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并深刻重塑社会的这个时代里,作为与科技创新处于同等地位的科学普及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4年12月25日,经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施行,其中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此前,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为全国科普日。从“科普日”到“科普月”,背后是我国科普工作从集中性宣传向常态化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彰显着科普事业法治化、
你可能以为,只有人类才会“看别人做事,自己偷偷学艺”,但一只聪明的鹦鹉,会不服气地歪头反驳你。 最新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蓝喉金刚鹦鹉——这种羽毛以亮蓝为主、脖子上一抹天青的漂亮大鸟,居然能通过“偷看”别的鹦鹉和人类互动,学会一连串复杂动作。它们不是被手把手教的,也不是靠试错摸索的,而是像追剧一样,安静地坐在一旁看别人表演,然后默默记下全套流程,轮到自己时,立马“复制粘贴”。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人类对海洋的影响将翻倍,其中海洋变暖和渔业崩溃是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认为,未来的海洋环境十分令人担忧。加州大学海洋生态学家本·哈尔彭称,人类对海洋的累积影响已经相当大,更令人吃惊的是,到2050年,这一影响还将翻倍。他带领研究团队预测了人类活动复合压力下海洋环境的未来状态,包括海洋变暖、渔业生物量减少、海平
地球能“吞”下多少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在问地球的“胃容量”有多大。人类一直以为,地壳深处那些沉默的岩石构造,就像宇宙黑洞一样,能无休止地吞噬人类制造的碳排放。毕竟,把二氧化碳“埋”进地下,听起来很靠谱,就像把垃圾塞进一个永不溢出的垃圾桶。但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垃圾桶”其实是有盖子的,而且,可能正在快速逼近它的极限。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
据央视新闻报道,执行中国第 15 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 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9月26日回到上海。 在“雪龙2”号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我国载人深潜北极冰区首次下潜,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超300次。今年3月,“蛟龙”号完成电源动力、推进、液压、电气、观通等关键部件升级换装,
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发布的一条信息称,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喝啤酒的人更容易招蚊子叮咬,他们对蚊子的吸引力是不喝啤酒的人的1.35倍。这可能与酒精对人体皮肤的影响有关。 研究人员用集装箱建造了一个现场弹出式实验室,里面放有装满数千只雌性按蚊的定制笼子。465名户外观众参与了实验,他们把手臂靠在可容纳20~35只雌性蚊子的透明笼子旁。结果显示,过去12个小时内喝过啤酒的人对蚊子的吸
长久以来,自然界原生态物质一直被视为救命药物的希望源泉。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化学家验证了一种方法,能够复现番石榴中对抗肝癌潜力强大的分子,并能提供“配方”,此举有望推动癌症治疗。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德国应用化学》期刊上。 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副教授威廉·切恩发现,热带水果番石榴中的分子可用于治疗肝癌。切恩和他的实验室团队发明了一种途径,利用广泛可得的化学物质来制造番石榴中已知可对抗
许多人仍认为人工智能(AI)生成的语音听起来“机械感”明显,但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研究团队在新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AI语音合成技术已进入新阶段,其生成的“克隆语音”或深度伪造声音,逼真度与真人录音无异。 研究团队采用当前最先进的AI语音合成工具,生成两类合成语音:一类是基于真人录音的“克隆”声音,旨在模仿特定说话者;另一类则由大型语音模型生成,不针对具体个人。参
不久前,几朵“冥界之花”引起了网友的关注,生长在幽暗的树林之下,晶莹剔透的植株花朵宛如精湛的琉璃制品,让广大网友怀疑它们是 AI 生成的。不过,虽然这些花与常见的花朵不同,但真的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植物。 在报道中,我们只能看到稍稍冒头的样子,其实恐怕不能确定它是什么物种。 因为水晶兰和同为水晶兰亚科的球果假沙晶兰,长相是比较相似的。球果假沙晶兰和前者一样,也都是透明清澈不像现实之物的感觉,但
今年9月,是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从2003年起已延续22年的全国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从集中的单日活动,演变为为期一个月的科普盛宴。科普月以更长的周期、更实的场景、更活的形式,让科学从“一时热闹”变为“持续浸润”。 当“科学”二字不再是看不懂的公式和高深的专业术语,更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设备和仪器;当大众真实感受到科技变革与每个人的关系,这种扎根日常、持续生长的方式,才是科普盛宴越来越“香”的
2025 年 9 月,是中国的首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新阶段。 这场全民科学盛宴,不再局限于一日一地,而是以更宏大的格局、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入的触角,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至城市街巷、乡村田野、校园课堂与数字云端。 联合行动,打造“科普矩阵” 经过升级,全国科普
从为孩子设计的“火星科研站”到为老年人策划的“人工智能扫盲”,从家门口的“大国重器”讲解到京津冀优秀科普图书联展——全市近3000场科普活动,将北京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打造成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月精彩的科普盛宴。 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 科学普及,是指以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去年12月25
8月27日,一场以“AI在浙江——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为主题的2025年浙江(杭州)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浙江开放大学隆重上演,自此拉开了全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的序幕。从钱江潮涌到瓯江之畔,从西湖之滨到四明山麓,4000场次科普活动将陆续上演,科学普及的春风吹遍浙江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为这片创新热土再添一抹亮色。 或许有人会说,科普是老生常谈,贵在坚持,无非是摆几个展板、发几本手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新《科普法》)从国家层面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首次设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5浙江省第四届肿瘤防治科普大会日前在杭州召开,这场聚焦“数智时代科普创新”的大会首次系统探讨了在新形势下的前沿话题—— 如何让健康科普站得高,望得远,走得近?健康科普如何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对科普事业来说,新法条意味着什么,带来了什么?
从良种筛选到种植技术传授,从新品种品评交流会到智慧农业成果展示,一场场迎丰收+科普的活动在田间地头、展览场馆火热开展。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简称“丰收节”)。中国农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以下简称“中国农技协”) 结合今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志愿服务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5日,中国农技协共组织动员26个省的2717个各级农技协、
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的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聚焦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等内容,多地推出的科普游园、科学漫步等活动受到公众欢迎。让我们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打卡天津中药植物园、跟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走进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感受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切脚步,感受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天津中药植物园——张伯礼院士教年轻人如何养生
科普大篷车旁,孩子们使用VR眼镜感受浩瀚星空;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乡村小学,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科普实验;近80岁的院士成为科普“UP主”,为网友揭示人工智能的奥秘……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各级各部门和各类组织举办众多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科普活动,在拉近公众与科学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全社会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 点亮青少年的航天梦想 9月17日下午,一场题为《太空之眼 洞察地球》的科普活动在
歼-35 歼-35的问世,不仅填补了中国隐身舰载机空白,更彰显了中国航空工业飞跃及我军对未来空战体系的全新思考。其最大起飞重量30.8吨,作战半径超1300公里,远程打击能力强劲。歼-35隐身性能突出,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海鸟的雷达信号。双发动机的设计保障了超声速巡航与战场生存性——当一台发动机被击中,另一台仍可支撑返航。航电搭载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50
“凌晨3点的城市,才是真正属于奋斗者的时刻”“每天只睡4小时,我的效率反而翻倍”“那些成功人士,谁不是用睡眠时间换来的成就?”社交媒体上,一些人声称长期只睡3~4个小时,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清醒感与高效状态。 这种令人费解的“亢奋”,究竟是潜能的爆发,还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少睡高效”是一种生理假象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种“成功人士少睡论”,但神经科学证据表明,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种“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但科学教育不仅仅要在学校展开,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需要多部门、多机构的共同努力! 科学家:要会讲故事 科学教育是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何高质量推进科学教育工作,是社会各界的核心议题之一。 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虽是两个不同概念,但有若干相通
9月新学期伊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也开启了新的篇章。有的学校把科学课作为“开学第一课”,将机器人、航空航天、军事兵器等领域的科技知识融入课堂;有的学校将教室搬到校外,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实验室,直观感受科技魅力;北京、天津、杭州、西安等地的中小学则正式拉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的序幕,让科学教育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
过去10年,AI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逐步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科学发现的方方面面。AI进入科学领域的方式非常广泛,已经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和应用。例如,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AlphaFold的出现几乎解决了生物学界长达半个世纪的“结构预测难题”,大幅度加快了药物研发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在医疗健康领域,除了医学影像自动诊断,AI还被用于药物靶点预测、临床数据分析、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
2017年问世的Transformer架构(编者注: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基石。其基于简单的神经元和复杂的网络架构,在尺度定律的驱动下,通过增加网络规模、算力资源和数据量提升模型智能水平,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这就是AI的未来吗?我们是继续沿着Transformer架构的道路不断扩充参数规模,还是回过头来,向这个世界上最精巧的智能系统——人类大脑,寻求启发? 当
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变革是全领域、全方位的,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见证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让这个被制造出来的未来既是友好的,也是体面的,这需要我们设定一些规则的“护城河”。因此,要加强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前瞻性研究——虽然不能一劳永逸地保证永远正确,但至少可以为人工智能的有序发展提供一些可控的防御机制。那么,具体到科技领域,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科技的
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起飞,两个多小时后就来到太平洋深处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这里遗世独立,却因此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多样性生物,启发达尔文写下了《物种起源》。加拉帕戈斯群岛被称为“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不少人怀揣对大自然敬畏之心,踏上加拉帕戈斯群岛,探索这一生物宝库。 呈现达尔文登岛所见 加拉帕戈斯首府——黑巴克里索港位于圣克里斯托瓦尔岛,1835年达尔文在此登陆。每当朝阳跃出海面,这里的鱼市就开始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在北极顺利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看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海底动物世界,采集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样品。同时,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探索了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的新方式。 获取高完整度的北极深海样品 “蛟龙”号在北冰洋开展载人深潜科考作业,既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的主要内容。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深
百万年前的破碎头骨如何改写人类家谱?被遗忘的“老古董”化石里藏着哪些新秘密?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续在国际学术顶级刊物《自然》《科学》发布两项研究成果,一批沉睡已久的老化石,正在新技术的“唤醒”下层层揭开生命演化的神秘面纱。 一块碎头骨:刷新人类演化谱系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是科学史上极富魅力的命题。 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再发展为直立人,最终成为智人,是人类进化的完整历
历经3个多月的关注和讨论,9月15日,国家文物局为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作出结论: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国家文物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两次赴现场调查,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才形成这份专家意见
艾渤在高铁模拟驾驶舱。图片|科技日报 8月31日,为期62天的2025年暑运结束。当万千旅客在车厢里流畅地刷着短视频,当高铁精准停靠在站台,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每次顺畅通信、每次平稳运行,都离不开一条看不见的“通道”。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艾渤就是这条“隐形通道”的铺设者之一。 作为高铁无线信道研究领域的领军者,艾渤带领团队用10余年,在高速移动的复杂场景中捕捉无线电波,让“隐
实验原理 这是利用了杯子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球因离心力紧贴杯壁,而我们上移杯子时保持杯子微微倾斜地转动,则能避免乒乓球突破旋转轨道外逃,进而用杯子把它们移到别的地方。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图书名称:《高士其科学童话系列》 作者:高士其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定价:120.00元(全四册) 在今天,一套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科普童话,为何值得我们再次郑重地放到孩子手中?答案很简单,因为高士其先生的作品,从不只回答“是什么”,它更关心两个对成长至关重要的问题:世界有多奇妙?以及,人可以多坚韧? 当科学普及出版社重推这套经典《高士其科学童话系列》时,带给孩子们的既是深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