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中北部夕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富铁矿基地,主要发育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铁矿床,具有“矿体规模大、矿石品位高、矿床集中分布"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研究区主要铁矿床进行资料梳理和现场勘查,对比研究了典型铁矿床,总结了夕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研究表明,该区铁矿成矿时代近于一致,为早白垩世。铁矿赋矿空间多样,主要产于闪长岩体与奥陶系的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奥陶系和其上覆的石炭系—二叠系的层间不整合面和层间滑脱带,在岩体内部亦偶见部分小规模铁矿体。各铁矿体均以断裂构造互相连通,矿床分带特征明显。本文构建了夕卡岩型铁矿找矿模型,在研究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提取磁异常、重力异常、电法异常和地震异常等信息,准确研判赋矿部位,是深部找矿工作取得突破的有效途径。
摘要:萤石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玻璃和陶瓷等工业领域。萤石因其丰富多彩的颜色、显著的荧光特性与较好的结晶习性,深受矿物收藏者的青睐。目前,针对烟台蓬莱巨山沟、临沂郯城房庄和青岛平度三合山等地典型萤石矿的宝石学、矿物学特征尚未得到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手标本观察、常规宝石学实验、激光显微拉曼光谱、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以及原位LA-ICP-MS 等测试手段,对山东典型萤石矿的基本属性、结构、谱学特征、成矿流体来源和形成环境等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萤石拉曼光谱的谱线特征可划分为2类:I类拉曼峰值仅位于 322cm-1 ,为典型萤石谱图;Ⅱ类拉曼峰值除位于 322cm-1 外,还存在 800~3000cm-1 的5组谱带,与稀土元素有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揭示,青岛平度三合山地区萤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平坦型,典型Eu负异常,结晶温度较高,且处于还原环境,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大气降水;而临沂郯城房庄和烟台蓬莱巨山沟地区萤石,显示Eu正异常,结晶温度较低且处于氧化环境,前者成矿流体为海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流体,而后者主要为源于海水。
摘要: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抽水试验、水化学分析等手段,对临沂方城盆地白垩纪火山岩地下水富集规律及水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发现方城盆地潜火山岩与周围火山碎屑岩构成具有供水意义的岩脉型潜火山岩蓄水构造。潜火山岩蓄水构造富水性中等,钻孔单位涌水量 18.7~310.7m3/(d?m) ,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一般<1g/L ,水化学类型以 ΔHCO3 -Ca型、 HCO3-Ca?Mg 型、 HCO3?Cl-Ca 型、 HCO3?Cl-Ca?Mg 型为主,水质良好,可以作为火山岩贫水地区抗旱打井的目标含水层之一。该发现对解决沂蒙山火山岩贫水区农村集中供水水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山东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地下采矿长期的矿坑疏干排水,造成的矿区及周围区域地质环境问题频发。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鲁西南煤矿分布区、鲁中煤矿和铁矿分布区、鲁东金矿分布区的重点矿山矿坑水利用情况调查,查明了矿坑水水质及引发的环境效应。研究表明:长期的矿山井下疏干排水,导致矿区及其附近地区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大面积疏干漏斗并诱发浅层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含水层结构破坏、水质恶化等环境效应;矿坑水不适合作为生活饮用水,在农业、渔业、工业等方面均有利用价值;煤矿、金矿相对于铁矿矿坑水水质较差,个别煤矿矿坑水灌溉区土壤污染风险较高,需采取一定的安全利用措施。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利用矿坑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矿坑水环境污染,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统一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和易发生区域的监测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本文以山东省平邑县为研究区域,将GF-1WFV光学影像、ASTERGDEM地形数据和降水数据融合为多源异构数据,对比了TensorFlow算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的提取效果,提取了研究区2021—2024年同时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认为 TensorFlow算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均能够较好的识别是滑坡易发生区域,其中 Tensor-Flow算法相较于其他方法的分类精度较高,总体精度为 82.33% ,Kappa系数为0.82。2021—2024年,平邑县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面积占比为 11.5%~12.5% ,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的蒙山大洼区、唐村水库南部和九间棚区域。研究成果可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提取算法的选择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参考。
摘要:老采空区条带煤柱在长期地下水浸泡及高荷载状态下容易造成两侧煤壁屈服剥离,导致煤柱部分失稳,进而对地表建筑物产生影响。为分析条带煤柱失稳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本文以某矿区条带开采形成的老采空区为工程背景,基于AH威尔逊煤柱局部屈服理论计算得到煤柱屈服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条带煤柱失稳前后覆岩破坏、竖向应力分布及地表移动变形特征。研究表明:条带煤柱失稳后,覆岩仍以剪切破坏为主,煤层顶底板破坏加剧,承受拉伸破坏范围增大;条带煤柱承载应力增加,监测线5处的煤柱应力集中系数由1.57增加到1.96,距煤层越远,应力集中系数较条带煤柱失稳前差值越小,距煤层 50m 以上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基本不变;地表下沉值增加,煤柱失稳引起的最大“活化"下沉为 293mm 。最后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反演得到煤柱剥离前后沉陷预测参数,预测得到地表建筑物最大“活化”下沉值为 288mm 。研究成果为“三下"压煤开采设计及地表建筑物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井地结合测井技术在地下水环境数据监测中的应用,以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采用井地结合测井技术,在地下水监测井中进行实地应用,通过测量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监测井,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和数据分析,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经过实地应用,井地结合测井技术能够准确获取地下水环境的各项参数,包括水流、水质、流向等关键指标,说明该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下水动态变化,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还具有操作简便、测量精度高、成本低廉等优点,适合在广泛区域进行应用和推广。由此可知,井地结合测井技术在地下水环境数据监测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查清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地质资源及环境状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成为当前聊城市中心城区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构建聊城市中心城区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成为这一任务的关键载体。本文依托聊城市中心城区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展开研究,在建模方法上,综合考虑多种现有方法后,采用以2000余眼钻孔数据,覆盖聊城市中心城区全域的数字高程数据和多年来聊城中心城区地质报告,区域地质图作为数据资料和主要依据,使用交互式建模方式为主、自动建模方式为辅的方法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建设,在保证数据准确与可视化表达的前提下,提高了建模效率。首次在聊城市中心城区完成了 100m 以浅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构建。模型建成后,通过场景设置等功能应用于城市建设规划,可分析线路、基坑、隧道等地质情况,为城市管理提供地质服务,也为黄河中下游同类建模提供了范例。
摘要:深入分析济南市国土空间规划期内补充耕地的需求与潜力状况,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济南市未来补充耕地的整治潜力,将整治难度划分为较易、一般、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为济南市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为积极应对快速城市化与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环境挑战,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本文以日照市东港区为例,对鲁南经济圈核心城市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深人分析。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体系,对日照市东港区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东港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显著比例的区域面临较高的水土流失风险,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地、北部矿山开采区以及东部城镇及涛雒镇东北部;土地沙化敏感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东港区生态敏感性整体较低,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低敏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高敏感性区域则分布在三庄镇、后村镇南部、河山镇西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本研究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区域、内陆沙化敏感区域、沿海沙化敏感区域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建议,为鲁南经济圈核心城市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