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侧唇裂整复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绩与困难依然并存。虽然唇裂整复术方法已经度过了快速发展期,但临床仍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以改进单侧唇裂整复术方法为目标,对唇裂整复术的属性、理念转变、术式、技术、继发畸形的分类及整复方法等方面,结合笔者的研究与体会,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摘要]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是正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术后24h内。正颌手术PONV发生率居高不下,目前仍然是患者和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问题。恶心和呕吐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呕吐物及血液还可能进一步引发恶心和呕吐,形成恶性循环。频繁的恶心和呕吐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甚至比术后疼痛更为严重,是术后感染、延迟出院、增加住院费用和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并分析正颌手术PONV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摘要]随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具有显著癌变风险的口腔黏膜疾病的命名和分类经历了多次更替。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概念以替代术语口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2021年WHO口腔癌协作中心共识中,口腔潜在恶性病变被定义为“任何与口腔癌发生风险统计学上增加有关的口腔黏膜异常”,包括口腔白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增殖性疣状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等病变。由于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对其进行早期精准诊疗有助于实现口腔癌的二级预防。本综述回顾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命名、分类及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研究进展以期为这米疾病的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摘要]咬合重建也叫验重建,是指采用修复手段,在正确的颌位关系下重新建立全牙列或多数牙的咬合接触关系的治疗方法,是矫正牙齿严重磨损和牙列缺损等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中,全颌固定咬合重建可有效恢复美观及功能,但其临床技术方案复杂、技术敏感性高,各种并发症高发,一直以来被业界关注。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验重建中的应用和发展,数字化验重建的临床程序相较于传统方案面貌一新。然而,数字化技术种类众多,其效能高低不一,如何构建高效规范的数字化临床技术方案仍然是当前的临床难点。为此,本文首先着墨于高发的有牙颌验重建,系统整理了数字化全颌固定咬合重建的临床程序,从验重建“从大到小”贯穿几何量依次进行空间转移的底层逻辑入手,指出了酷重建时应关注的最小几何量(最小咬合感知厚度)和最大几何量(正中关系),最后提出了有牙颌验重建的5阶段19步(或加N步)的临床技术方案,简称有牙颌“5-19N”验重建临床技术方案,该方案对今后采用数字化技术方案处理有牙颌复杂全颌固定咬合重建病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25.2024357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经多巴胺或硅烷化修饰的氧化石墨烯钛表面涂层的成骨性能差异,旨在尝试为钛表面氧化石墨烯涂层的修饰提供较为适宜的方案。方法钛碱热处理后分别进行多巴胺和硅烷化改性,被覆氧化石墨烯涂层,设计对照组:纯钛(Ti)组;实验组:钛经碱热处理(Ti-NaOH)组、钛经碱热处理后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口腔无线表面肌电监测系统(Oralmetry表面肌电仪)在颞肌和咬肌活动评估中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招募22名志愿者,分别使用自主研发的Oralmetry表面肌电仪和2台商品化的表面肌电仪(Zebris、Teethan表面肌电仪)重复多次采集志愿者紧咬牙状态下双侧颞肌前束和咬肌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对采集的sEMG进行滤波、筛选、标准化处理,并计算7项用于评价咀嚼肌功能的sEMG指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3台表面肌电仪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3台表面肌电仪获得的7项sEMG指标的一致性。结果针对22名受试者,3台表面肌电仪重复测量输出数值的ICC均介于0.88\~0.99之间。Zebris表面肌电仪获得的前后系数、百分比重叠系数(咬肌、颞肌)等3项 sEMG指标与Oralmetry表面肌电仪和Teethan表面肌电仪2台设备的测量结果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Oralmetry表面肌电仪和Teethan表面肌电仪获得的7项 sEMG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ralmetry表面肌电仪与2台商品化的表面肌电仪在获取用于评价咀嚼肌功能的各项sEMG指标的表现时,各自均表现出较好的可重复性,但其ICC在三者中表现最优。3台表面肌电仪测量的sEMG指标间也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尤其2台无线表面肌电仪(Oralmetry和Teethan)的测量指标结果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上述结果为Oralmetry表面肌电仪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表面肌电仪;肌电信号;咀嚼肌;颞肌;咬肌[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志码]A[doi]10.7518/hxkq.2024.2024407
[摘要]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的方法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和失眠之间的关联。方法使用FinnGen数据库发布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统计数据进行TMD( n=377277 )及失眠( n=375359 )两个样本的双向MR分析。其中,TMD病例数10303例和对照病例366974例,失眠病例数4214例和对照病例371145例。使用双样本MR分析的R包,首先进行工具变量筛选,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和MR-Egger作为主要的效果效应评估方法,加权中位数估计、加权模式和简单模式作为补充方法。采用IVW和MR-Egger法进行异质性检验;MR-Egger截距用于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潜在水平多效性效应;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潜在影响力的SNP。结果MR分析显示TMD对失眠存在影响( OR=1.089 , 95%CI :1.017~1.166, P=0.014 ),而失眠对TMD不存在影响( OR=0.996 , 95%CI :0.964~1.029, P=0.816) 。敏感性分析显示无异质性存在( P>0.05) ;未发现水平多效性的存在( (P>0.05) ;没有任何单个SNP可能影响因果关系。所有研究结果表明,TMD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未受到任何个体SNP的显著影响,IV也不会对结果造成偏移。结论MR分析结果显示TMD是失眠的风险因素,而失眠不是TMD的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评价 1% 聚维酮碘(PVP-I)漱口水联合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在I/ⅡI期A/B级牙周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为PVP-I漱口水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75例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在全口超声龈上洁治、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SRP)后,分别使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NaC1组)、 0.12% 复方氯己定漱口水(CHX组)、1%PVP-I 漱口水(PVP-I组)漱口1周。在SRP治疗后1、4、12周检测受试者临床指标、龈上菌斑微生物组成、龈沟液炎症标志物含量以及患者报告结局。结果63例受试者完成随访,治疗后临床指标、微生物指标以及炎症指标均改善( P<0.05) 。各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CHX组、PVP-I组的出血指数、菌斑指数低于NaCI组,CHX组菌斑指数低于PVP-I组( P<0.05 ,其余临床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2周CHX组Shannon指数低于NaCl组 (P<0.05) ,其余微生物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2周CHX组白细胞介素-10浓度高于NaC1组( (P<0.05) ,其余炎症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VP-I组口感、口腔味道方面评分最高。3组的牙面及黏膜染色均不明显。结论 1%PVP-I 漱口水联合SRP在短期内可有效减轻牙龈炎症,减少牙菌斑,改善临床症状。在疗效不明显劣于氯已定的同时,
[摘要]目的对全冠修复的磨牙酷面预备空间进行数字化数据采集,分析磨牙面预备空间最小及验面预备空间不足的易发区域。方法选取拟行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磨牙(除第三磨牙外)共846例。所有磨牙在视觉引导下,通过定深法进行牙体预备,并制取数字化印模。对预备体的验面进行区域划分(近颊区、近舌区、远颊区、远舌区、近中边缘嵴、远中边缘嵴),并应用图像测量软件(3ShapeUnite)记录磨牙酷面预备空间最小的区域,并定义 <1mm 为验面预备空间不足。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不同象限磨牙面预备空间最小的发生区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颌第一磨牙鸦面预备空间最小的易发区域位于近颊区,而其余磨牙面预备空间最小的易发区域则位于远舌区。验面预备空间不足的发生率为 41.0% (347例),其易发区的分布与酷面预备空间最小的易发区域分布一致。结论即使采用定深法,在视觉引导下的磨牙面预备空间的不均匀现象仍然不可避免。对磨牙面预备空间不足易发区域的预判,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摘要]目的针对边缘性腭咽闭合不全(MVPI)缺乏统一诊断标准的问题,探索较为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腭裂术后患者的鼻咽纤维镜检查和语音评估结果,分析不同腭咽闭合度下鼻腔共鸣情况分布的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以轻/中度高鼻音及对应的腭咽闭合度建立MVPI的诊断标准,并验证该标准的可重复性及有效性。结果腭咽闭合度与鼻腔共鸣情况较强相关( P<0.001 )。轻/中度高鼻音主要对应的腭咽闭合度为 90%~ 99% ,二者结合作为MVPI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9, P<0.001 ),且该标准下腭咽闭合不全与MVPI患者的鼻腔共鸣( P<0.001 、鼻漏气( P=0.007 )及构音错误( P<0.001 )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主观判听轻/中度高鼻音和鼻咽纤维镜下高于 90% 的聘咽闭合度是诊断MVPI可靠有效的临床方法。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种类窝沟封闭剂与氟保护漆之间、不同种类封闭剂之间预防儿童第一恒磨牙(FPM)咬合面龋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1988年1月1日—2024年5月30日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文献库中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及亚组分析。结果检索文献共5618篇,最终纳入14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术后24个月内,不同种类窝沟封闭剂与氟保护漆之间及不同种类封闭剂之间预防儿童FPM咬合面龋效果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4个月内,使用树脂基或玻璃离子窝沟封闭剂与使用氟保护漆相比,预防儿童FPM咬合面龋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24个月内,使用树脂基封闭剂与使用非创伤性修复(ART)封闭剂相比,预防儿童FPM咬合面龋的效果也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无椅旁操作条件或配合度较差的儿童,相较于树脂基封闭剂,更推荐使用ART封闭剂。[关键词]窝沟封闭剂;氟保护漆;第一恒磨牙;龋病预防;Meta分析[中图分类号]R781.1[文献标志码]A[doi] 10.7518/hxkq.2025.2024418
[摘要]目的构建口腔癌患者发生失志综合征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帮助口腔癌患者更好地应对失志综合征,并为其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支持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3月—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486例口腔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既往研究证据,以确定影响口腔癌患者失志综合征的关键变量。将486例患者按照 8:2 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将365例患者的个体数据纳入训练集,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构建口腔癌失志综合征中重度风险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采用Bootstrap重采样进行内部验证,通过121例验证组患者的独立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口腔癌患者失志综合征总发生率为 83.3% (405例)。其中,轻度失志患者占比 48.9% (198例),中度失志患者占比43.4% (176例),重度失志患者占比 7.7% (31例)。核心模型包括患者文化水平、疾病了解程度和MDASI-HN评分。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统计量为0.7836( 95%CI 为0.78\~0.87),校准斜率为0.8434,截距为 -0.040 6 外部验证集的C统计量为0.80( 95%CI 为0.71\~0.87),校准斜率为0.80,截距为 -0.08 。
[摘要]目的评估治疗前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盘髁角度对前伸再定位咬合板(ARS)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人11例ADDwR患者,分析ARS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资料及Helkimo指数,评估治疗前患者关节盘长度、厚度、形态分类对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关节盘形态学特征、盘髁角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经ARS治疗,所有ADDwR患者主观症状指数(Ai)和临床症状指数(Di)下降,关节盘长度增加,厚度降低。其中轻微前移位者或1型关节盘者Ai降至0且Di下降最明显,轻度前移位者(至 8.65mm±1.79mm )或5型关节盘者(至 10.71mm±2.62mm )长度增长最明显,轻微前移位者关节盘厚度降低最明显(至 3.08mm±0.51mm 。结论ARS治疗效果与关节盘移位程度及形态特征相关,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伴耳鸣的颞下颌关节病(TMD)患者临床症状和偏侧咀嚼习惯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12月—2024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TMD的患者285例,分为耳鸣组和非耳鸣组。分析2组患者中偏侧咀嚼习惯的占比、耳鸣发生侧与偏侧咀嚼侧的相关性、TMD临床症状(弹响、关节疼痛、张口受限)与耳鸣的相关性、偏侧咀嚼习惯与耳鸣的相关性、关节盘移位类型与偏侧咀嚼和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9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截断切除并同期行骨瓣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50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骨缺损大小、位置及修复方式等临床信息,并获取术前(TO)、术后7~10d(T1)、术后3月(T2)及术后6月(T3)4个时间节点的颌面部CT数据。运用Mimics 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通过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根据Pulinger公式计算Ln值(后间隙/前间隙)大小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同时Vitral法和Krisjane法测量下颌骨线距(下颌升支长度、突内外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及角度)和关节窝形态指标,并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骨缺损大小和位置是术后髁突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 P< 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髁突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均显著增加( P<0.001 )。在术后7~10d内,课突位置前移现象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切除骨突的患者,术后关节间隙和角度显著增大;而保留髁突的患者,仅关节上间隙及前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在T1~T2时间段内,骨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上间隙、前间隙的变化量与术前髁突位置呈负相关( (P<0.05) ;在T0~T1时间段内,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后间隙、关节结节角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 P<0.05 ;值得注意的是,髁突长轴与冠状轴的夹角的变化量从T1至T3时间段内持续表现出负向变化趋势( P<0.05 。结论下颌骨缺损骨瓣修复术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与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同时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适应性改建。术后早期(7~10d)髁突前移现象随随访时间延长呈现复位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空
[摘要]融合牙通常由两个正常牙胚在发育过程中部分或完全融合所形成,属于牙发育异常。融合牙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生于后牙区的融合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右下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融合,该融合牙具有复杂的根管解剖结构(7个根管),通过锥形束CT对根管数量及位置进行分析,在显微镜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了根管治疗。
[摘要]过氧化氢溶液和复方氯已定含漱液致严重过敏反应非常少见,大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本文报道了1例牙周脓肿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过氧化氢和复方氯已定冲洗口腔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优克案侧,并结国肉外相关文献,以期为过氧化氢和复方氯已定导致的
[摘要]在口腔种植领域,若出现上颌窦穿孔或上颌窦瘘,对于上颌窦底骨板不连续、口窦黏膜相通且伴有牙槽骨垂直向缺损的病例,该如何行种植修复,目前尚无统一共识与权威指南。本文报道1例上颌窦两次穿孔患者,经简单分次手术成功完成种植修复。经2年临床随访,种植体使用状况良好,患者满意。本文旨在为此类病例,提供一种简单安全、易于推广的新思路。
[摘要]唾液腺内镜的出现,根本性地改变了唾液腺疾病的诊疗方式,对唾液腺疾病的诊治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全国范围内,能够熟练使用唾液腺内镜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数量较少,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国内的口腔院校并未形成规范标准的唾液腺内镜医生的技能培训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培训的内容和考核标准。本文通过临床和培训的相关经验,强调唾液腺内镜的临床操作规范和技能培训对于唾液腺内镜医生培养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唾液腺内镜治疗的普及和发展。
书籍名称:美学区贴面修复中的定深与控厚 主编:于海洋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瓷贴面临床操作最难点为如何控制深度使之足够且能位于牙釉质内。本书基于目标修复体空间理论,首次提出了数字引导的瓷贴面定深与控厚方式,介绍了瓷贴面预备深度与瓷贴面厚度的精准设计与控制,从而实现瓷贴面的精准微创修复。本书从术前分析设计到术中临床实施,系统且详细地讲解了瓷贴面修复定深与控厚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瓷
书籍名称:单颗后牙种植修复决策路径及操作实践 主编:陈泽涛、黄宝鑫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基于口腔种植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全面地阐述了口腔种植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在基础理论方面,重点强调了与种植临床密切相关的种植摄影学、种植影像学、种植材料学、种植生物力学基础、种植药物学、种植美学研究成果与进展。在临床实践方面,详细阐述了口腔种植的临床程序,以临床诊疗过程为主线,囊括了口腔种植
书籍名称:《显微牙髓治疗学》(第2版) 主编:凌均棨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显微镜应用是牙体牙髓医生及口腔全科医生应掌握的必备技能。从20世纪90年代起,口腔手术显微镜开始运用于根管治疗。在处理高难度病例、提升治疗成功率和改善临床医疗质量方面,口腔手术显微镜的应用都带来了显著的进步,已被逐步用于牙髓根尖周病治疗甚至修复等的口腔各领域。本书在第1版《显微牙髓治疗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从
书籍名称:突面畸形的正畸策略及技术 主编:刘月华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凝炼了作者团队在突面畸形矫治方面的临床经验,分享了正畸诊断与治疗策略制订所涉及多维度和全要素的考量。首先,在传统正畸三维形态概念的基础上,多维度增加了一个时间维度,即矢状向、垂直向、水平向及生长发育;全要素则包含牙及牙弓、颌骨、面部轮廓、牙周组织、上气道、颞下颌关节,以及肌肉功能七个方面。其次,针对高角型突面
书籍名称:口腔种植临床解剖学 主编:邹多宏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口腔种植学是近几十年中世界口腔医学领域里发展较快的一个专业。临床上,只有准确把握颌面部解剖学细节,才能够避免对神经、血管等周围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提高手术的精准性。掌握颌面部与临床种植相关口腔解剖结构,并深刻理解解剖结构及其空间关系,是每一位口腔种植医生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本书基于对头颅颌面部的解剖结构记录,立
书籍名称:口腔急诊医学主编:陈永进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口腔临床实际,从口颌系统的整体出发,以对口腔急诊医学的最新认识与理念,结合整合医学理论,将口腔医学各个专科急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吸纳临床急诊医学的精华,形成系统的口腔急诊医学理论知识体系,明确口腔急诊医学的概念、内涵、具体范围、理论知识体系,重点阐述口腔急症以及口腔临床伴发的全身性急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应急处置原则和
(以下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顾问:郭传王松灵俞光岩 张志愿 赵铱民 周学东 主编:叶玲 副主编:边专陈谦明 蒋欣泉 金岩 李铁军 田卫东于海洋 常务副主编:王晴 常务编委:陈嵩程磊 韩向龙 江潞 李继遥 罗恩 潘剑 汤亚玲 王剑袁泉赵行 编委 白丁 白玉兴 边专 蔡志刚 陈发明 陈江 陈莉莉 陈谦明 陈嵩 陈万涛 陈宇 程斌 程磊 邓旭亮 段胜仲 樊瑜波 房兵 傅柏平 葛少华 郭
1《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其主要任务是报道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在防病治病、科学研究及教学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果、经验及动态等,以广大口腔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服务。2文稿包括专家共识、专家论坛、特约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方法介绍、临床病例和新技术等。 3来稿注意事项 3.1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文稿务求论据