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会,全球瞩目。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次会议,
要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 2025年10月20-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多国元首会晤,共商区域繁荣发展大计,凝聚各方团结合作共识,共同谋划亚太发展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着手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提出了当年的三项伟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斗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还有一个—“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5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文明多样性受到挤压,人类文明航船亟需新的指引。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文化思想之帜。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明发展”与“发展文明”的双重进程,也为全球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从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见证中华文明守护与创新的历程,到“一带一路”共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文化思想之帜,指引着文化强国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 宏大思想蕴含深厚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作为中国历史的独特象征,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故宫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代同行,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不朽功业,见证着中华文明在守护与创新中的生生不息。 让皇室禁区成为人民的文化殿堂 故宫午门城楼上,献礼故宫百年院庆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如约而至,从“一脉文渊”“
“中国不仅在守护历史,更在为文化遗产构建充满活力的未来。”埃及学员ClairNassanLameiMalak的这句话,道出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学员们的共同心声。不久前,由商务部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研修班在北京顺利结业,来自亚洲、欧洲、非洲、中美洲和大洋洲7个国家的23名政府官员及专业人员,带着14天的所学所思,带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认
“中国是诗歌大国,我们优美的语言完全可以通过话剧走向世界。就像中国观众可以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外国观众也可以通过话剧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对《今日中国》记者说。作为导演,田沁鑫创作了很多经典剧目,包括《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青蛇》《赵氏孤儿》等等,以及近两年的新剧《受到召唤·敦煌》和《苏堤春晓》,都深受观众的喜爱。近年来,她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潮玩店门口,早早排起了长龙。“我早早就来了!”9岁的果果一边紧紧抱着一只“精灵款Labubu”,一边忍不住向身旁的妈妈炫耀,“这是我最喜欢的那个,它有点怪怪的,但特别可爱。” 尖耳、乱发、歪笑、丑萌—这只来自中国的“怪萌”小潮玩Labubu(拉布布),在年轻人心中成了“好运的象征”。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本诞生于艺术家龙家升笔下的“小怪兽”,竟能在短短几年内席卷亚洲、欧美市场,成为全
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精力投身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中去,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宋庆龄伟大而光荣的一生中,她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认为“和平必须建筑在一切民族平等和各国建立互利关系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积极投身于和平事业,
金山蟠桃园间,13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围拢在一位桃农身旁,静静聆听蟠桃数百年的栽培史。他们手中的摄像头,不仅记录着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智慧的交融共生,也在记录人类农业文明的前世今生。 国际青年日当天,“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开幕式在上海举行。来自老挝、蒙古、韩国、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农业专家齐聚一堂,以“农耕文明”为纽带,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之路。该项目旨在通过青年创新行动推
喜马拉雅鼠兔,这一中国特有的可爱生灵,世世代代栖息于青藏高原。它们体长约20厘米,胆小、可爱又呆萌的模样,为这片广袤的高原增添了别样的生机。 2025年9月19日,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境内的查琼岗日山脊上,鼠兔家族正忙着为即将来临的冬季“贴秋膘”,储存能量。然而,连续的爆炸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与祥和。它们的巢穴在爆炸声中剧烈震动,部分地方甚至完全塌陷。刺眼的强光和直冲云霄的彩色烟雾,吓得鼠兔们
当前,上海正在跑出一条“双轮驱动”的新赛道:一端是新技术赋能的智能制造,一端是低碳节能的绿色发展。从外资到本土,智能与绿色正共同描绘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技术迭代赋能生产质效提升 进入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耐德”)普陀工厂的生产车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这里主要生产交流接触器、断路器、热过载继电器等元件。机械臂灵活挥动,精准地完成产品的组装、
2025年10月23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擘画了蓝图。 纵览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加快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其中,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工作,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高要求、高目标,预示着高质量民生建设未来将实现“质的飞跃”
云自太行起,歌从山谷来。在太行山脉深处,有着一个美丽的山村—上武村,它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被称为左权“百里画廊”最美地段,亦有“太行明珠”的美誉。80多年前,鲁迅艺术学院的青年师生正是在这片山谷唱响前方战歌、刻木作画,用文艺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岁月流转,精神赓续。当年的歌声化作山间的回声,融进村民的生活。曾经的战地火种,燃成了新时代的精神灯火,照亮太行,也温暖人心。 历史回响 雨后的
午后的秋日,暖阳斜斜地洒在地上。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农产品交易市场里,游客们拎着袋子,站在果摊前。“老板,这苹果咋卖?能不能给挑点甜的?”来自河北邯郸的刘大姐一边问,一边弯腰挑果。 摊主大爷笑着递上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先尝尝,这是咱村的富硒果,保甜不打蜡。” 咬下一口,果香盈口,清脆香甜。“这味儿真好!”刘大姐忍不住连连点头,接着又喊道:“快,给我多拿点,回去送亲戚。” “这些都是对面园
香港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 2025年7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营商环境报告:一国两制独特优势》(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大量事实及详尽数据全方位介绍香港开放、安全、稳定、高效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令人振奋鼓舞!从《报告》可以看出,现今的香港,安全基础更加稳固,营商环境更有优势,经济活力更加凸显,各国投资者对香港更有信心,“东方之珠”不仅仅风采依旧,而且更加璀璨! 在香港回归祖国28
2024年1月,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内,阵阵来自东方的悠扬笛音婉转回荡,这是青年竹笛演奏家刘笑然的第三场个人音乐会—他伫立在这座世界顶级音乐厅的舞台中央,将一曲曲浸润着中国韵味的旋律,缓缓送入异国听众的耳畔。对刘笑然而言,这场音乐会意义非凡:既是他在海外举办的首场个人演出,更是他多年来执着追逐音乐梦想的生动写照。“让纽约听到中国音乐”,他的理想纯粹而坚定。 笛缘初缔 刘笑然的故乡在河北省唐山
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一决定意义重大,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具有积极的未来导向。 铭记历史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是对抗战胜利成果的隆重纪念,是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一环,更是对两岸牺牲的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
“大陆市场前景广阔、优势显著,是台商投资发展的理想舞台。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应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拓展新赛道,共同开创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在第28届京台科技论坛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说。 前不久,多个以促进两岸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活动陆续在大陆各地举办,两岸业界专家学者热议产业趋势,聚焦深化科技交流与产业合作,共谋发展蓝图,助力台商台企融入大
打开云南红河地区1:25万比例尺采样点位图,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密密麻麻的采样标记。202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学求带队深入云南红河地区稀土元素化学异常区,开展风化壳剖面研究。迄今为止,其团队已打下338个验证钻孔。如今,这些能够探索地球奥秘的“触角”仍在不断延伸。 “过去,地质勘查人员找矿主要依赖槽探,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剥离和植被破坏。如今,我们普
不久前,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经典剧目《鹬·蚌·鱼》走进摩洛哥,先后在得土安、肯尼特拉和拉巴特三座城市开展巡演交流。 这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东方美学理念的儿童剧,以中国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蓝本,通过无台词的肢体表演与流动的中国画舞台设计,为2000余名摩洛哥观众开启了一扇理解东方哲学的窗口。 意韵舞台东方美学 一朵白云远悬,两三簇荷花半开,七八株翠竹挺立,勾勒出一幅恬淡的乡村景象。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中独特的宗教绘画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唐卡不仅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资深艺术品收藏家,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一西平措,和他一起走进唐卡艺术的世界,深入了解唐卡的鉴赏要点、国际交流现状以及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层面的重要地位。 赏鉴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