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2012—2021年长江流域1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作用路径和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城市科技创新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绿色转型是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产业低碳化改造、能源效率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重机制实现赋能效应。同时,科技创新驱动效果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长江中上游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城市制定差异化创新政策、更好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摘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生产力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以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重塑经济增长动能结构。选取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新质生产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 ①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前5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汉; ② 总体基尼系数为 0.310~0.379 ,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超变密度差异始终是造成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③ 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数字化人才、环境治理、新兴产业劳动者数量是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产业发展、区域协调、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
摘要: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熵值法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 Stata14.0软件,通过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3类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无显著关系;市场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均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存在单门槛效应。
摘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洪湖市螺山双电河小流域为例,分析了江汉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小流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索了具有区域特点的“两区一网一带”功能分区、综合治理思路及产业发展路径,结合“三个坚持”,实施“六项工程”,实现“七个目标”,守住“四大底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江汉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清洁 + 绿色产业”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摘要:为增强云南省大梁子河流域的防洪减灾能力,对该流域山洪灾害风险隐患进行识别与影响分析。基于大梁子河流域的地形、水系、土壤和植被等关键空间数据,运用GIS技术和水文模型,进行壅水、溃决、漫流影响分析,计算安全水位和流量阈值,并对11个保护对象进行了危险区等级划分和预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桥23发生溃决时溃口最大瞬时流量为44.22m3/s ,下游保护对象桥头村控制断面最高水位为 896.129m 。下三家漫流情景下,当设计洪水流量为 57.1m3/s 时,淹没水位为 1700m 。11处保护对象中,9处极高危险区1h立即转移雨量为 36~83mm ,2处高危险区1h立即转移雨量为 87~90mmo 研究成果为大梁子河流域提供了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也为类似小流域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
摘要:近年来,极端暴雨事件呈现频次增加、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科学评估城市抗涝韧性水平,对于精准识别短板、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为例,从城市对洪涝灾害的抗扰能力和恢复能力影响因素出发,选取18个考虑空间尺寸和年际变化的量化指标;通过开展相关分析,得到4个共线性较弱的评价指标;基于4个弱共线性指标的熵权,计算反映抗涝韧性水平高低的贴近度指标。结果表明:贴近度低于0.3的城市包括南通、马鞍山、嘉兴、宣城。对4个低抗涝韧性城市进行了共性短板分析,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提出了抗涝韧性提升思路。研究结果对于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抗涝韧性水平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是实现港口高质量发展重要技术手段。现有研究多涉大型海港,难以适用于功能布局受限、设施亟待升级的内河港口,导致尚无内河港口综合能源实施的案例。首先从功能分区、能源网络、交通网络三方面系统梳理内河港口现状特征,其次从能源资源禀赋、交通资源禀赋和综合能源开发路径三方面分析综合能源开发潜力,然后从清洁能源接入、化石能源替代、基础设施升级三方面提出“源荷匹配、时空协同”规划方法,最后以长江岸线某港口为例开展综合能源系统规划,并参照评价体系比较规划实施先后效果。结果表明,所规划的综合能源系统达到三星级绿色港口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汉江兴隆枢纽运行初期,鱼道功能发挥正常,但近年来,受下游河床不断下切影响,鱼道进口水深小于设计值,进口流速达 1.73m/s ,超过一般鱼类克流能力;枯水期鱼道进口水位低于其底板顶部高程,形成跌坎,影响鱼类繁殖季节正常上溯。通过对鱼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新增鱼道延长段和低进鱼口、优化鱼道隔板结构、设置出鱼口束流墩等系统化改造方案,并增设水声学AI监测系统,以科学评估鱼道改造效果。监测结果表明,鱼道改造实施后,过鱼种类由8种上升到29种,鱼类密度由 0.02~1.27 尾 /m 提升至 0.165~5 尾 /m ,鱼道过鱼效果明显提升。
摘要:新疆深埋TBM施工隧洞蚀变岩洞段洞室稳定性差,围岩变形严重,掘进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围岩和一次支护侵占隧洞断面的现象,影响隧洞输水能力。为保证隧洞连续侵限洞段换拱期间围岩安全稳定,并兼顾现场施工效率,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侵限处理方案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基于室内试验、现场调查、现场监测等成果,分析了蚀变岩洞段的侵限原因,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拆换拱间距对连续侵限洞段围岩稳定及相邻钢拱架受力的影响,提出了5个典型断面洞段的最小拆换拱间距建议,以及拆换拱期间围岩及钢拱架的加固方案。研究方法及成果可为类似工程处置侵限问题提供参考。
摘要:针对巨型贯流式机组极低水头特性及一次调频问题,采用液压内反馈自复中主配压阀设计和专用极低水头协联控制技术,实现机组在极低水头下发电、泄洪;采用优化测频接口板和调频参数、人机界面历史数据浏览等技术,提高一次调频质量。本研究可为贯流式水轮机的极低水头运行优化和一次调频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压裂作业完成后有大量返排液排至地面。压裂返排液中有机物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长碳链结构、含有苯环等的大分子有机物。基于工程实际,对页岩气废水的预处理技术进行优化,选择絮凝沉淀、活性炭吸附、树脂软化、膜过滤的预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进水水质波动的情况下,该预处理工艺可将废水COD浓度降低至 60mg/L 以下,满足后续电渗析进水要求。通过纳滤膜对废水COD及部分大分子有机物等的进一步截留,尤其对二价金属离子的分离作用,可较大限度地保护电渗析膜组件。研究成果可为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参考。
摘要:次氯酸钠在自来水厂消毒工艺中得到推广应用,保障了饮用水安全,但长期大量应用使得排水管结垢等问题严重。依托新建及改造水厂的工程实践,聚焦一种排气装置在次氯酸钠投加管线中的应用,阐述了该排气装置及其相关技术与处理措施,以期为类似水厂项目提供参考,提升水厂运行效能与安全性。
摘要:为适应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新要求,通过梳理区内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结合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权限划分的相关要求,针对西藏自治区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地广人稀、河湖管护工作任务重等特点,提出了西藏自治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对策,以期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摘要:淠史杭灌区是全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在保障江淮地区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城乡供水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实践,系统总结了其在续建配套、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经验,分析了灌区当前建设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围绕建设“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提出了目标、措施和实施路径。通过灌排工程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与管理机制改革,渭史杭灌区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粮食稳产增产与生态效益提升,其建设实践可为全国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是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水文业务的基本载体,近些年虽然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从建设管理单位及各参建方多角度出发,总结归纳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前期准备阶段到建设期管理阶段遇到的问题与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供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者们在今后的建设项目中参考。
摘要:提升能源效率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我国1994—2023年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数据,运用VAR脉冲响应分析法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产业结构合理化,我国能源效率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能源效率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种影响并不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摘要:微网群的并网方式分为子微网单独并网和协调并网,2种方式下子微网的各微电源出力和与配电网间的购售电行为不同,导致综合成本不同。为减少微网群的综合运行成本,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发电成本、污染物治理成本和蓄电池寿命损耗成本的微网群经济优化调度模型。结合具体算例,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微网群经济优化调度问题,对比分析2种并网方式下的微网群的综合运行成本。结果表明,微网群的子微网协调并网方式可有效地降低微网群的综合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验证了所优化调度模型的有效性。
摘要:基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对生态修复方式的探索,通过量化分析80份裁判文书,对比分析我国环境刑罚生态修复责任的立法逻辑与恢复性司法的适用现状,系统探讨恢复性司法在流域环境犯罪中的实践悖论。与传统惩罚性司法聚焦报应性制裁不同,恢复性司法在长江流域治理中呈现三种矛盾:修复措施碎片化、裁判标准地域化、主体协同形式化。基于此,提出“类型化-协同化-系统化”三位一体优化框架:以非法捕捞、采矿等多发犯罪为基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复合修复方案;依托流域司法协议统一裁判标准,建立跨省生态修复基金及专家智库;创新“行政-司法-社区”数据协同平台,引入第三方动态评估机制。结果表明,通过将修复责任从民事补偿向刑事修复的制度重构,可实现流域生态治理从末端惩罚到系统恢复的范式转换。
摘要:大坝边坡深部位移监测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钻孔测斜仪监测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性:其人工依赖性导致劳动强度大、监测成本高,且难以保证监测精度,研发一套基于物联网的大坝边坡钻孔测斜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钻孔测斜仪基础上,融合应用现代系统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通过研制的硬件主控板控制高精度自动转向机构达成测斜仪传感器水平转向、控制步进电机实现测斜仪传感器竖向复位;再利用研发的单片机主程序、信号采集程序和通信总线程序,结合数据存储模块,集成配套控制管理软件构成整个测斜机器人系统。分析现场222组测试数据,该系统河流中心线方向(A向)和河流下游方向(B向)实测精度分别达到 ±0.82mm ( 30m )和 ±1.04mm/ ( 30m ),远小于传感器的 ±2.0mm/ ( 30m )标称精度。研制的钻孔测斜机器人系统为非埋式结构,具有可重复利用和易于维护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推广价值。
摘要:为应对奎屯河流域多源洪水威胁及工程运行安全挑战,创新性地构建了奎屯河引水工程数字孪生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系统。通过融合GIS、BIM与UE 引擎技术,首次实现了奎屯河引水工程三维数字化场景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动态展示,并针对流域暴雨-融雪混合型洪水特征,研发了暴雨-融雪复合径流模型。系统集成多源感知数据与气象预报数据,构建了“物联感知-实景建模-预报调度-洪水预演-预案管理”一体化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洪水预报精度与调度响应效率。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为奎屯河工程管理部门提供洪水演进动态模拟、风险预警联动及科学预案生成等决策支持,推动防洪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范式转变,为新疆地区降雨融雪复杂水文条件下的智慧防洪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