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两个维度探讨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新闻宣传是倚重新闻进行的宣传,是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进行的宣传;网络舆论则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舆论。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与路径如下:新闻宣传之于网络舆论,通过引领进行一体化管理;将网络舆论纳入健康轨道,通过网络治理进行一体化管理;新闻宣传向先进技术借力,通过技术赋能推进一体化管理。
【摘要】出版数据法权构造与规范建制是出版数据权利法定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受法律保护的出版数据构成要素包括合法性、价值性以及管控性要素,这些要素是出版数据法权构造的关键。从内容解构上来说,出版数据法权构造应围绕权利主体展开,明确特定权利和特定数据集。在出版实践中,出版数据的法权构造应明确法权行使边界,落实出版数据法权的实质保护和多元共治。基于此,文章指出应构建全流程出版数据治理机制、多维赋能数据应用场景、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以推动出版数据法权的完善及保障向更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要】出版数据资产化是原始数据历经资源化与产品化,最终实现向高价值资产形态转变的系统性演进过程,用户数据、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三类核心数据资源须分别满足特定的控制基础、获益依据和计量标准,才能成为可入表管理的出版数据资产。尽管出版数据资产化已具备初步的政策基础与产业实践探索,但其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价值认知不足削弱资产建设内驱力、数据治理体系薄弱制约资源开发潜力、数据确权规范缺失引发权属争议、入表制度不健全阻碍规范化管理等问题。文章指出,应对上述困境需采取四维法治进路:一是构建“治理一入表一流通”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系统优化数据治理架构;二是确立“数据资源一数据资产”双层权利结构,明确有限排他权边界及登记凭证的公示效力;三是建立多层次的合规审查与安全保障机制;四是完善价值评估方法与信息披露规范,为出版数据资产化提供制度保障。
【摘要】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助推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之间学术数据高效流通,学术大数据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同时,科研数据的不当使用所造成的一系列风险也被放大,学术大数据的资源开发与风险应对成为学界与社会的共同关切。文章全面且系统地识别了学术大数据在全球流动中的风险表现,从知识流动失衡、版权归属冲突以及数据主权博弈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立足中国实践,提出了兼顾发展与安全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摘要】出版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再现史”与“媒介史”,它不仅关乎思想与知识,还涉及物质载体与传播方式。出版技术装置并非被动的客体,而是一种“活力物质”与知识基础设施,塑造着人类出版实践与意义感知的基本模式。如果说印刷技术塑造了印刷式的社会读写惯习与出版理论框架,那么在当下的数智时代,数据库及智能算法不仅取代了印刷机在出版中的核心地位,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知识生产与出版的底层逻辑,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与思维方式,生成了一种基于概率与递归计算的“均劣文本”,而且建构了一种人与机器互嵌耦合的“游牧主体”,基于计算主义、互动主义、新人文主义的数智出版理论正在形成。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警惕数智出版基础设施中潜藏的人类思想能力弱化、知识社群关系异化、AI幻觉与知识幻境等系统性风险,以捍卫人类思想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摘要】技术的更迭加快和提升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缩短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差,但另一个因为意义流变而产生文化理解沟壑的符号时间差却常常被忽略。智能技术语境下,超越了物质性实体的版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借助时间表征、叙事结构和意义生成等叙事手段,版本成为对文化“变异”进行纠偏的媒介。文章认为,当前应以理论和实践并进来推进以版本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符号叙事,一方面视版本为标识,开展版本研究;另一方面,加强版本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提升国内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摘要】文章聚焦“技术一情感一真实”的互动关系,探讨生成式视觉大模型驱动下新闻业的情感转向与情感要素服务新闻真实的构建实践。面对新闻业的新兴生产实践,传统新闻真实范式的可解释性遭遇瓶颈。基于此,文章提出“情感真实”的概念,从范式层面解析新闻真实的范式转换,从技术驯化、认知冲突、范式重构三重路径分析“情感真实”正当性确立的过程。面对“情感真实”进入真实性范畴所带来的风险挑战,文章从真实性溯源、情感调控、认知助推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技术治理路径,以促进新闻业在创新与规制的平衡中稳步前行。
【摘要】AI情感的商品化不仅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伦理风险,亲密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受到情感资本主义的挑战。在形式化、工具化的冷亲密情境中,人类的亲密关系陷入功利性循环,情感剥削不断被强化,致使情感资本逐渐流失。而当人机关系发展到不信任甚至情感反抗的状态时,情感资本的流动可能发生断裂。在此情况下,模型训练陷入反馈闭环的恶性循环,公众对公共领域和技术的信任不断弱化,最终加剧社会情感资源的阶层化。对AI的情感依赖往往是自我投射的幻象,人的社会关系才是情感问题的根源。应对情感异化的风险,需要回归人的主体性体验,使AI情感技术在人类社会伦理的框架中发展。
【摘要】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人机交互方式从信息传播转向情感交流。传统人机情感研究主要基于计算机作为社会行动者的CASA理论,而智能人机情感研究则依循媒介作为社会行动者的MASA理论,强调机器是具有自主意识的行动主体,兼具非生命属性与生命属性。大语言模型技术对人机情感交互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机器主体对复杂情感的识别与表达能力,以及多模态交互与动态调整策略上。人机情感交互至少存在人类路径、机器路径、人机协同路径三种模式。目前人机情感交互处在人机协同阶段,内嵌人类主体端的“人一机”博弈与机器主体端的“机一人”博弈机制。人机情感的多学科解读能够更好地指导未来人机交互技术的实践与发展。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新闻舆论“四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伦理规范、社会秩序、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智慧,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四力”提升的重要文化资源。文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新闻舆论“四力”提升的价值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新闻與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积极因素。这些探索,为破解现代性传播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并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创新性。
【摘要】媒介化作为社会制度变迁的元过程,本质体现为媒介逻辑通过制度化机制重构社会关系的动态实践。本研究基于媒介化理论框架,旨在揭示数字劳动演化的技术政治学本质:媒介技术不仅是劳动工具革新的载体,更通过建构制度性装置重塑生产关系。针对数字劳动研究存在的客体化与泛化双重困境,文章提出媒介化装置的三维分析模型——微观的规训装置、中观的分化装置与宏观的重构装置,系统阐释劳动异化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媒介化装置通过技术具身与制度脱嵌的辩证运动,催生出“嵌入一反嵌入”的双向作用范式:既实现劳动实践对媒介制度的深度嵌套,又衍生出算法权力主导的新型控制形态,最终推动数字劳动范式的媒介化演进。
【摘要】文章在厘清影视作品产权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对影视产业链环节进行分析,提出影视作品产权价值链的四级路径,即影视编剧与产权初显—影视制片与产权形成—发行放映与价值实现—影视衍生与价值延伸,进而分析智能技术对产权价值链主要环节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纵向分解、横向延伸的方式重塑其价值实现模式。并通过对这一新的实现模式的探究,分析其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以产权整合共享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价值创造机理,构建了影视作品产权价值网机理模型与影视作品产权价值网结构模型,以此全面揭示影视作品产权价值实现模式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