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稻渔综合种养是我国当前正在鼓励、支持和大力推广应用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实践面积日益扩大,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新技术、新模式、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对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重要研究领域及相关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稻渔综合种养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即科学化与精准化问题、标准化与套餐化问题、轻简化与智慧化问题、多功能化与产业化问题。并对稻渔综合种养研究和产业化
摘要: 稻田的水热环境是鲤科Cyprinidae 鱼类天然适生生境,由此演育出了稻鱼共生系统。我国南方山丘区的稻鱼共生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利用当地水热和景观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稻作系统,对增加稻田产出、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当地生物资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我国南方山丘区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历程;从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力、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农药减量、土壤碳氮保持和肥料减量、甲烷产生和氧化及排放、水资源利
摘要: 近十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因经济效益良好、农产品更绿色优质,规模迅速扩增,模式不断丰富,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稻作制度。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土壤质量和水稻产量水平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对稻田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今后稻渔综合种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保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土壤健康和水稻产量稳定、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摘要: 【目的】探究华南双季稻区稻鱼共作对不同留茬高度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再生稻−鱼共作系统的水稻栽培及茬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野香优油丝’为供试再生稻品种,通过设置稻作模式(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 与再生稻的头季稻留茬高度(留茬高10 和30 cm) 双因素田间试验,探究稻鱼共作对头季稻不同留茬高度的再生季水稻的生长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高留茬处理下稻鱼共作的再生季水稻
摘要: 【目的】研究长期低投入稻鱼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养分化学计量比等的变化,深入解析稻鱼模式的碳库变化,提升稻鱼模式生态功能。【方法】以湖南传统稻鱼共作代表县辰溪县的长期低投入稻鱼共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共作15 年(RF15) 和50 年(RF50) 稻鱼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理化性质、养分储量、有机碳组分、化学计量比和土壤碳库指数的变化,探讨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较之水稻单作(RM),RF
摘要: 【目的】研究稻鱼共生系统(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RF)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其碳氮循环相关功能与水稻单作系统(Rice monoculture system,RM) 的差异。【方法】水稻生长季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地开展稻田土壤取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RF 和RM 中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差异。【结果】RF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稻鱼共生模式下氮肥后移对水稻Oryza sativa 产量、稻米品质、氮肥利用率、田鱼存活率、田鱼产量、鱼肉品质以及稻田水质环境的影响,为该模式下稳定水稻产量和田鱼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稻‘泰丰优208’和常规稻‘19 香’以及禾花鱼Cyprinus carpio 品种‘乳源石鲤1 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不施氮肥(M0)、一次性基施氮肥(M1
摘要: 【目的】探究金背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 的稻田适应性特征及其肠道与不同稻田生长环境的关系。【方法】以在平板式、“一”字沟以及“十”字沟稻田生长的金背鲤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酶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究稻田增加沟坑对金背鲤肠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十”字沟组金背鲤肠道的绒毛最宽(173.59 μm),其次是“一”字沟组(157.72
摘要: 【目的】探究在不同海拔下稻田金背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 的肠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特征。【方法】以低(580 m)、中(830 m) 和高(1 340 m)3 个不同海拔的稻田金背鲤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酶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比较分析其肠道的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特征。【结果】低海拔组金背鲤肠道的绒毛高度(521.04 μm) 显著高于中
摘要: 【目的】探究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氨(NH3) 挥发损失和水稻氮素累积的影响,为稻田投入品优化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 个处理:空白对照(CK,水稻单作,不施肥,不投虾),常规水稻种植(RM) 和水稻−红螯螯虾共作(RN)。其中,RN 处理监测区域包括水稻种植区域和环沟区域。测定不同稻作生态系统的土壤NH3 挥发变化趋势和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结果】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的水体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探索洞庭湖区稻虾种养的科学模式。【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设置3 个处理:放养密度为300 kg·hm−2 的低密度稻虾处理、放养密度为375 kg·hm−2 的高密度稻虾处理和水稻单作处理。分别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进行水样采集和理化性质分析,采用综合水质指数评价法对3 种模式进行水体质量评价,同时比较不
摘要: 【目的】调查不同投喂水平条件下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在稻田摄食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强度,探索稻鳖共作模式下中华鳖的摄食生态,为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投喂策略、揭示生态效益形成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稻鳖共作模式中设置0.7%、1.4% 和2.1%(w) 3 个投喂水平,运用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以及胃含物和环境DNA 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获得各组中华鳖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
摘要: 【目的】开展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碳足迹系统性研究,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建议。【方法】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常规水稻种植 (Traditional rice monoculture, TR ) 、绿色稻蛙种养(Green rice-frogcoculture, GF) 和有机稻蛙种养 (Organic rice-frog coculture, OF) 模式进行碳足迹评价。【结果
摘要: 【目的】探寻更适合南方稻田可持续发展的水旱复种模式。【方法】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开展紫云英−早稻−晚稻(CK)、紫云英−早稻−晚玉米||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玉米||晚大豆(RRI)、油菜−早稻−晚稻(RRR) 水旱复种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为CK>RRR>CRI>RRI。种植紫云英模式的R0.250(粒径≥0.250 mm 的团聚体
摘要: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 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
摘要: 【目的】鱼菜共生技术结合水产养殖和作物栽培优势,具有氮素转化利用率高、节水减排的特点,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但鱼菜共生生产过程涉及的经济和环境指标多,当前缺乏对该生产模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本研究对鱼菜共生系统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行系统性评价与比较,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南京市江宁区鱼菜共生农场的实际建造和运营数据,以环境效益和
摘要: 【目的】基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源、碳汇及农业面源污染三重视角,测算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科学把握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助推乡村振兴。【方法】利用DEA-Malmquist 模型对2006—2021 年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有效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2006—2021 年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虽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升,年均增速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