有姓名。不仅如此,在古代中国,一个人还要有至少一个“字”和“号”。 就拿人们最为熟悉的孔圣人来说: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是他的氏,而非姓。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孔子是宋微子的后代,宋微子,子姓,宋氏,名启,是周朝宋国的第一代国君,所以孔子姓“子”。而“孔”是他的氏,从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开始
展开明代画家仇英的《独乐园图》长卷,那青绿设色的明丽景色,工笔细描的静雅之气,将北宋司马光的独乐园从文字化为诗意图景。这幅画不仅是园林影像的再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司马光自称“迂叟”,他在《独乐园记》中写道:“各尽其分而安之。”以独乐对抗世俗喧嚣;仇英则以画笔勾勒出独乐园七景,将司马光的隐逸哲思与政治失意的矛盾,凝练于亭台、竹石、流水之间。仇英以苏州园林式的秀美重构洛阳独乐园,虽非历史原
在古人的眼中,任何事物的称呼,并非仅仅只是个名字而已,其中会包含许多美好的寓意。中药也不例外,虽是医人之药,但其名字和寓意也是医心之物,往往寄托了古人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因此古人在为中药起名上,可谓是智计百出:有的以颜色命名,如白果、黄芩、红景天;有的以外形命名,如人参、牛膝、乌头;有的以产地来命名,如云苓、川贝、藏红花;还有的以生长季节而命名,如款冬、半夏、冬虫夏草……既展现出中药的特点,又体
大自然是一幅绿色的画卷。构成这幅画卷的,除了茵茵青草,还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表示树木,现在用的是“树”这个字。那么,在古代也是如此吗?实际上,古代先有“木”,后有“树”。 “木”的甲骨文字形简单且形象,描画的就是一棵树的形状,中间是树干,上边有树枝,下边有树根。金文和篆文仍然保留了树木的形象。隶书和楷书笔画变得平直,就不易看出原来的形象了。 “木”最初的意思是树。《庄子·外篇·山木》:“庄子行于
如果在中国古典小说里举一部最有世界性的作品,那无疑是《西游记》。阅读它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太多背景知识的积累,而且老少咸宜。探幽索隐者,自然可以透过其中的禅机道法,参悟深刻的哲理;浅尝辄止者,也无妨通过一个个剧情张力拉满的故事,获得快乐的体验。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前人之述备矣,今不妨从故事主题、故事源流和人物性格三个方面来说一说个人的体会。 首先是故事主题。《西游记》虽然洋洋洒洒将近一百万字,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