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际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日益加大,如何保障安全生产是目前矿山亟待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分析了目前金属矿山深部地下开采高温掘进面的热源来源及热害影响现状,并对现有降温技术类型、降温技术原理、适用环境等进行总结分析,着重归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与局限性。基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给出了5个方面的降温技术发展趋势。指出了矿井空调降温技术在未来发展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并强调了节能高效制冷空调技术、新材料融合及智能化降温系统是矿井降温技术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可为金属矿山深部地下开采高温掘进面降温技术提供参考,也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借鉴。
摘要:随着全球工业需求的增加,高效且可靠的采矿方法选择变得至关重要。研究通过结合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和自动化超参数优化框架,探索提升采矿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和精确性。通过收集和分析多种采矿条件及技术经济指标数据,构建了一个基于Optuna的优化随机森林模型。该模型的优化过程专注于调整RF模型的4个关键超参数,旨在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及其泛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RF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类准确率均明显提高了,Optuna-RF模型优于未优化的RF模型。这一结果验证了自动超参数优化在提升机器学习模型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方面的关键作用,为采矿方法的智能选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路径。
摘要:金属矿山井下开采多采用钻爆法,爆破参数是保证爆破效果的重要因素。嵩县山金井下爆破存在封孔不规范、爆破参数不合理、循环进尺低、爆破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掘进效率,还增加了施工成本,对整个采矿作业的经济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嵩县山金井下爆破作业中,引入了马丽散塑封炮泥,进行了系统的优化爆破试验。通过改进炮泥的使用方式,并针对性地优化爆破参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单循环进尺增加了 0.3m ,炮孔利用率提高了1.63百分点,电子雷管单耗降低了0.25个 ?/m3 ,炸药单耗减少了 0.72kg/m3 ,爆破耗材成本降低了 8.23π/m3 。而且还减少了所需的炮孔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凿岩效率和爆破效果。这一系列优化措施不仅提升了整体爆破效果,还显著降低了成本,实现了采掘工程的高质量作业,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摘要:某大型露天矿山在进行 310mm 孔径爆破推广试验时,出现较为突出的台阶底部过破碎、上部破碎效果不佳等问题。考虑应力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与炸药爆轰波速度为同一数量级,开展孔内不同起爆点位对爆炸应力波传播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孔底起爆在台阶上部产生的应力波峰值最大,但作用时间最短;孔口起爆在下部产生的应力波峰值最大,但作用时间最短;孔中起爆在上下部产生的应力波峰值与作用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在中部产生的应力波峰值最大。综合考虑应力波峰值和载荷作用时间,现场试验时将孔内第一发起爆弹上提,使起爆点位于药柱底部和中部之间(距孔底 0.5~4.5m ,显著改善了台阶上部破碎效果,验证了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摘要:尾砂胶结充填材料的流动性和强度是决定充填质量和效果的2个最为重要的性能指标。研究了复合外加剂(主要为液体硅酸钠和减水剂等)的掺入对二道沟金矿全尾砂胶结充填材料流动性和强度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塌落度与料浆浓度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料浆浓度越高,料浆浓度的增加造成的流动性降幅越大。复合外加剂能够显著改善全尾砂充填料浆的流动性,随着料浆浓度和灰砂比的增加,复合外加剂对充填料浆流动性改善效果愈显著。灰砂比和龄期显著影响着复合外加剂对强度的改善效果,而料浆浓度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灰砂比和龄期对复合外加剂改善效果存在着耦合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考虑使用外加剂来提高充填体强度,可以大幅降低水泥用量,节省充填成本。
摘要:针对矿山浮选工艺过程中的浮选泡沫质量判断、浮选工艺调整依赖人工实时监控及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手动操作,其效率和精确度都不高的问题,研发了一套真正能够长期投入使用,为生成指标稳定提高带来实质性帮助的浮选智能化系统,助力矿山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磨矿浮选智能化协调控制现场,在选矿过程控制上与国际接轨。该浮选智能化系统采用泡沫影像系统对矿山浮选工艺的泡沫质量数据进行图像识别分析并量化、建立浮选专家系统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研发矿山浮选进气精细化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架构设计、系统功能等。智能控制实现了矿山浮选数据实时监测、交互和精细化控制,提升了矿山企业工作效率和产品回收率,加快了智能化矿山建设,为矿山浮选智能化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针对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树脂吸附提金工艺中硫代硫酸盐易氧化分解、硫代硫酸金络合物稳定性差及传统活性炭吸附法效率低等问题,发现由浸金剂CG528、氧化剂CG525、络合剂CG524和催化剂CG527形成的药剂体系中,药剂之间产生协同作用,构建高效稳定的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体系;同时,研制出将树脂直接加入浸出矿浆中使之边浸边吸,无须对矿浆进行固液分离就可实现金富集回收的树脂吸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一树脂吸附提金工艺金浸出率( 86.58% )与氰化工艺金浸出率( 86.32% )相当;液相中金吸附率为 95.69% 。研究结果可为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一树脂吸附提金工艺的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海水选金因具有绿色环保的特性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利用海水中丰富的氯离子与金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特性,实现对金的选择性浸出。纱岭金矿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采用海水选金不仅能大幅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依赖,降低运营成本,还能适应深井开采的特殊需求。试验结果表明:海水选金对纱岭金矿的浮选指标影响较小,金回收率可达 95.85% 。氰化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技术指标,在磨矿细度 -0.045mm 占比 95% CaO 用量达到 6000g/t ,碱处理时间 3h NaCN用量 7000g/t ,矿浆浓度 40% ,浸出时间 48h 条件下,获得了浸渣金品位 1.19g/t 金浸出率97.96% 的良好选别指标。海水选金在纱岭金矿的应用是资源条件、技术可行性和环保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现代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摘要:某难处理含锑金精矿含金 43.70g/t, 锑 15.60% ,直接采用氧化焙烧一氰化浸出工艺处理,金浸出率仅为 82.42% ,且有价金属锑未得到有效回收。通过试验研究,确定采用含锑金精矿浮选—浮选尾矿碱浸—浸锑尾渣两段焙烧—焙烧渣氰化浸出—烟气制酸工艺流程;浮选获得金品位 32.00g/t 锑品位 41.50% ,金、锑回收率分别为 23.98%.87.12% 的锑精矿;浮选尾矿碱浸锑浸出率为 96.17% ;金、锑总回收率分别达到 97.69% 和 99.51% ,实现了难处理含锑金精矿资源有价元素金、锑的高效综合回收。
摘要:青海某金矿金品位 2.67g/t ,裸露及半裸露金占比 84.27% 。根据矿石性质,选择全泥浸出、浮选—浮尾浸出、重选—重尾浸出等工艺流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最终选择重选一重尾浸出联合工艺,原矿经过尼尔森重选流程,获得的金精矿金品位为139g/t ,金回收率为 57.74% ;重尾直接浸出,对原矿金浸出率为 37.13% ;全流程金总回收率为94.87% ,选别指标较好。
摘要:针对焦家金矿全尾砂处理中絮凝剂单耗高、底流浓度不稳定等问题,通过静态絮凝沉降、动态浓密及半工业深锥浓密试验,系统研究了全尾砂絮凝浓密影响规律及优化工艺。结果表明:静态试验中,阴离子型絮凝剂K739在矿浆浓度 12% 、添加量 15g/t 条件下沉降效果最优,底流浓度显著提升,絮凝剂过量会导致絮团蓬松化并增加沉降阻力;动态试验中,处理量为 0.6V(m2?h) 时,底流浓度达 67.66% ,溢流水含固量低于 200×10-6 ,延长压缩时间可进一步提高底流浓度;半工业试验验证了处理量与底流浓度的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溢流水含固量不高于 200×10-6 ,推荐浓密机处理量为 0.7t/(m2?h) 。通过优化矿浆浓度、絮凝剂用量及处理量,并增加浓密机高度以延长压缩时间,可实现底流浓度 72% 以上的稳定控制,为矿山尾砂膏体充填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摘要:国内采用萃取—电积工艺提铜的铜湿法冶炼厂通常为维持低品位铜矿的浸出和湿法系统的酸铁平衡,需要开路大量含有三价铁的提铜萃余液,间接造成金属铁的损失。针对提铜萃余液中的三价铁,通过铁粉还原—除杂一铵法制备工艺合成二水磷酸铁产品,减轻环保系统处理压力的同时回收了提铜萃余液中的金属铁。重点研究了除杂药剂用量对萃余液除杂效果的影响及铁、磷、过氧化氢投料比,洗涤条件和陈化磷酸浓度对二水磷酸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量铁粉、 1.40g/L 硫氢化钠及 8.00g/L 碳酸钠( pH 值调节至5.83)的药剂用量条件下,萃余液除杂效果最佳;在铁、磷、过氧化氢投料比为 1:1.05:0.65 ,纯水洗涤2次,陈化磷酸浓度为 0.03molA 的反应条件下,可合成品质较高的二水磷酸铁。
摘要:为实现某尾矿库淋溶液达标回用,采用A/O与改进型SBR联合工艺进行处理。结合生物脱氮理论与功能菌驯化工作,通过工艺调试与系统优化,解决了二沉池跑泥、污泥解体等问题,实现了淋溶液中总氰化物、COD和氨氮的高效去除。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中COD、氨氮和总氰化合物可以稳定达到DB21/1627—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为黄金冶炼行业尾矿库淋溶液的达标处理及回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摘要:小秦岭金矿田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区,S60矿脉作为其中大型金矿脉典型代表,对区域矿产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其控矿断裂特征及控矿作用意义重大。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S60矿脉控矿断裂的形态、产状、分期及成矿规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该断裂呈北西西向展布,具多期多阶段活动特征,先后经历韧性、韧脆性、脆性等变形阶段。断裂形态走向上呈舒缓波状,倾向上具有规律性变化特征,构造形态的规律性变化与矿体的赋存关系密切,主矿体主要赋存于倾角 30°~46° 的区段。断裂控矿机理与矿质的运移、沉淀关系密切,张性结构面利于含矿流体迁移和聚集,最终富集成矿,且控矿断裂的多期变形对S60矿脉的形成和保存影响各异。本研究可为小秦岭金矿田成矿机制、演化过程研究及深部找矿突破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采用Leapfrog软件对三贵口硫锌多金属矿床9号矿体进行三维建模,并对主要成矿元素品位数据在矿体范围内进行了插值分析,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野外调查进行解译,从矿体形态、成矿元素分布和元素特征比值等3个方面对矿化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号矿体形态总体呈板状,但北东侧呈锯齿状波动显著,矿体形态及厚度变化受不对称向斜构造控制,铅锌矿化富集局部受次级背斜、向斜褶曲控制。矿区北东侧存在 w(Zn)/w(Pb) 值高、硫矿化富集的特征,结合坑道调查所见赋矿围岩白云石大理岩热液蚀变明显,认为矿区北东侧虽然铅锌矿化总体减弱,但不会快速尖灭,仍有一定的延伸距离。
摘要:胶西北金矿集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之一,其金资源不仅集中且成矿过程复杂。红布金矿床为胶西北金矿集区内的典型金矿床。近年来,随着生产开采,浅部矿体逐渐枯竭,亟须通过成矿理论创新和勘查技术进步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通过融合多源地质数据,采用隐式建模方法,建立红布金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基于该三维模型,通过概念建模、数值建模、模拟设计等,对成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红布金矿床西北部外围深边部存在一定成矿潜力,单期成矿作用持续时间不超过 2500a ,可为成矿时间尺度提供约束。该成果可有效降低勘探成本,明确下一步找矿勘探方向,可为同类矿床寻找接替资源提供借鉴。
摘要:大南沟金矿床矿体赋存于大石桥岩组大理岩和盖县岩组二云片岩中,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矿化以黄铁矿化为主,次为黄铜矿化、闪锌矿化等,围岩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为主,碳酸盐化等次之。为了进一步查明大南沟金矿区物化探异常与金矿化的关系,采用地质填图、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激电测深、槽探和钻探工程验证等方法进行了综合勘查。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综合异常2处;为了查明深部地质特征,在HT1号综合异常处布设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和激电测深;采用槽探和钻探验证,探获2条矿体,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研究提出了找矿前景,为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摘要: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碳减排的大背景下,绿色矿山建设碳减排成为矿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总结分析了绿色矿山建设碳排放现状及减排措施与成效,重点阐述了绿色矿山建设碳减排的创新路径,包括高效采选技术与装备升级、新能源综合利用、负碳技术探索应用、“精准矿业"技术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碳管理体系建设等。绿色矿山建设碳减排需多路径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与体系优化是关键,未来应加强政策支持与技术研发,推动矿业向低碳化、智能化、循环化方向发展。研究为绿色矿山建设碳减排提供参考,助力矿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